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易經》一直流傳著兩個流派,「象數派和易理派」。象數派利用易經來預測,算命,看相,看風水等;易理派是通過包括易學的原理、哲理來闡述治國道理、社會、人生哲理等的學派。用辯證的思想來看,兩者猶如事物的一體兩面,很難完全割裂開來。
荀子說: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我個人的觀點,還是傾向於易理。從易理的角度,傅佩榮老師說易經的核心思想是「明天道以立人道」。
首先,易經表達的是天道的自然運行規律,人道的必然發展規律。順天道規律者則生,逆天道者則亡。這個規律就是一分為二物極必反,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兇中寓吉,吉中藏兇,吉兇之間不斷的轉化的自然規律,這正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等這些哲學的道理,也是陰陽學中最核心的理念。
其次,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又都有六個爻,每一個爻都有一個解釋,而這六十四卦又囊括了世間萬事萬物,每一卦的六個爻辭又詳細解析了時與位的關係,每種事情的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如果你研究明白了周易,你自然就知道在什麼時候應該幹什麼了。
《易經》自古以來就被儒家奉為「五經之首」、五經有「詩、書、禮、易、春秋」。被道家奉為「三玄之冠」。三玄有「周易,老子,莊子」。
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虞世南說「不知易,不足以為將相」。周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自古以來從政治、經濟、軍事到生產、生活、思想,從安邦定國到衣食住行,從諸子百家到家常裡短、處處都有《易經》的影子。也正是這種原因,在《易傳》裡面才有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說法,這也是見仁見智這個成語的出處。說到百姓日用而不知,我們有很多成語,典故,風俗等等都是出自周易,比如,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否極泰來,三陽開泰,變卦,不是東西,不三不四等等,那麼,今天我們要了解《易經》,應該先了解一下幾個基本概念。
周易與易經的區別
我們很多人把周易等同於易經,其實嚴格說來,易經和周易是有區別的,據《周禮·春官》記載,《易經》有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易》;三曰《周易》。傳說《連山易》由神農炎帝所創,是以艮卦為開始,《歸藏易》,是軒轅黃帝所創,以坤卦為開始,據說現在已經失傳。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易經》,是指《周易》。周易有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易經包括64卦以及卦爻辭,易傳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這十篇文章。
周易名稱釋義
那麼為什麼叫周易呢?學界有幾種說法:
周字:第一種說法認為「周」是朝代名,指周朝。第二種觀點認為「周」是「周普」、「普遍」的意思。鄭玄《易贊易論》:「《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包。
易字:一種說法是源自「蜥蜴」大家都知道,蜥蜴又稱變色龍,所以說「易」是講究變化的書。一種說法是易字,上面是個日字,下面是個變形的月字,日月為易,陰陽也。《周易》是以研究事物的陰陽變化為根本任務的,「易」象徵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
周易的成書
周易的成書,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伏羲創八卦。2、周文王和周公父子演64卦的卦爻辭。3、孔子作易傳。
按照傳統的說法,《周易》成書的過程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所謂「三古」也就是上佔、中古、近古三個時代,所謂「三聖」是指伏羲、周文王、孔子這三個聖人。
個人認為,實際上周易的成書所經歷的時間非常長,應該不是某一個人創作的,應該是一個時代集體智慧的結晶,比如,伏羲創八卦,準確的說是伏羲的那個時代創製了八卦,伏羲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或者說是裡程碑式的人物。
伏羲八卦
伏羲,是中國神話中的人物,又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始始祖,根據學者的研究,伏羲可能是原始社會中的一個部落首領。在《易傳》中就已經說他創造了八卦,後來的學者就認為八卦的符號是由他創立的,在他統治的時代,《周易》只有八個符號,沒有任何文字,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先天八卦。那麼他是怎麼創製八卦的呢?在易傳裡面介紹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也就是說根據天文,地理,人類本身以及宇宙萬物,總結,歸納,化繁為簡,把複雜的宇宙萬物簡化為「乾 ,兌 ,離 ,震 ,巽 ,坎 ,艮 ,坤 」八種抽象的有規則排列的符號,這就是先天八卦。
文王和周公64卦
周文王是周族的首領,姬姓名昌。他因為反對殷紂王、要造殷紂王的反而被囚禁在羑裡(今河南湯陰縣內),傳說在被囚禁的時間裡,他把伏羲的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並加上卦辭,他的兒子周公做上爻辭,因此史書稱文王作《周易》,這種說法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了記載。
孔子易傳
易傳,是孔子所做的注釋易經的十篇文章,《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俗稱「十翼」, 翼有輔佐,輔助的意思,翼有為翅膀,曾仕強教授說十翼是孔子想讓易經飛起來。也正是這10篇文章,把易經從一種卜筮的書籍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和儒家的五經之首。
所以說,在性質上,《周易》本來是一部佔卜的書籍。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所著《易傳》的出現,使它上升為一部特殊的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