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元的布克獎短名單:在困難時期保護愛和人性

2020-09-19 全現在Plus

倫敦時間9月15日,2020年布克獎評委會主席、前出版商瑪格麗特 · 巴斯比(Margaret Busby)通過線上發布會宣布了最終的決選短名單:美國作家黛安娜·庫克(Diane Cook)的《新荒原》(The New Wilderness)、辛巴威作家齊西·丹加侖芭(Tsitsi Dangarembga)的《這哀悼的身體》(This Mournable Body)、美國作家阿芙尼·多希(Avni Doshi)的《燃燒的糖》(Burnt Sugar)、衣索比亞裔美國作家馬薩·蒙吉斯特(Maaza Mengiste)的《影子國王》(The Shadow King)、蘇格蘭裔美國作家道格拉斯·斯圖爾特(Douglas Stuart)的《舒吉·貝恩》(Shuggie Bain)、美國作家布蘭登·泰勒(Brandon Taylor)的《真實的生活》(Real Life)入選。


在六位入選作家中,有四位是族裔身份作家,他們分別是辛巴威作家齊西·丹加侖芭、第二代印度裔作家阿芙尼·多希、衣索比亞裔作家馬薩·蒙吉斯特、非裔作家布蘭登·泰勒。《衛報》稱,今年布克獎的短名單是有史以來最多樣化的。


從上至下:《新荒原》(The New Wilderness)、《這哀悼的身體》(This Mournable Body)、《燃燒的糖》(B


「沒有人僅僅因自己的身份而獲得布克獎,」在宣布入圍名單時,布克獎基金會的文學總監加比·伍德(Gaby Wood)表示,評委們認為這些作家說出了當下的種種困境和無奈,而且表現得十分豐富和真實。


在六位作家中,有五位是美國人。對此,評委會主席瑪格麗特 · 巴斯比表示,評委們不會對作者的國籍、身份進行特殊考量,最終的判斷是基於書籍,而非國籍。2014年,布克獎修改了規定,允許任何在英國出版的英文作品參賽。在修改規則後,有兩位美國作家保羅·比蒂(Paul Beatty)、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一位澳大利亞作家理察·弗蘭納根(Richard Flanagan),一位牙買加作家馬龍·詹姆斯(Marlon James),一位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獲獎。


「每一年,布克獎的評選都是一次新發現。誰會脫穎而出?如何擴大評審的網絡?這些書之間比較起來如何?重讀的時候會怎麼樣?這些問題是評委們經常問自己的問題,也是他們相互之間討論的問題。」加比·伍德對《衛報》表示。


本年度布克獎的終選情況,將於11月17日在倫敦圓屋劇場(London’s Roundhouse)與英國廣播公司藝術合作的節目中宣布。最終得主將獲得5萬英鎊的獎金。入圍作者每人將獲得2500英鎊和自己書的特裝本。


最多元的布克獎短名單:在困難時期保護愛和人性


「六位入選者出乎意料地走到了一起,聲音和角色引發了評委們的共鳴,即使是在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時刻。我們很高興能夠向全球受眾傳播這些富有創造的人類編年史。」瑪格麗特 · 巴斯比表示,這些作品對當下生活或精神內核做出了真實的揭示,無論是對氣候變化、被遺忘的社區、老年群體、種族主義,還是必要的變化。


《衛報》用「在困難時期保護愛和人性」,對六位入選者的作品作出了概括。布克獎官方在聲明中表示,六位作家與象牙塔裡的小說家完全不同,他們對生活的本質有著一手的資料,對生活中的不愉快也並不陌生。丹加侖芭和蒙吉斯特都體現了作家的人道主義精神,「前者最近因參與抗議政府被捕,後者在四歲時逃離了衣索比亞革命,現在還深入參與人權和移民的政治倡議。」


