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圃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位於嘉定鎮。秋霞圃是由宋朝時的邑廟和後來明朝時期的三座私家園林,龔氏園、沈氏園和金氏園組成。如果按照邑廟始建的時期,秋霞圃要算是上海五大園林中最古老的一座。
明朝弘治十五年,原工部尚書龔弘在嘉定邑廟後修建私人花園,初建時園內有數雨堂、三隱堂、鶯語堤、歲寒徑、百五臺、構風嶺、桃花潭等十景。歲月荏苒,歷經滄桑,數易其主,幾經擴建,形成了如今布局精巧別致,環境幽雅靜謐,景物和色彩的變化舒緩,總是像籠罩著一層淡淡朦朧的秋意,給人以充滿詩情畫意的遐想,所以才有了城市山林的美譽,秋霞圃的名字。
秋霞圃是一座具有特殊氣韻的明代風格的園林,全園佔地四十六畝。分為四個景區,原邑廟的城隍廟景區,原龔氏園的桃花潭景區,原沈氏園的凝霞閣景區,原金氏園的清鏡塘景區。而城隍廟景區,因城隍廟大殿的雄偉壯觀,又佔據了將近一半的面積。
秋霞圃給我的感覺小巧玲瓏的近乎像是小人國的建築,無論是亭臺樓榭,還是橋廊洞丘,無不緊湊小巧。輾轉之間似乎蝸居,俯仰之息非常逼仄。秋霞圃是我平生所遊最為奇特而又分外魅力的園林。園內有園,景外有景,山具丘壑之美,水攬幽邃之勝,咫尺山林,方寸天地,再現自然之美。
秋霞圃位於嘉定鎮的東大街上,與州橋隔著一條南北方向的馬路,而一溪之分舉步而過的便是嘉定博物館。秋霞圃大門上的金字依舊是嘉定名士民主建國委員會的創始人胡厥文的大筆,字韻悠悠,筆意高遠,真文人墨寶。秋霞圃門前有兩座很是突兀的方形古亭,飛簷翹角,鬥拱花板。臨近才發現原來這是兩座井亭,而井早已在石板下面被覆蓋了。這兩隻古亭難的是,均是原邑廟的遺物。
雖是假期,但這裡門可羅雀,倒是落個清淨。十元門票,惠及大眾,這才是硬道理。進的大門,便是蓊鬱的一條甬道,盡頭便是城隍廟的大殿。城隍廟大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修繕一新,如今是整個上海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邑廟建築。這座是大殿少有的雙頂連體,簷飾銅帽,屋脊上塑盤龍吐水戲珠圖氣勢宏偉,兩端有神獸和八仙。
全國現在能夠保存有城隍廟的城市不多,我知道最有名的大約要數廣州的城隍廟。小鬼升城隍的故事,讓廣州城隍更為傳奇。雖然只剩下下一進大殿,但是依然具備著城隍的功能。每年搶頭香的新聞報導,都會是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
城隍廟,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
