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說過,很想「縱向」來試駕一些有歷史的車系,藉此來研究它們的演化,比如高爾夫系列、雅閣系列等。感謝車評人阿棠,他最近入手了一臺20萬公裡的前期款七代雅閣2.4L,另外我們公司還有一位攝像同事開的是八代雅閣,算上我自己的九代雅閣,至少可以跨著三代來看雅閣的演化。
簡單交代一下阿棠的戰利品,阿棠接下來肯定也要跟大家分享,說太多免得喧賓奪主搶臺詞(還沒來得及拍照,先用網上圖片頂著)。之前我們經常調侃阿棠那臺E39寶馬5系,我自認是個貓奴,而阿棠則是個車奴,不僅花錢,而且還花大量精力去供著 那臺老5系。這次阿棠買了七代雅閣回來,和我一樣刻薄性格的阿山一起試駕回來,都覺得驚為天人。終於明白為什麼在二手界有這樣的坊間說法,對於豐田和本田車,20萬公裡才正值青壯年。
這臺七代雅閣 不僅發動機很有力,聲音很健康,最讓我們驚呆的是在壓過瑕疵路面時,底盤和車廂的紮實程度,竟然跟新車差不多。當然啦,可能也跟車主愛車程度有關。車況瑕疵還是會有,這個等阿棠到時匯報。這裡想起YYP私底下說過的一句話,日系車(不含日產)買回來帶點鬆散感,但這種程度會一直保持下去;歐洲車剛買回來很紮實,可是越用越鬆散。包括我們攝像同事那臺八代雅閣也是如此,已經過十萬公裡,跟新車沒太大的區別。評價老車很尷尬的一個地方,就是很多時候車況已經差到不足以反映它原來的面目,公司裡兩臺老雅閣沒有這方面問題。
我在觀點《20年間,汽車哪些方面進步神速,哪些方面原地踏步?》中說過,單從機械角度來說,汽車在20年裡進步很小,有時甚至還倒退。開完七代雅閣之後,也有如此感慨。七代雅閣的底盤質感跟八代比較接近,直白點說就是柔韌感比九代雅閣要好。單從駕駛上說,我最喜歡第七代,沒別的,因為它是三代車型中最短,身段最為靈活。再有就是,我最喜歡七代的設計,哪怕到今天也覺得很耐看。
阿棠那臺七代雅閣開起來跟現在車最不同的是,油門的直接感,估計用的是拉線油門。拉線油門意味著節氣門完全忠實於你的右腳,真的是每壓深一度都覺得動力有相應的增益。回看現在的電子油門,調得線性好開的並不少,可是鮮有這種直接。由於直接,因而七代雅閣開起來感覺比現在的地球夢更加有衝勁。英文Accord的意思是和諧,雅閣在同級中一直都是注重均衡性的選手,而我覺得七代雅閣是三代中均衡點拿捏得最好的一臺。既保證乘坐空間,又沒有因體型過大而犧牲駕駛,加上i-VTEC發動機在當年的先進程度,這車在當年真的沒啥好挑剔。
八代相對於七代的變化,主要是尺寸野蠻生長。儘管底盤調得不錯,日常開起來依然親和力十足,可是無可否認它是三代車型中身手最差的一款。說實話,我最不喜歡是八代,天平已經開始失去平衡。不過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八代在中國賣得很成功。前幾年中國買車思維就是這樣,同樣價格,挑大的那個就等於我賺了。現在這種好大思維也在,但已經理性了不少,很多人擁有過汽車,或者受身邊已有車的親戚和朋友勸告,在選車時開始避開大車,以免給自己日常使用帶來麻煩。當然啦,城市越來越擁擠這個客觀事實,大家每天都深有體會。
本田車型演化有這樣的規律,就是一代一小變,兩代一大變。七代到八代屬於大變,八代到九代屬於小變。就像八代思域到九代思域一樣,大的架構不會動,尤其是尺寸不會有大幅度變化。九代雅閣想重新重視駕駛這塊,可是大的架構又不能做大手術。尺寸雖然只是比八代小幅縮減,數值不大但背後釋放意義很大,就是本田覺得八代這個尺寸不能再過了。然後就是懸掛調硬,以至於九代開起來比八代要矯健,但濾震質感有所犧牲。如果不是停車,不會覺得九代是臺大車,而八代在日常駕駛中會隱約有大車感。再有就是,九代正值本田在動力系統換代,2.4L用上地球夢,2.0L也換上CVT。
繼續要潑盤冷水,在駕乘感受上,真不覺九代比七代有什麼大的超越。甚至為了抵消車身變大帶來的負面影響,濾震表現還在倒退。正如前文所說,這是汽車界普遍存在的現象。當然啦,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汽車的進步,就是老車在排放和安全標準上面,肯定是比不上現在的車,多媒體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也不能同日而語。我們大致整理一下雅閣的演化路線,七代找到很黃金的平衡點,八代的天平則大幅往乘坐這邊傾斜,九代想重新讓天平平衡,可是架構不能作大變動,於是將底盤調硬,又犧牲了濾震,陷入了另一種不平衡,算是三代中比較擰巴的一代。(文/XCP馮稀帆)
註:新車評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微信搜索「xinchepingwang」,主動勾搭新車評網官方訂閱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