山東省,位於我國大陸東部沿海北端,地處黃河下遊,渤海、黃海之濱,自古為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山東,因地處太行山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期分屬齊魯兩個,因此被稱為「齊魯大地」,簡稱「魯」。
山東之名最早為地理名詞,指的是崤山、太行山以東地區,金代時設山東東路、山東西路成為政區名,明朝正式建省。現在,山東是我國千年古縣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單字縣也有六個,其中單縣就為其一,不僅是歷史悠久的兩千多年古縣,歷史上曾為州,建國初也曾為專署駐地。
單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魯蘇豫皖四省交界,現為菏澤市轄縣,是一縣連四省之地。單縣,古稱單父,因遠古時期舜帝的老師單卷居於此而得名,其秦朝設縣,唐末置州,抗日戰爭時期是湖西根據地中心,建國初曾為湖西專區專署駐地,為我國著名的「楹聯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長壽之鄉」。
單縣,古為單子國,春秋戰國曾屬宋、魯、齊等國,秦滅六國後置單父縣,隸屬於碭郡,有兩千多年的建縣史。兩漢時期,單縣曾為侯國且隸屬多變,曾為梁國、山陽國、山陰國、昌邑國、山陽郡、濟陰郡等,三國時為魏國濟陰郡單父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單父縣喬置於江淮之間,原單父縣地曾喬置離狐縣,隋朝時復設單父縣,曾屬濟陰郡、戴州,唐朝時曾為宋州、戴州、輝州等所轄,其中輝州為唐末朱溫所設,碭山是朱溫的老家,公元899年其於碭山設輝州,900年徙治單父縣,五代後唐時改稱單州。
北宋時,單州轄單父、成武、魚臺、碭山四縣,隸屬於京東西路,金時屬南京路,元朝時單州為「腹裡」之地,曾為濟寧府、東平府、濟寧路等所轄。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單父縣入單州,第二年又降州為縣稱單縣,此為單縣之名的開始。單縣成立時隸屬於濟寧府,洪武十八年改屬兗州府,清雍正時改屬曹州府。
民國初廢府存縣,單縣曾直屬於山東省,抗日戰爭時期單縣為湖西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蘇魯豫支隊、黃河支隊等於此縱橫捭闔,沉重打擊了日偽勢力。湖西根據地最初屬山東區,1942年劃屬冀魯豫區,解放戰爭時期隸屬於冀魯豫第三專署,專署駐單縣。
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冀魯豫第三專署改為湖西專區,專署仍駐單縣,轄單縣、城武、金鄉、巨野、嘉祥、魚臺、復程等七縣。1952年平原省撤銷後,單縣隨湖西專區劃歸山東省,1953年湖西專區撤銷,單縣劃歸菏澤專區,此後除1958年至1959年間菏澤專區撤銷隸屬於濟寧專區外,單縣一直為菏澤專區、菏澤地區、菏澤市所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