嘉定城隍廟建於宋嘉定年間,如今保存完好的大殿、工字廊和寢宮,都是清光緒八年重建的。嘉定城隍廟奉祀的城隍是陸隴其,字稼書,浙江平湖人。清康熙九年進士,十四年知嘉定。雖然他在嘉定為官僅有一年,卻留下了許多令人讚賞的美談。他生活清廉,為人節儉,可謂後無來者。穿衣由夫人自紡自織,吃菜賴自己在官署內空地種植,出入舟車必付報酬,支差雜役一定給費用。史書上稱他為官「嚴法度、勤政事、善催科、廣教化、正風俗、神聽斷、絕苞苴、興士行」,不逾年而邑大治,惠政不可勝紀。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大凡好官清官都容易得罪上司,也讓滑吏豪民嫉恨。陸隴其也難逃這一官場法則,就是因為清廉正直,知嘉定第二年便被江寧巡撫拘陷革職。此消息不脛而走,傳遍嘉定地區,嘉定商民罷市三天,為他聲援。陸隴其罷官離任之時,一葉小舟,夫婦二人,一張織機,幾捆書籍。自嘉定城至郊外的沿河一路,數萬百姓執香攜酒,高歌相送,「還我父母,青天不在」之聲不絕於耳,響徹雲天。邑人俞鶴湖《送別詩》別是道出了真是寫照:有官貧過無官日,去任榮於到任時。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左都御史魏象樞以「天下第一清廉」的評語一再保舉,陸隴其才重返仕途。後來他官至四川道臨察御史,逝後諡號清獻,贈內閣中書兼禮部侍郎。陸隴其一生精研程朱理學,為清前期著名的經學大師,後來被敕封配祀孔廟,成為兩千多年以來極少數幾個能夠站在孔夫子身邊的人物。鑑於陸隴其對嘉定地方的貢獻,嘉定百姓一致決定奉祀他入城隍廟。
城隍廟偌大的殿堂中只有我一個人,看罷金面莊嚴的城隍陸隴其,便信步欣賞繞牆的陳列和六十星宿的塑像。嘉定的城隍廟現在是上海民俗文化博覽中心,所以這裡正在進行上海風土習俗的展覽。原來歷史上的街道城隍廟就是一座道觀,香火鼎盛。每逢城隍聖誕,農曆七月十五,以及每月的朔望日,廟堂香火繚繞,廟市商賈雲集。不僅嘉定的信眾,就連太倉、崑山、青浦、寶山等地的信眾也會前來敬香祈福。錢大昕先生有詩描述了當時的盛況:刺眼繁花細細開,陌頭女伴踏歌來。燒香才罷遊園去,延綠軒前白相回。
走進大殿後面的工字廊,便聞得陣陣檀香。這裡廊窗半開,光影掠動,很是有些迷幻色彩,一時似乎忘了經年。我倚在窗前,目光正對著樹影婆娑的遊騁堂。那裡一段芳草茵茵的臺基上,安躺著一隻肥碩的花貓,不時抬起睡眼惺忪的腦袋,瞅一瞅方井上面的那塊藍盈盈的天。忽然它的目光射向了我,帶著些許的慵懶和嫵媚,驚得我趕緊收回了目光。在這樣神秘而仙氣的場所,竟然會有這樣一隻古靈精怪的大貓,難道是茅山道士的法物。
工字廊是連接城隍廟大殿和寢宮的一段寬闊的走廊,其西窗外便是遊騁堂,再延伸過一叢林木便是聊淹。但是要想到達這兩個地方,按照遊覽券背後的導遊圖示意,那就是要出了城隍廟大殿繞過去。或者直接跳過窗,便一步而到遊騁堂。如果要是放在三十年前,我肯定要施展一下俠客身手,如今便毫不猶豫地迴轉身。
從城隍廟大殿西側甬路北行,古木鬱鬱蔥蔥的盡頭便是閒研齋。只看這名字,便可以品味出其含義來。城隍廟大殿後身的這一段建築以太湖石堆砌的大屏山為中心,堂閣密集緊湊,院落小而幽密,屬於凝霞閣景區,原來為沈氏園的舊址。
沈氏園由明朝末期萬曆年間的秀才沈弘正所築,當時曾經請董其昌書寫了「十畝之間」的園匾。清朝乾隆年間已經歸為申氏的十畝之間,重新修繕並與龔氏園合併,與城隍廟連為一體而成為廟園。這時候,才正式定名為秋霞圃,也有了城隍園之名的流傳。此後百年間,邑廟後園長盛不衰,成為嘉定城內的勝景。同治元年,太平軍和清軍在嘉定城內數度激戰,以至於邑廟後園被破壞殆盡。光緒以後的二十多年間,城隍園才逐漸恢復原有的建築,並且增設了茶肆書場,戲劇演出,這時的城隍園才真正地成為嘉定城民眾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如今秋霞圃,是用了八年的時間修繕完成,才在1987年的國慶節重新對外開放。