從上至下,從左至右:美國作家阿芙尼·多希(Avni Doshi)、辛巴威作家齊西·丹加侖芭(Tsitsi Dangarembga


蒙吉斯特《影子國王》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the Second Italo-Ethiopian War)時期。故事的主角是衣索比亞女子希魯特(Hirut)。她的父親參與過第一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從小開始,希魯特就成了孤兒,寄養在埃斯特(Aster)家中,淪落為一名女傭。在一段家庭的鬥爭之後,希魯特和埃斯特披上鬥篷,走進了戰場,希魯特從一個卑微的僕人蛻變成一個驕傲的戰士。


在《影子國王》的後記中,蒙吉斯特交代了故事的起源。她的曾祖母拿走了她父親的槍,自己參加了戰爭。因此,蒙吉斯特賦予了女主角希魯特以強烈的英雄主義。在故事中,希魯特的生命有著多個維度:女性的欲望和嫉妒、信仰,以及足以和男性抗衡的女性力量。蒙吉斯特也加入了真實的歷史故事和紀實攝影,展現了宏闊的戰爭場面。影子國王的出現,預示著希魯特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戰士和衣索比亞人。在苦澀和瘋狂的氛圍中,性別因素也成了次要因素。


道格拉斯·斯圖爾特的《舒吉·貝恩》,將我們回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蘇格蘭格拉斯哥。在柴契爾主義的影響下,格拉斯哥礦業空置、汙染加劇、貧困率上升,整個城市正瀕臨消失。舒吉的母親艾格尼絲·貝恩(Agnes Bain)開始酗酒和吸毒,父親的暴力傾向越來越嚴重,隨之而來的是整個家庭開始分崩離析。主人公舒吉在一個骯髒的超市櫃檯工作,獨自一人勉強度日,夢想著進入美髮學院。


在絕望、痛苦、頑強的境況中,人們展現了不可抑制的本能,對話變得越來越尖銳,幽默變得黑色而生動。配合著斯圖爾特的明喻,諸如「變硬的髮膠像雞骨頭一樣裂開了」,「嗜酒的遊客像冷風一樣湧入」,殘酷、心碎和空虛赤裸裸地呈現了出來。舒吉,就在故事的中心;他所看到的事物,較之於一般人而言,是那麼的與眾不同,而這正是故事的希望所在。


黛安娜·庫克的《新荒原》,講述的是一對母女的故事。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不遠的未來。母親比厄(Bea)和女兒艾格尼絲(Agnes)以及一群城市難民居留在這片荒原之上。在小說開始,比厄和她的族群在這片荒原已經度過了三年原始的遊牧生活,他們不得不在這片荒原上生存下去,否則就會被遣返回城市。《新荒原》的核心是關於母性,關於我們為我們的孩子所創造的世界。「我們能走多遠」,庫克反覆問道,「如果必須這樣做,我們在哪裡可以找到愛和避難所?」


「與其說我做了決定,不如說我是在逃避,」庫克對《在線文學》(Electric Literature)表示,在寫作這部作品的過程中,她建立了一種不使用技術的自然邏輯。作為一位前電視節目製片人,她在書中虛構了一個景觀式的世界,並設定了一個冒險遊戲。就整體而言,她所呈現的是一個悲傷的、沒有出路的故事。與此同時,拋棄了科技的社會看起來既原始,又沒有希望。


阿芙尼·多希的處女作《燃燒的糖》聚焦於母女關係。主角安塔拉(Antara)因不滿於母親的忽視,以及對母親的不理解,讓她逃離了自己的成長環境,加入一個修行所,那裡有一位倡導自由戀愛和自由性愛的大師。在安塔拉的自戀、刻薄、開放和母親的保守、痛苦、衰老之間,兩者的矛盾造成了這個悲劇。多希告訴《衛報》,隨著我成為一個母親,我意識到很多關於母親的事情都與傳統、恐懼、家庭、壓力有關。


