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2020-12-15 閩南網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民間文學項目共有9個,鄭成功傳說和部巖功德院傳說為泉州市級,歐陽詹的傳說、靈應祖師爺傳說、天心洞傳說、五臺樂山傳說、燈謎、天柱巖傳說、閩南俗語則為南安市級。

  泉州市級:鄭成功傳說

  鄭成功轟轟烈烈的反清復明壯舉和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可歌可泣的故事,幾百年來一直為其故鄉石井人民所傳頌,代代傳承至今,成為一份豐厚的民間口頭文學巨著,是一份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世紀30年代起,陸續有南安人搜集這些傳說故事整理成冊出版。

  泉州市級:部巖功德院傳說

  臺灣彰化縣埔鹽鄉西湖村茲清巖信女陳慧如夢見先人帶其至大陸一不知名山中古廟朝拜。經清水二祖師指示,古廟在南安,緣到就有。並陸續指示得知,該院為千年古剎,清水祖師曾在此出家,廟院百年前已損。部巖古音布巖、報巖,埔鹽鄉民之先祖二百年前自此地移居臺灣。埔巖與部巖閩南語諧音。傳說體現對閩臺「五緣」關係和文化。

  南安市級:歐陽詹的傳說

  歐陽詹,唐中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和教育家。少年歐陽詹在高蓋山白雲室讀書。高蓋山絕頂有歐陽詹祖母墳墓。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瞻仰憑弔,留存大量高蓋山詩詞歌賦。從古至今,碼頭一帶、詩溪流域以至南安各地流傳著有關歐陽詹的民間故事、民間傳說,這一切形成了詩溪流域獨特的歐陽詹文化現象。

  南安市級:靈應祖師爺傳說

  相傳後唐年間有個神童叫李文愈,幼時孝行,家貧有志,童真棄俗,坐化於巖後茄吊滕中,後人將他塑造成像,祀奉為靈應祖師,供奉於閩南著名古寺——靈應寺。靈應寺是閩南著名古寺之一,因其籤絲靈驗而聞名遐邇,傳下了「仙公夢,靈應籤」俗語。靈應寺幾經頹廢,幾經修建,弘一、如幻、廣淨等高僧均有建樹,歷代名人遊而復返,留下大量墨寶、詩文及故事。

  南安市級:天心洞傳說

  天心洞坐落於南安水頭鎮的瓊花山麓。相傳觀世音菩薩雲遊至此,因愛其群峰叢峙,狀似瓊花玉蕊,遂將揚州瓊花之精華灑遍群山,使之更增靈異。鄉民深感菩薩恩德,始創「天香寺」。後來,菩薩為調和八仙與龍王的矛盾,與八仙交換寺觀,改祀奉八仙,易名為「天心洞」。

  天心洞是臺港澳及閩南各地的八仙的祖庭。風景和地理位置獨特,是南安唯一保存道觀面貌的道教基地,許多景點、碑文雕刻、地名等傳說故事都帶有十分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南安市級:五臺樂山傳說

  五臺樂山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第一航海保護神通遠王的發祥地,也是昭惠文化的發祥地。境內有千年古剎昭惠祖廟、五臺碑刻、觀日臺、朱相公墓塔、八德水、古官石道、鳳聚塔、青龍宮等名勝古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置身其間,可從中領略五臺樂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風採。自唐代天寶年間進士李元溥開啟樂山勝境至今已一千多年,在漫長歷史進程中滋生出許多動人的民間故事和美麗的民間風物傳說,世代相傳,極大地豐富了民間文學寶庫。

  南安市級:燈謎

  南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風採,在廣大城鄉,謎語(燈謎)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向陽(八都)因其四縣市交匯的特殊地理位置,交融了民間文化。特別是民間謎語豐富多彩,有字謎、物謎、人事謎等等,在向陽鄉七個行政村裡都有民間謎語蘊藏,有文字史料可查。更有清朝道光至光緒間,都山布衣詩人吳令遠創作「福」字謎語等,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向陽燈謎具有非常濃厚的鄉土氣息,寓謎於教,寓教於樂,讓受眾充分領略謎語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南安市級:天柱巖傳說