閒研齋後是數雨齋,這兩座建築均為東西向,只有一楹,精巧別致。尤其是閒研齋不過一丈開外的面積,數雨齋也只有二十四平米。這兩座齋堂名字饒有趣味,閒研和數雨,可見主人的閒情逸趣。小小的閒研齋如今室內空無一物,只有蛛網結梁,倒是窗前修竹淡石間的一株亭亭玉立的茶花,足以在此靜謐之處,令人有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恍惚。這株茶花高至屋簷,已過百歲,此刻正次第開放,香氣渺渺。數雨齋門窗四開,也是空無一物,倒是一對燕子出出進進,成了這裡的主人。數雨齋旁遍植海棠和芭蕉,真是孕育足了海棠春夢,雨打芭蕉的境界。憑想園主當年,靜坐齋中,檀煙縈繞,墨香餘回。窗外細雨濛濛,花瓣犖犖,蕉葉聲聲,值此更深,端的是詩情畫意,直抵空靈徜徉的深處。
聊淹堂的後身在閒研齋東牆,有遊廊相接在彤軒。聊淹堂正對著寢宮的西山牆,與南手的遊騁堂,北面的扶疏堂,正好構成一座天井。聊淹堂由袁壽連題字,院中喬松疏竹;遊騁堂由趙冷月命額,堂前合抱雪松。兩齋之南,有曲廊相連的是亦是軒。亦是軒大約是整個秋霞圃中建築面積最小的軒堂,只有七平米的面積。雖然一楹建築,卻一面對門,三面漏窗,可觀四面風景。這座挑高四米的亦是軒,是前些年新建的,充分展示了軒這個建築規制的獨特魅力。
數雨齋北側是面闊三間的屏山堂,同樣也是朝向東面,其後牆上接出一間朝西的小廳,喚作賓藻風香室。這間小室面對著桃花潭,風景豁然開朗的同時,更是別有洞天。屏山堂前有太湖石製作的假山,形似屏風。假山高約一丈,石質堅實潤澤,造型峰巒疊嶂。假山周圍開放著眼裡別致的各色芍藥花,仿佛朵朵搖曳的都是嬌嬈美麗的花仙子。屏山堂在整修後開放的園子裡,已經算是老建築了,建於民國十年。
凝霞閣是整個景區的主建築,也是從前沈氏園的後廳。如今的凝霞閣僅剩下三楹,其中只有西楹上有一間小閣。從前這裡是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的兩層閣樓。凝霞閣四周迴廊通透,西簷連著依依小榭。凝霞閣的匾額是由宋日昌題寫的,我好像在哪裡見過這位老先生的筆墨,極是優雅。凝霞閣前庭寬闊敞亮,花樹蔭蔭下山石盈盈。這裡環境極其幽靜,不時傳來的只有清澈悅耳鳥鳴。這種鳥鳴非常的令人熟悉,好像在古猗園中也迴蕩著它的聲音。
凝霞閣的東側一角,便是環翠軒,也叫長春精舍,可見原始主人家修煉精神的地方。軒前院落不大,青桐秀美,桂樹端莊。幾棵芭蕉此刻正含香吐蕊,紅的嬌豔,黃的動人,不愧為園林春色中必不可少的蕉仙。蒼苔茵茵的青石漫地上出落著一口古井,六角井欄上鐫有「義井」二字,看來這是一口有故事的井。俯身井欄下看,落葉亂瑛浮蕩,清晰漣漪微細。大約由於我的碩大臉龐,而使得原本清純的藍天白雲倒影變得有些迷離。環翠軒面闊三楹,東側迴廊婉轉,北接覓句廊,洗句亭,南連扶疏堂,文韻居。
