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主義之後是後現代主義,關於後現代主義,我們應該理解為它也是在現代之後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風格。每個時代對於以往的風格不能進行定義的時候,就會加一個「新」字或者一個「後」字。由於二戰後經濟復甦,人們不再崇尚「功能之上」,希望現代風格能有一些裝飾元素來表達當時人們心中對生活的情感,為了區別於現代「少即是多」這個時期的名稱,於是後現代應運而生。
背景
後現代主義:上世紀60年代,大眾文學的發展,人們對於現代主義的單調而感到枯燥乏味,出現後現代主義風格,流行於七八十年代的歐美。
起源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作家德·奧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與西班牙語類詩選》一書中,用來描述現代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特別有一種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即為後現代風格。
在某種意義上後現代要超越現代主義所追求的精神和文化層面。它的概念更為寬泛,沒有統一、規範的理論標準。
設計上的後現代概念最早出現於建築設計領域。羅伯特·文丘裡於1966年出版的《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一書,堪稱反對國際主義風格和現代主義思想的宣言。
他也因此被譽為「後現代主義之父」,他直接表達了對於設計的觀點:「我喜歡雜交而不是純種,我喜歡扭曲而不是一目了然,我喜歡模稜兩可而不是清晰……我喜歡傳統而不是匠心獨具;我喜歡變幻無常、含混不清而不是直截了當、明明白白。」
內涵
後現代主義其實是有一個反現代主義的意思。它源自現代主義但又反叛現代主義,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剝奪人的主體性和感覺豐富性的整體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維方式的批判與解構,也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等的批判與解構。
與現代主義比較而言,它更加注重思想的特立獨行,與眾不同。凡是一個新思潮的出現,它必是對前面的一個潮流的抵制和反動,這是一個非常激烈的思潮氛圍,才會出現各種風格和流派。
後現代建築:是指現代以後的各流派的建築總稱。所以包含了多種風格的建築。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的環境融合。
這個裝飾並不是古典主義的裝飾,因為現代主義本身就不是特別注重裝飾,這個裝飾則是比較多樣與誇張的。
比如說掛畫,它可能並不是很唯美,後現代主義會將幾何線變得更加多樣與誇張。或者是一些展現個性的圖片,是比較具有個人主義的。
以前後現代主義是受小眾人群所喜愛,但是現在反而越是比較小眾更加獨特的造型,更加能吸引人,並不會是中規中矩的那種感覺。
可能桌椅和椅子不一定是對稱的,有可能是單獨的圓形或者是矩形,造型極具特色。
從表面來看,它是一張圓桌,但是我們可以看見它其實是一張功能桌,它的中間部分是可以拉開的。
後現代主義的設計是帶有一點「任性」的。
這個是非常著名的椅子,我們可以看見它採用的是古典主義時的特徵,但是它的材料卻是應用的新材料:樹脂材料。它的著名就是由於它是古典與現代的結合。
比如說這個椅子的角並不是規規矩矩的四角,而是從一個點出發到四個點,它的燈具也是大小、高低不一。
首先奪你眼球的稜角分明的燈具,一眼就會被它吸引。再其次就是後面一個空間的半圓形的燈,不像常規的燈具那樣規矩。
對稱的書架,但是擱置格卻是交叉而成,不是往常「橫平豎直」的書架,左側一盞矩形狀的燈,圓形的矮凳,添了一絲人情味。
最後的最後,小編想問的是今天的後現代你get了嗎?它的「美」是不是也別有一番風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