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隊進行整編後,第二野戰軍擁有三個兵團,第三野戰軍擁有四個兵團,然而,第四野戰軍也是擁有四個兵團,當時的第一野戰軍本來是擁有兩個兵團的,但是後來又從華北野戰軍,借了兩個,這樣一來,第一野戰軍也擁有四個兵團。被第一野戰軍借走了兩個兵團的華北野戰軍,就剩下一個兵團了。作為只擁有一個兵團的華北野戰軍,其實力陣容也不容小視。要知道,在開國時為元帥中就有兩位元帥,是來自華北野戰軍的。
第一位元帥是華北野戰軍司令員聶榮臻,俗稱聶帥。他是重慶江津吳灘鎮人,在1923年就投入了革命事業,之後被上級派遣到蘇聯學習,並就讀於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回國後,被安排到黃埔軍校任秘書兼政治教官,可能大家都知道,周公在黃埔軍校擔任過政治部主任,其實聶帥與葉帥都在黃埔軍校任教員。然而,在蔣介石發動412事變後,聶帥離開了蔣介石陣營,並開始他的武裝革命生涯,同年參加了南昌起義,還有廣州起義。
在這兩場起義都遭到國軍圍剿後,聶帥來到了蘇區,開始從事參謀長,政委等工作,之後又被分到紅一軍團任政委。當時,軍團長是林總,政委是聶帥,這樣算來兩人還算是師生關係,林總是畢業於黃埔四期的。兩人在一起合作了許多經典戰役。包括之後的長徵道路,兩人率領紅一軍團作為開路先鋒,一路披荊斬棘,為大部隊開通一條安全之路,掩護上級機關單位安全的從江西到達陝北。在這一路走來,聶帥領導的紅一軍團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然而,在抗戰時期,這兩位元帥又共同執掌115師,創造了八路軍出師第一仗的平型關大捷。之後由於林總負傷,聶帥帶領115師一部前往五臺山建立抗日根據地,也就是後來被大家熟知的晉察冀根據地,在聶帥的領導下該根據地發展到擁有七十二個縣,1200萬人口,成為八路軍在抗戰時期最大的一個根據地,也是第一個建立起來的敵後根據地。為壯大我軍實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等到了解放戰爭時,該根據地的八路軍發展成晉察冀野戰軍,也就是華北野戰軍的前身。要知道,在部隊改編後,華北野戰軍也是擁有三個兵團的,只不過後來,第18兵團,第19兵團借給了一野,這樣一來,華北野戰軍就剩下第20兵團。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五大野戰軍中,擁有兵團數量最少的一個野戰軍。不過,聶帥並沒有閒著,在三大戰役結束後,他擔任平津衛戍區司令,隨後又兼任北平市市長,清理北平黑暗勢力,準備迎接上級入駐北平城。而且,聶帥還是我國第一任閱兵總指揮。之後又投入了我國科研飛彈工作,在這一方面聶帥是功不可沒。
第二位元帥是華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徐向前,他是山西人,也是十大元帥中唯一一位北方元帥,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在軍校讀書時,徐帥的表現很平凡,並不被校長蔣介石所看好。但是,在踏出校門口第一天,徐帥的人生輝煌才剛剛開始,並且在土地改革時期,他就成為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所有的軍事都是他說了算,也是張國燾最倚重的將領。要不是後來由於身體不適,在軍事方面徐帥將會創造更輝煌的戰績。
雖說他身體不好,但是在解放山西的過程中,率領6萬地方部隊與遊擊隊,成功解放了山西。在這過程中,他靈活指揮,創造了許多以少勝多的戰役。將盤踞山西三十八年的閻錫山軍事集團殲滅,徹底解放山西。在建國後,他擔任我軍總參謀長,之後還參與策劃了許多邊境自衛反擊戰,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還有一位上將是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他也是華北野戰軍,唯一一個兵團的司令員。同時也是聶帥的愛將,從抗戰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楊成武一直追隨聶帥南徵北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他被授予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