扶疏堂原本是沈氏園中的前廳,此建築乃民國九年重建,1983年重修。扶疏堂面闊三楹,西牆挎著一個精緻的彤軒。堂南與聊淹堂毗鄰的便是只有朝南的一間小室的文韻居,這裡孤植著一棵五針松,枝繁葉茂,松塔疏落。
我從五曲複式的覓句廊,一直走向了洗句亭。因為腳步匆匆,一時忘記了仔細觀看廊內十六方的碑刻。洗句亭內置立著一塊「柴侯德政去思碑」,也沒有認真地瞧瞧,便沿著清鏡塘南岸的小路過雙石拼成的題青渡,走到了枕流漱石軒。所謂題青渡,便是連接清鏡塘和桃花潭之間的一條濃陰遮蔽的潺潺小溪,上面鋪就著一丈長的兩塊青石長條,作為遞連凝霞閣景區和桃花潭景區的捷徑。
枕流漱石軒面積不大,只有十平米見方。飛簷翹角,四披屋頂,極是體現了中國古建築之美的一座精巧建築。「枕流漱石」這四個字的題額是陳秋草寫的,韻味十足。枕流漱石軒是一座觀水亭,北向面對清鏡塘。軒內三面有扶王靠,也稱作美人靠,於是,我便進的秋霞圃以來,第一次坐了下來。亭前木蓮樹盤根錯節,一直侵浸到清鏡塘沉靜的水裡;廳後鳳尾竹婀娜多姿,掩映著桃花潭粼粼波光。
坐在枕流漱石軒中,西望便是碧梧軒,也稱山光潭影館,俗稱四面廳。這裡是桃花潭景區的主建築,也是當年龔氏園中最宏偉的廳堂。四面廳毀於鹹豐十年的太平天國兵亂,民國十一年重建。碧梧軒取自杜甫的詩句,「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碧梧軒前月臺石欄圍護,石板鋪就,憑欄遠望,桃花潭以及南岸山石景色盡收眼底。碧梧軒前植兩株百年盤槐,枝椏虯屈,形似龍爪,此時正花有餘香;軒後則有兩株百年桂花,這時是葉繁蔭翠,雖然未到花開香滿園的時節,卻依舊立在枝前,感覺出一股暗香浮動。碧梧軒東側竹影搖曳下有一塊雲紋石,因為形似古琴,而得名橫琴石。走進碧梧軒,只間三楹廳堂的地上擺放著清朝式樣紅木桌椅長几,其餘別無他物。倒是兩側山牆上懸掛指著多幅墨寶。其中最賞心悅目的還要數胡厥文的「山光潭影」,字體瀟灑飄逸,滿是學究風範。另外還有張愛萍將軍的「壺嶠長春」,楊廷寶的「靜觀自得」等等。
碧梧軒的西側是只有一間的延綠軒,這裡遍植歲寒三友,到處花草繁茂。軒中同樣是門窗敞開,內無一物。秋霞圃中許多軒廳空置著,任憑蛛絲馬跡為所欲為,到不如地上隨意擺些花草桌椅,以添情趣,粉牆上弄些哪怕是業餘水平的書畫陳列,也是風雅。延綠軒前行數十步有碧光亭一座,凌躍在桃花潭之上。此處乃桃花潭最為寬闊處,南岸港汊的涉趣橋好像一步可到,西岸的舟而不遊軒似乎觸手可摸。桃花潭水深碧,中有金魚成群結隊的遊來逛去。簌簌花瓣隨風飄落水中,立刻便會引得五彩繽紛的魚兒歡快地追逐。碧光亭的亭額乃是書畫大家謝稚柳書寫的,特別的一股書生氣息。碧光亭月洞門上有「度月」二字,竟然是我在古猗園看過的金石大家浦泳的墨字。我恍然想起來了,浦泳先生就是本邑人。
走出碧光亭,便是北山。北山長約四十米,高不足一丈,乃黃石堆疊而成。又因西側如今臨著嘉定博物館的一面遍植青松,故又得名青松嶺。山頂銀杏樹下有六角石亭一座,名叫既山亭,好像這裡應該有個典故,但是近年來上了年紀,腦子不大靈光了,記不起來出自哪裡了。好像是有這樣一句詩:陌上女郎連抉出,既山亭子探春來。從前這裡近可覽園中美景,遠可望城堞連綿。春日裡看繡染鳶箏,徜徉雲空;上元節賞一街花燈,影綽寒湖。自是閨中夫人小姐們眺望風景,抒懷心意的地方。