《燃燒的糖》是在2012年蒂博爾·瓊斯南亞獎(Tibor Jones South Asia prize)的獲獎作品基礎上改編的。在獲獎後的七年多時間,她做了大量的修改,「這是一個緩慢而美麗的過程,我追尋的是像鑽石一樣清晰的東西」。這個故事的靈感,來自於她母親的家族與浦那奧修修道院(the Oshoashram)之間的聯繫。現實中的多希和母親關係很好,但她表示,「即使你和母親的關係相對良好,母性情結在心靈深處也是根深蒂固的,任何與母親的衝突都可能導致自我的分裂。」


辛巴威精神官能症:布克獎入圍第四天,作者因抗議政府而被捕


在短名單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齊西·丹加侖芭的《這哀悼的身體》。《這哀悼的身體》是「精神官能症系列」(Nervous Conditions Series)的第三部,前兩部是出版於1988年的《精神官能症》(Nervous Conditions)和出版於2006年的《沒有之書》(The Book of Not)。「精神官能症」,取自法國哲學家薩特為法國馬提尼克作家、黑人知識分子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的《全世界受苦的人》(Les Damnés de la Terre)所寫的序言,「土著身份是由殖民者在被殖民者同意下,引進和維持下來的精神官能症」。


「精神官能症系列」,講述的是辛巴威歷史背景下的女性故事。坦布(Tambu)出生在羅德西亞,這是一個未被承認的國家,也是辛巴威的前身。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坦布的周遭是內戰、貧窮、暴力、種族問題、性別歧視,但她內心勇敢、堅信未來,「我不會卑躬屈膝。我不會死的。」坦布最開始是一個典型的天才兒童,她把世界看作一個舞臺,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超人,丹加侖芭此前對非虛構半年刊《方磚》雜誌(Brick)表示,「但是,她不可能成功,因為從來沒有超人或者超女。有時候,一個人所認為的自由會把她綁得更緊。」


《這哀悼的身體》的背景是20世紀90年代的辛巴威,那時候辛巴威已經成為了獨立的主權國家。但獨立不久,辛巴威就有了嚴重的種族主義、發展不平衡、不平等、歷史積帳、腐敗等問題,尤其是在首都哈拉雷。坦布的問題,既是辛巴威的社會問題,也是個體生命的存在問題。坦布通過教育,暫時擺脫了農村生活和貧窮的境況,但這並沒有維持多久。坦布沒有職業、家庭、安全感、性經驗,更沒有社會歸屬;更糟糕的是,她還有自毀傾向。從廣告公司辭職後,她棲身與一家招待所,飽受偏見和嘲諷,連女僕們都捉弄她。她試圖保持微笑,正如丹加侖芭在書中所說,「我想如果我微笑,我可能會活著離開這裡!」


坦布的生活發生改變,是由於白人高中同學特蕾西·史蒂文森的闖入。在特蕾西的協助下,坦布將自己的故鄉改造成了生態旅遊景區,為遊客們提供原始土著的景觀和民族志圖像。但是,面對婦女們的裸舞,坦布又一次崩潰了。在小說中,哈拉雷充滿活力,又充滿暴力:白人和黑人的鬥爭、中產階級的破敗、初創企業多如牛毛、生態旅遊業生機勃勃……


在這樣的環境下,坦布必然是曖昧的:她是辛巴威的希望和守衛者,但她又在語言上「背叛」了辛巴威。在教學生涯中,她將其他女性看作是自己的敵人。她攻擊了一個不守規矩的女孩,致其失聰,為此,她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在《倫敦書評》中,英語詩人布萊克·莫裡森(Blake Morrison)也指出了這一點:通過教育,坦布得到了啟蒙,同時又背離了故土。在小說中有一個情節:坦布看到肯亞國寶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Ngugi Wa Thiong』O)的《一粒麥種》(A Grain of Wheat),徑直指稱它是一本關於農業的書。這鮮明地表現了坦布對本土文化的誤解和漠視。


丹加侖芭和坦布有著相似的經歷。丹加侖芭出生於羅德西亞,英語是她的第一語言。她曾在劍橋大學學習醫學,但因為種族主義而選擇了離開。後來,她做過教師,又在辛巴威大學學習心理學,加入過劇社,同時也做廣告撰稿人。1988出版的《精神官能症》,是辛巴威第一本英語小說,受到了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等人的稱讚。後來,她又去柏林學習電影,畢業後製作了一批電影和紀錄片。