  天柱巖位於南安市西北隅蓬華鎮的天柱山之巔,創建於宋鹹淳九年(1273),幾度大修,是福建省重點佛教寺廟之一。清郭紫霄有《遊天柱巖》詩記其勝:「天柱真仙境,人居接太清。入巖伴佛坐,推戶看雲行。不有煙霞性,安知山水情。談禪凡俗外,空界一時呈。」

  天柱巖中有不少古今名家手跡、對聯等。

  南安市級:閩南俗語

  閩南話是全國七大方言之一,其不僅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徵,而且在區域間乃至國際間的文化、經濟交流中起重要作用,是一個跨越地區,超出省界,甚至是超越國界的漢語方言。

  閩南話俗語通常包括慣用語、成語、諺語和歇後語等四大類;閩南話俗語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根據其實用性,又可分為:家庭、社會、辦事、氣候、其他等五類,閩南俗語寓意深刻,具有豐富深厚的思想內涵和教育意義。

責任編輯:連培煌

相關焦點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戲劇共有4項,泉州市級有3個,南安市級1個。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南安非遺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共有7項,省級1個,泉州市級4個,南安市級2個。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南安非遺民俗共有17項,國家級1個,省級2個,泉州市級6個,南安市級8個。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第一批被評為非遺的民間文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第一批被評為非遺的民間文學介紹。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技藝共有27項,國家級1個,泉州市級4個,南安市級22個。
  • 全國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類與傳統戲劇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川在線—綿陽頻道訊(記者 劉毅)記者從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獲悉,2014年9月22日—28日,為期一周的「全國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類與傳統戲劇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災害(難)預防與風險管理培訓班」將在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隆重舉行。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論壇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播」平臺主辦,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承辦。論壇採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國際學者和國內學者均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參會。
  •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中國畫展創作工程啟動
    2011年10月24日,由山東省文化廳主辦、山東畫院承辦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中國畫展」創作工程在濟南啟動。
  •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讓大學生了解歷史,沉澱歷史、發展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7月23日西安科技大學「青春使命·安全同行」社會實踐團赴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習館開展「增強文化自信,發揚傳統經典」主題參觀學習活動。
  •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與民間文學的相互影響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
    截至目前,審批通過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已經達到1372項,其中「民間文學」類就有230項。(參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在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中,很多都源自道教、佛教。一方面,宗教文化的各種神話傳說成為民間文學的重要題材,有的民間文學則直接呈現宗教題材;而宗教文化的一些理念(比如,道教的「萬物皆有道性」、佛教的「因果報應」等)也影響了民間文學創作的發展。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淺談新聞裡經常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到底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文化遺產 ★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先說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上這些文化遺產都是有形的看得見摸得到的,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聯合國非遺的定義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才被國際社會所認可。
  • 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深圳有哪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資料顯示,深圳目前共有以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見下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覽表名稱級別類別保護區域望煙樓的傳說省級民間文學寶安區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非遺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 本篇,我們來聊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是不是離生活很遠?
    最近在接觸和拜訪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驚豔於各種不同的技藝、民俗偉大傳承的同時,也越發的覺得要多元化保護非遺的必須要行。身邊的很多年輕人認為非遺就是一些傳統甚至是老土的寫在課本裡的東西,認為非遺很高尚卻也不接地氣。
  • 白蛇傳、開漁節都被列入最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單
    該文件指出,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2019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印發《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的通知》(辦非遺發〔2019〕66號),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
  • 省文旅廳公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79項,有你家鄉的嗎?
    燈謎(漳州) 漳州市薌城區文化館 漳州145 Ⅱ 傳統音樂 福建客家山歌(漳州南靖田螺坑客家山歌) 南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 漳州146 Ⅱ 傳統音樂 南靖四平鑼鼓樂 南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 漳州
  • 什麼是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雅文化帶你了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以口傳方式為主,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小知識
    了解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什麼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 文化溯源,探索傳承——上猶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概述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其內容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遊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迄今在上猶依然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完整地反映出一定歷史時期上猶客家先民的聰明智慧和思維方式,展示出他們的審美習慣和價值取向,是他們感悟人生的文化溯源和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語點津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02-16 10:36 ]繼2003年中國古琴、崑曲被列入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後,2005年新疆木卡姆藝術以及蒙古族長調又雙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