既山亭,前有臨桃花潭的碧光亭,後有枕清鏡塘的延綠軒。立於亭上,前望桃花潭漣漪粼粼,錦鯉、金魚自由澄空,任意往來穿梭於山石洞罅之間;後看清鏡塘水如寶鏡,波瀾不興,假山湖石,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品鑑欣賞之餘自有一番妙趣橫生在心頭。
既山亭下有石桌石凳,風清月明之時,這裡可謂與嫦娥仙子互訴衷腸的絕佳妙處。著名的歸雲洞便在亭前一棵百年楓楊的蔭蔽下,歸雲洞長約十三米,南北東口分別有浦泳書寫的「歸雲」和「洞天」石刻。歸雲洞曲折三彎,俯首躡足方得好過。
出了歸雲洞面前豁然開朗,隔著一池春水,便是嘉定博物館。那裡的長廊下散坐著幾個年輕人,而一位閒散的安保人員,不時打著哈欠。這裡突然安插了一位穿著制服的人員,顯得有些不太協調。看了看形勢,我明白了。原來這裡的小溪最窄的地方只有一步距離,邁步可過。如果兩面的遊客任意來往,那麼雙方單位都會少收門票費用的。秋霞圃這裡便宜些,門票只要十元,而博物館那面則是六十元。這也是為什麼博物館那面要加強看管,而秋霞圃這裡則無需過多擔心。
穿過松林,數條石徑交匯的地方,便是叢桂軒。叢桂軒周遭遍植各個品種的桂花樹,金桂、丹桂、四季桂,一年四季綠葉扶疏,半年之日香馥襲人。叢桂軒為橋式穹頂結構,東西兩面為清代式樣的格子門,南北兩面設置落地花格長窗,四角還有漏窗八扇。叢桂軒通透亮堂,陳設著全套明式的廳堂紅木家具。叢桂軒這裡風景尤佳,半眸之間便可見四季風景。東望桃花潭春水環碧,雲天倒影;南通儀慰廳,風清氣順,入夏之時,紅的杜鵑,綠的芭蕉,香的月季;夕陽落處,有花叢老桂,楓櫟斑斕,盎然秋色中,桂花飄香,滿園縈繞;朝北依山,青松挺秀,竹影婆娑,冬雪飄飛之時,晴雪耀金,光華四射。
叢桂之名自然是來自《楚辭-小山招隱》: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叢桂軒南窗外有一個亂草叢生的小院,大約是很少有人收拾的原因。就在這個看起來頗為踟躕的陰森院落中,兩株百年金桂樹下矗立著三座太湖石。大約是有人覺得三塊立石,有與福祿壽三位老仙翁形神兼備的地方,所以才有了三星石的叫法。
舟而不遊軒緊挨著叢桂軒,這個非常有些拗口的名字,算是整個秋霞圃裡面的之最了。這裡位於桃花潭南岸,原名叫池上草堂,名字來自於白居易的《池上篇》和《草堂記》。因為形似舟楫,三面臨水,內設美人靠,有一如跳板的條石連接岸頭,才有了舟而不遊軒這個名字。舟而不遊軒的題額有兩塊,一塊是夏雨的行書,一塊是應野平的篆書。秋霞圃亭臺樓榭中對聯很多,而舟而不遊軒堂前的這幅對聯尤為精彩,聊聊數語便淋漓盡致地道出了秋霞圃春秋兩季的絕美精緻。這幅對聯是這樣的:池上春光早,麗日遲遲,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草堂霜氣晴,秋風颯颯,水流花放,疏雨相過。
倚在舟而不遊軒的美人靠上,面前湖光水色,遠處山影依稀。桃花潭南岸,有湖石夾土築成的小山,東西長約四十米,高有一丈開外。山有南北兩崗,林木繁盛,遮天蔽日,這就與北山互為掩映的南山。南山上隨處可見許多動物形狀的奇石,似與不似之間,更顯有趣。「一堂靜對移時久,勝似西湖十裡長」,這個前人對池上草堂的讚譽,此刻正應了我的心思。
