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2020-12-12 河北大學紅色戰線

最初,劉彝在《畫旨》中提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一觀點。

隨著大家探索的深入,這則金句不斷的演變,現在進化成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今天,小編就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則金句背後的信息量。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不如」≠「不用」

「讀萬卷書」是「行萬裡路」的前提,只有先了解了基本知識,再增長見識才會更有效。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看到沒!!!讀書不僅怡情悅性,還可以改變容顏,培養氣質。)

「書中自有黃金屋」,人生的智慧已被前輩們基本寫盡。我們以書為載體,與賢人開展心靈的對話,就是在豐富自己的閱歷,增知識,長見識。

沒有「讀萬卷書」,也要讀「千卷書」「百卷書」,否則,行幾裡路都是如行屍走肉一般。

書中真有黃金屋???(奇聞軼事)

這裡引入曾在《世界民間物語100》看到的離奇物語一則:

話說一個愛讀書的人,向一間圖書館申請職位,剛好館長外出。等候期間,他隨手挑選了一本一看書名就知道厚若磚頭的書——《動物學》。

書雖然出版已久,卻仍然很新。直到讀書人看到尾二頁,館長還沒回來。這時,讀書人發現書中含有作者寫給讀者的寄語,請讀者到某法院取出某檔案,將可獲得意想不到的幸運。

讀書人到了法院取出檔案後,幸運地成了四百萬裡拉的擁有者。(裡拉:義大利等國曾使用的貨幣單位,現已被歐元取代)

作者自述:畢生心血完成後無人問津,一氣之下毀掉所有印成品,只留一本孤本,送給上述那間圖書館。為回報能把此書讀到尾的有心人,便把遺產奉上。

忽略對該則物語真實性的探討,但是我們藉此來傳達的是——讀書真的有益。

清代讀書人張潮說:「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這句話說明了生活處處是學問,除了文字形式呈現的,還要學會讀透那些「無字之書」。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書籍並不是萬能的,書中的金句都是作者對親身經歷的提煉,而對於讀者來說這些都是間接(二手的) 經驗,或許在作者看來是糖漿,可經讀者應用,就成了砒霜。

