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提醒,錢幣應到正規收藏店交易。方鎮彬 李偉超 攝
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明文規定禁止買賣流通中的人民幣。然而,近段時間以來,不少讀者報料稱,在長中路等地段出現聲稱高價收購人民幣的攤點,有的收購價甚至高出面值幾萬倍……這些攤販是在製造噱頭,還是另有原因?
現場:1分硬幣回收價1800元
近日,接到讀者報料後,筆者來到長安鎮長中路一帶暗訪。當筆者行至東莞銀行附近,發現一攤點周圍頗為熱鬧,一男子正大聲招呼路人。筆者湊上前去,只見攤位上一張寫有「高價回收」字樣的噴畫非常醒目,上面寫滿人民幣收購的詳細價目。
「家裡有這些東西嗎?」見到筆者,該男子指著那張價目表,告訴筆者有舊錢幣能「發大財」。
該價目表上白紙黑字寫著,第二套人民幣含1分硬幣10個年度,回收價在20元至1800元之間;2分硬幣10個年度,回收價在30元至2000元之間;而5分硬幣18個年度,回收價為20元至2800元不等。與此同時,第三套包含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等面值共41個不同編號,第四套包含100元、50元等面值共19個不同編號的紙幣也在收購之列,且價格不菲。其中,第三套10元紙幣最為「值錢」,最高達9萬元;而回收價面值倍數最高的,要數1970年的1分硬幣,回收價1800元,高達18萬倍。
暗訪時,筆者發現該攤點不時有人送硬幣及舊鈔上門,均因不符合「收購範圍」,沒有成交。
筆者佯稱,家裡有一些硬幣及舊鈔,能否給一張價目表,以便回家對照。該男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價目表每張1元錢,「如有消息,請及時跟我聯繫」。此後,該男子不再回答筆者的問話。在此過程中,不斷有人掏錢購買1元錢一張的價目表。
調查:「高價收購」存在三大疑點
擺攤男子開出的收購價格相當誘人,難道他們真的給市民提供了一個發大財的好機會?
筆者認真研究了攤主提供的價目表,翻查錢幣收藏資料,並請教了錢幣收藏人士後,發現其中存在三大疑點。
首先,部分貨幣收購價格明顯高於市場行情,有的貨幣根本不值錢。其中,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而10元紙幣(俗稱:大團結)由於發行數量巨大,存世量驚人,根本就不值那麼多錢,而在該價目表上都在萬元以上,如此賠錢生意他們肯做?
其次,價目表上的部分貨幣根本就沒有發行過。筆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建國以來,從1955年到1992年,新中國共發行75種流通金屬分幣,1分幣28種,其中1960年、1965至1970年、1988年至1990年均未發行1分硬幣;2分硬幣27種,其中1955年、1958年、1965年至1973年未發行2分硬幣;5分硬幣20種,而在價目表上,那些子虛烏有的錢幣竟也在收購之列。即便是一些稀罕的硬幣,依照目前的市場行情,每枚收藏價格僅幾百元。而根據該攤主的價目表,這些分幣的收購價動輒上千元。
另外,買賣流通中的人民幣涉嫌違法。銀行工作人員表示,少部分已退出流通的早期人民幣,確實有收藏價值,但流通中的人民幣不論舊版還是新版,都不允許買賣。而有意收藏、交易已經退出流通的早期人民幣,不論公司還是個人,必須經中國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的審批,同時取得工商營業執照並有固定的收藏、交易場所等,方可從事收藏、交易等業務。
揭秘:貨幣販子靠兜售價目表賺錢
為了進一步揭穿高價收購貨幣的騙局,昨日下午,筆者撥通了價目表上的聯繫電話,佯稱手頭有一些「值錢」硬幣。不料,接電話的男子支支吾吾,先是稱「非常忙,沒有時間」,後又說「口袋沒錢」,改天到公司再說。筆者追問其公司的詳細地點,該男子稱不便透露。筆者質疑,為何價目表上出現的大部分錢幣國家根本沒發行過,對方當即掛斷了電話,此後電話再無人接聽。
對此,一位收藏界的資深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人在街頭收購人民幣是假,兜售價目表才是真。他認為,攤販以此為噱頭,在人流密集處吸引路人的注意,然後大肆兜售成本低廉的價目表,「一天下來,利潤相當可觀」。該人士分析,市民根本不可能記住這些所謂「高價貨」的編號、年份等,很容易掏錢買一張價目表,回去後加以參照。
該收藏人士提醒市民,如果家中確有部分罕見錢幣,可以到正規的收藏店交易,以免上當受騙。
南方日報記者 方鎮彬
通訊員 李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