看遊覽圖,南山過去還有霽霞閣、晚香居、仙人洞,以及秋霞圃的西門樓和儀慰廳,於是趕緊起身先去儀慰廳。儀慰廳東西向三楹,精巧古雅的一眼盡透裡外。儀慰廳,只聞其名,便知是迎賓所在。廳簷上懸掛著魏文伯手書的行書秋霞圃匾額,我不知道魏文伯這位老先生,但是只看字便隱約感覺是位留著長髯的鶴髮童顏的老者。儀慰廳的前院布置的已經是幽雅之極,松竹湖石,杜鵑燦爛。可是走入後院,卻更是一幅精緻美巧的庭院小景。羅漢松持重,慈孝竹騁婷,芭蕉嫻靜,茶樹美觀,雲層狀假山奇巧,尤其那一根孤立而獨卓的枸骨,一貫的令人勾起無盡的遐思。這個小院大概是有人照顧,所以窗明几淨,儼然呈現出從前大戶人家的點滴風範。
西門樓,是秋霞圃西南的的園門,但不是秋霞圃原有的建築。這是當年修繕重建時從嘉定鎮清河路一戶民居的門樓遷移過來的。這座門樓高五米,寬三點五米,門樓上有花鳥祥雲的圖案,樓脊上有鰲魚吻獸,極富江南古建築的那種莊重美觀,優雅大方的特色。這裡從前是秋霞圃園區的大門,為了管理的需要,如今只許出不許進。
霽霞閣小到只有六平米見方,但是題寫匾額的卻是著名的百歲老人蘇局仙。霽霞閣大約是秋霞圃園內最小的建築,只能侷促地放下一張桌几,兩張椅子。面對南山,山壑之美盡攬,倒是知交把酒相談延緩的好處所。霽霞閣原來是清鏡塘景區金氏園的舊建築,毀於太平天國兵亂,重修秋霞圃時,建在了這裡。
由霽霞閣至晚香居須過仙人洞,這是一道五米幽深的洞道要高一腳低一腳的才能走過。裡面因為終年不見天日,所以有了一股經久不散的黴味。這是那種只有江南才會有的氣息,呼吸之間,竟然想到了杏花春雨的小巷。晚香居是一座三楹的建築,飛簷鬥拱,前有院後有廊,四時花木巧植,太湖山石星羅,自有一番嫻靜雅致的韻味。就像是名字叫的晚香居,適宜老壽星們頤養天年的好地方。晚香居的匾額由闕長山書寫,自有一番傲骨之色。晚香居照樣是不置一物,四壁粉牆顯得蒼白。而地上的方磚,因為鮮有人至的原因,所以灰塵集滿了角落。晚香居午後的走廊直通賓藻風香室,這裡因為背靠南山,而尤為靜謐。
桃花潭景區,非常具有中國自然山水園林之美,建築精緻,小中見大,構景豐富,錯落有致。桃花潭南北兩山對峙,南山峭壁聳崎,北山渾厚綿長。南北兩山皆有洞,南山仙人洞幽深靜謐,北山歸雲洞婉轉奇險。桃花潭水光瀲灩,魚翔淺底,落英漂流。周岸茂林修竹掩映,奇花異草交相,斷岸飛泉撲面,小橋曲徑通幽。真是應有那句話: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我沿著小徑北下南山,面前便是涉趣橋。這一帶水岸曲折縈迴,形成了一處幽深僻靜的港汊,一座石板平橋凌然渡過,這就是涉趣橋,明朝所謂的嘉定四先生之一婁堅題刻的橋名就在石橋邊的石崖之上。由此依岸前行,便是通往屏山堂的一座三曲雙拼石板平橋,因為橋上刻有蝙蝠圖案和圓形壽字,而得名福壽橋。此橋全長十米,有石欄杆圍護。兩條四條望柱之上鐫刻著四隻小獅子,神態各異,憨態可掬。北行走過題青渡的東頭,一直走到一個壽桃形的大水塘,這就是分為三節的清鏡塘最東面的三隱堂一帶。