所以事事要躬行,書中的名言警句只是建議與參考。

相關焦點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哪個正確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現代一些學者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名師指路。」到底哪個正確呢? 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書和行路即學習書籍和實踐活動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從書上學來的知識需要到實踐中去檢驗,同時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又需要去讀書學習來尋求解決。這是一個不斷循環,螺旋前進的過程,不能說哪個更重要,兩者同樣重要。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和現代人的理解出入比較大,「讀萬卷書」原意是:讀書是為了進京趕考,以實現金榜題名的人生理想;「行萬裡路」原意是:步入仕途,以實現忠君報主的人生理想。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是很多人喜歡的雞湯,但我們很多人被字面意思誤導,為了行萬裡路到處跑,很多人還特地帶上孩子到處跑,他們就是為了實現行萬裡路,可是等他們行了萬裡路或者幾十萬上百萬裡路後,發現回到家裡,我還是原來的我,孩子還是原來的孩子,並沒有因為行萬裡路而獲得比讀萬卷書更好的收益。這雞湯出自古代,古人的意思是,多讀書很重要,多實踐更重要。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旅途中我也在學習,增長見識,也養成了記遊記,畫下沿途風景的習慣。接著她媽媽說:我們在旅行過程中會看到很多風景,也可以體會到當地人文。但是我更希望的是,你在旅行過程中,學會用不同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難。也能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到更好的自己。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種說法確切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是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一句話,是前人的經驗之談。讀萬卷書就是博覽群書,掌握理論知識;行萬裡路是指要在生活實踐和大自然的遊歷中去體驗去發現。只有萬裡路,才能看得遠,才能讓已有知識水平得到提高和升華。
  • 讀萬卷書or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or行萬裡路好多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然而有人卻說,如果不讀書,走再多路也只是一個郵差!「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備受古人推崇的求學、求知模式,講究的是親歷躬行、參證精思。近年來,「研學旅行」被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當中,這種古老的學習方式也被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當有人問,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如果只能選擇其一,該放棄哪一個?對於有些人,牴觸旅行中的不確定性,那種「漂泊」的感覺讓他們沒有安全感。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我是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我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從小到大我父母都說我笨,我確實不如我哥哥妹妹聰明,學東西人家一點就透,我要學好多遍才行。
  • 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
    有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事物的看法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現在我覺得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不是對立的。應該是不分上下,相輔相成的才對。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峰峰瞎扯淡)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一直是中國讀書人的信條之一。意思應該是讀書要廣,見識才夠多,還要去親身去考察和實踐。其最初的出處為董其昌《畫旨》,畫畫人,首先要多讀書,還要行萬裡路,畫的畫才能去其濁滌,有神韻。後來就被延伸開來,幾乎所有行業都適用,成了一個普適的道理。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你覺得對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是對的,讀書是讀人生百態,風土人情,行萬裡路可以解除更多鮮活的圖像,有利於記憶。所以對比而言,讀到一定數量的書以後,就要去實踐了。 但是「行萬裡路」真的解決一切了嗎?老子曾經說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老子的話提示我們在我們不斷參悟人生的時候,總是把複雜的問題減少,變成一個簡單的問題。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VS.行萬裡路不如讀萬卷書?
    —   Vol.108   互動方式: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這兩種行為模式常用來被人比較,對於常旅行的你來說,讀萬卷書更重要呢還是行萬裡路更重要呢,兩者之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這對於已經讀破萬卷書,學富五車卻極少出門的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句話有失偏頗,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於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應該是讀萬卷書比走萬裡路更重要,側重點要放在讀萬卷書上。如果我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麼,路就在我們腳下。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是人生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
    那麼,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首先,我們來弄清楚這句話的含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古代的萬卷指的是皇上出的考試卷。考生們為了金榜題名,進京趕考。這句話放到現在,寓意就是:同學們要努力讀書,增長自己的學識和本領,理論結合實際,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學以致用,不做書呆子。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決定了人生格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你經歷過的所有的事都會影響你的人生格局。 視野決定格局,大格局成就人生。 人們常說,我們可以用一年學會說話,但是卻要用一生學會閉嘴。
  •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旨》這本書裡,提了一個觀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後人在這句話上,依據自己的理解又添了幾句上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 行萬裡路,不如讀萬卷書
    人人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而我想說,行萬裡路,不如讀萬卷書。很多人將喜歡將讀書與旅行相比較,並且常常探討,讀書與旅行究竟哪一項對我們開闊視野,提升閱歷最有幫助。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原因很簡單,朱熹不是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前人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這一道理。拋開這一層面不談,很多人選擇旅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旅行不枯燥。去一個地方,見識不同的風景,體驗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本就是一件極其享受的事。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文中講畫畫的「氣韻」是學不來的,需要讀萬卷書增長知識,行萬裡路增長見識,而後自然得到。如果按現在文體來說,就是「成為畫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答:謝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等一下,那這不是在說怎麼學畫畫嗎?!我們又不需要都成為畫家,那還需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嗎?那我們需要什麼?
  • 為什麼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那麼,這句話是不是有道理呢?我想關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書有一個方法和觀點問題。讀書方法一般講究眼到口到手到,更有人強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同時,無論什麼書都是有一定的主題思想。
  • 兩本日記丨行萬裡路,勝讀萬卷書
    古有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卷二》中說道:「不行萬裡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指引我們要有「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的態度。今有《新論語》提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領悟。」指引我們要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只有讀書才能做到隨時開始,讓我們看到想看的世界,然行萬裡路則大有不同。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和蒙古
    中國有句古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說的就是讀再多的書,都不如實幹,理論聯繫實際才能體現讀書的價值。就像學醫一樣,你把病理研究得再透徹,不經歷臨床,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又如何應對呢?所以,實踐才是讀書的目的,只讀書,不實踐,書就白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