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劉彝在《畫旨》中提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一觀點。
隨著大家探索的深入,這則金句不斷的演變,現在進化成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今天,小編就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則金句背後的信息量。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不如」≠「不用」
「讀萬卷書」是「行萬裡路」的前提,只有先了解了基本知識,再增長見識才會更有效。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看到沒!!!讀書不僅怡情悅性,還可以改變容顏,培養氣質。)
「書中自有黃金屋」,人生的智慧已被前輩們基本寫盡。我們以書為載體,與賢人開展心靈的對話,就是在豐富自己的閱歷,增知識,長見識。
沒有「讀萬卷書」,也要讀「千卷書」「百卷書」,否則,行幾裡路都是如行屍走肉一般。
書中真有黃金屋???(奇聞軼事)
這裡引入曾在《世界民間物語100》看到的離奇物語一則:
話說一個愛讀書的人,向一間圖書館申請職位,剛好館長外出。等候期間,他隨手挑選了一本一看書名就知道厚若磚頭的書——《動物學》。
書雖然出版已久,卻仍然很新。直到讀書人看到尾二頁,館長還沒回來。這時,讀書人發現書中含有作者寫給讀者的寄語,請讀者到某法院取出某檔案,將可獲得意想不到的幸運。
讀書人到了法院取出檔案後,幸運地成了四百萬裡拉的擁有者。(裡拉:義大利等國曾使用的貨幣單位,現已被歐元取代)
作者自述:畢生心血完成後無人問津,一氣之下毀掉所有印成品,只留一本孤本,送給上述那間圖書館。為回報能把此書讀到尾的有心人,便把遺產奉上。
忽略對該則物語真實性的探討,但是我們藉此來傳達的是——讀書真的有益。
清代讀書人張潮說:「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這句話說明了生活處處是學問,除了文字形式呈現的,還要學會讀透那些「無字之書」。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書籍並不是萬能的,書中的金句都是作者對親身經歷的提煉,而對於讀者來說這些都是間接(二手的) 經驗,或許在作者看來是糖漿,可經讀者應用,就成了砒霜。
所以事事要躬行,書中的名言警句只是建議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