這裡的水塘間有一座看似很隨意的小島,花紅柳綠,燕語鶯聲,很是充滿著春天濃烈的氣息。小島與環岸有三座平橋相連,依次有著觀荷、綠蔭、聽松的名字。現在的月份才是農曆三月,所以小荷還沒有露尖尖角,只有巴掌大的睡蓮努力地才鑽出水面,綻放出嬌嫩醉人的那份翡翠般的綠韻。幾隻頑皮的小黃鸝,總想去踩在那點綠韻中,每次調整好了飛行姿態,一挨降落的時候,便被蕩起的無限漣漪驚嚇的手忙腳亂。
清鏡塘原來為金氏園,乃明朝嘉靖年間金翊所建。萬曆年間,金翊的孫子金兆登中舉的時候,清鏡塘尚有柳雲居、冬榮館、霽霞閣、止舫等諸景。清鏡塘景區的面積佔據秋霞圃一半,而清鏡塘的水面又半分了景區。清鏡塘原來是城內練祁河的支流,文革後期被填平作為學校的操場。現在看到的樣子是1985年重新疏浚的,水塘的東、西、北等三端水面開闊,一如池沼,而其餘的塘面狹窄,宛如溪流。清鏡塘的水岸線曲折而縈迴,富於變化,形成各式各樣的長堤短岸。清鏡塘在屏山堂西側的題青渡與桃花潭溝通,形成了秋霞圃山重水複般的水系。
清鏡塘景區建築稀少,多為自然景觀。林木茂密幽深,花草擁簇豐聚,一塘春水更是百轉千回,映照的人心曠神怡。清鏡塘景象疏朗開闊,山環水繞,具有濃鬱的村野氣息,如果與建築緊湊,鬥轉星移般的景區相比較,立刻反差巨大,對比強烈。一疏一密,一張一弛,一抑一揚,各有妙趣。這個景象讓我想起來了大觀園裡賈寶玉住的熱熱鬧鬧的怡紅院和李紈住的冷冷清清的稻香村。
三隱堂是清鏡塘景區的主要建築,面闊三楹,挑高二丈,左攜柳雲居,右挽秋水軒,坐北朝南,端正大方,景象疏朗開闊。最宜月朗星稀之時仰望天漢,與嬋娟傾訴。三隱堂的匾額是由著名的古建築學家陳從周題寫的,名字沿用的是華亭古鎮蒲華塘畔的原三隱堂。這位同濟大學的陳從周教授我好像有印象,蘇州的平江路的修復跟他有莫大的關係。
一楹的柳雲居這裡柳樹低垂,雖然沒有柳浪聞鶯的景象,卻也是因為柳枝依依,黃鸝啾啾,而格外的顯出一幅無邊春色的畫圖。柳雲居我看到了遊園以來最多的人,這是一個小型的家族式的自助旅遊團。因為受邀給他們家族拍照,所以才從簡單的談話中知道他們是來自舟山群島上的定海。家族裡的爺爺奶奶都是土生土長的嘉定鎮人,知識分子上山下鄉的時代,他們義無反顧地去到了當時條件艱苦的舟山,成為了勇於開拓,敢於犧牲,國家意志的魂。當他們到了頤養天年的歲數,他們很自然地要想起了家,想起了曾經是他們的校的秋霞圃。他們上中學的時候,秋霞圃已經被改為了人民中學,當時因為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人為破壞和年久失修,不加愛護,秋霞圃早已花木砍伐,假山拆除,建築破敗,一副滿目凋零的景象。
分別了這一家人,我走到了三隱堂西側的秋水軒。秋水軒雖然只有一楹,卻格外寬敞明亮。因為有了秋水軒的名號,便也要安排些秋天的景致,所以秋水軒這裡分明的少些春天的植物。桂子花開,十裡飄香,這是最分明的秋天景物,所以軒南至水岸的一帶種植了各種的桂花。早開的四季桂,是桂花中的先行者,此刻稀稀落落地躲在濃鬱的綠色中綻放著黃白色的小花,如同一顆顆夜空中的小星星。桂花以香氣馥鬱芬芳而名揚天下,香氣最濃的是金桂,其次是銀桂,然後是丹桂。而獨四季桂香氣是最淡,幾乎不香,但是四季桂樹型美,花期長,四季開花。一般除嚴冬與酷暑季節外,大約二個月能開一次花,所以園林中四季桂是常見的花樹。
桂花是中國的傳統十大名花,已經有三千年的種植和栽培歷史。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途經鹹寧就寫下了「奠桂酒兮椒漿」和「沛吾乘兮桂舟」的美妙詩句。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月在中秋,也正是賞桂的最佳時期,所以桂花必著霜氣而發。唐代詩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有「冷露無聲溼桂花」,柳宗元「露密前山桂」,白居易「天將秋氣蒸寒馥,月借金波摘子黃」。詩中冷露和露密,都是說明開花天氣要早晚冷涼。
秋水軒西側更是種植了很多的海棠、茉莉、杜鵑和牡丹,縫隙中還間雜著盈盈悅悅的許多五顏六色的小野花。海棠開過了,粉紅色的花瓣任意飄落,一顆顆青青果子還未引得鳥兒來啄;杜鵑花豔到了骨子裡,那一叢叢的嬌嬈令人賞心悅目。
沿著清鏡塘婉轉幽密的水岸穿行。清鏡塘的西岸,完全是在青石假山的逶迤走勢中,大有遠上寒山石徑斜詩意,勾勒出一幅蕭瑟的情景。人在山中,一會兒山重水複,一會兒柳暗花明。期間時常會有幽暗洞穴相伴,忽明忽暗之中,影影綽綽之間,雲光水影,氣象萬千。剛出的峽谷,迎頭又是一座高過兩丈的黃石疊成的巨大假山。出人意料的是山巔處竟然瀉出一股瀑布,丟落在山下汀步依依的小溪上,飛濺起的浪花水霧飄飄渺渺地瀰漫開來,在穿林而射的陽光間漸漸潤染而成了一團薄薄的紫氣。丈畝山林,以小見大,置身其中真有千峰萬壑的感覺。這就是南北長過十丈,東西寬過六丈,高約一丈,用挖唐土堆積,上覆青石,遍植青松而成的青松嶺。
一座造型別致的補亭夾在山水蔥蘢之間,光影閃爍下,越發顯得虛無縹緲。這座補亭呈現扇形,而且廳內的頂面、漏窗、石臺、石凳皆是扇形,造型算得上別具一格。補亭大約有十平米左右的面積,佇立其中,放眼去望,清鏡塘在兩岸石山崢嶸侷促下,半露真容,一半逼仄崔巍山光,一半浮萍飄搖塘色,仿佛一幅某某山居圖。
走到青松嶺頂上歲寒亭時候,我忽然發現,這一路過來的景象大別與如今的春色。松樹蒼鬱,竹林颯瑟,梅子青小,就連牆角路旁補遺拾缺的花草都是菊花這樣的晚開品種。又想到秋水軒、歲寒亭這樣的名字,我才發現原來園林家們,這是故意營造出來的秋冬的氛圍。以此應和了桃花潭和凝霞閣景區的春花爛漫,夏樹蓊鬱的特點。一園之內,四季有時,一心之內,包容天下。
秋霞圃的後門開在啟良路上,走過清鏡橋,邁出居三楹而小典雅的清軒,便已經是在空曠無人的午後嘉定的街頭。對我來說,秋霞圃之旅,可謂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但是卻見識了中國園林最美的那些規制的古建築。從亭臺樓閣,到榭堂軒齋,從方寸之間的一楹軒,到精緻美巧的兩層閣,從具丘壑之美的石山,到攬幽邃之勝的湖水。
一座秋霞圃,讓我全新認識了中國園林造園藝術的巧奪天工,也讓我在偷得半日閒的同時,帶著無比舒暢的詩情畫意繼續往下一個景點,嘉定州橋而去。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
有喜歡的文字,請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