齊西·丹加侖芭被捕實況 圖片:衛報


在其作品進入布克獎長名單的第四天,丹加侖芭因抗議政府,被捕入獄。被捕時,她手中正舉著要求改革和釋放記者Chin』ono的標語。被捕一天後,丹加侖芭獲得保釋,但被指控意圖煽動公共暴力活動,將定於9月出庭受審。她並非反對派政治人士和活動人士,而只是一名作家和電影製片人,一位對辛巴威負責任的公民,她對《衛報》表示,「我的故事是關於辛巴威的。……每一刻都是一個可能解決問題的時刻。它只需要有人在那一刻說:『好吧,我們要用不同的方式做事』——而且是認真的。」


布蘭登·泰勒:政治正確的陰暗面


在短名單入圍作品中,布蘭登·泰勒的《真實的生活》是聚焦於校園的小說。此前,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泰勒說,他的目標是把黑人和 LGBTQ 寫進校園小說體裁中。不僅如此,泰勒還涉及了時下的學術政治。


主人公華萊士是中西大學的生物化學系博士生,還是一個南方人、同性戀、胖子。在環境的壓力下,華萊士變成了一個憂鬱的人。在小說剛開始不久,華萊士的父親就去世了,隨之而來的是他飼養的線蟲死亡。「這不是懲罰你,」華萊士被告知,「這是為了讓你好起來。」但糟糕的事情沒有就此停止。接下來發生的事,讓華萊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窒息和懷疑之中。比如,博士班裡的一個白人女性聲稱,他厭惡女性。


《真實的生活》揭示了這樣一種狀況:在一個宣揚進步的學校裡,華萊士是不被接納的,不僅是因為這裡到處是白人學生和教師,還因為這一切對他而言是多麼虛幻和不真實。為此,華萊士一直在努力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不適合這裡,我能適合哪裡? 」換言之,「真實的生活」到底是什麼?


白人的形象,對於華萊士是一個負重。在日常生活中,華萊士總是不自覺地忽視白人的存在。他渴望獲得一份真正的工作和生活,但這對於他來說是遙不可及的。華萊士將當代的生活形容為幻想、噩夢。不知不覺間,華萊士愛上了一位白人男性米勒。米勒是一個外表相當直率,甚至直男的男子。始料未及的跨種族愛情,對華萊士而言是一個負擔,讓他感到不安,乃至被認為是詛咒一般。在另一面,愛情又變成一種確認:「痛苦讓它變得真實」。


在故事的末尾,華萊士尋找到了他的真實的生活,毋寧說是一種真誠的內心生活。「這可能是他們在一起的生活,分享每一個時刻。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聚在一起,分享時間,分擔在世界上紮根的責任的原因。」


布蘭登·泰勒 《真實的生活》 圖片:蘭登·泰勒個人網站


「人們談論黑人藝術的方式,」泰勒對《衛報》說,「白人看不見。」對於泰勒而言,現在的政治正確不過是一種表面文章。真實的情況是,黑人的境況從沒有過真正的好轉。黑人從來不在中心。「我曾經是一個人,被帶到一個白色的群體中,讓它變得更加多樣化。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個世界如此之『白』。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引入沒有像白人那樣有同樣的安全保障的人。」泰勒對《衛報》表示。


泰勒寫《真實的生活》,是為了在更簡單和渺小的層面書寫黑人生活,這將他和經典的黑人作家區分開來。《真實的生活》將這個世界所經受的危機給實證化了。他的語言也很主流。他的嘗試很成功,這歸功於他在愛荷華大學受到的訓練,也歸功於他只花了五星期就完成了這部小說。


在《訪談》雜誌(Interview Magazine)的訪談中,泰勒說,從很小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被周圍的人孤立了,並在網上尋找著安慰。他一直在與焦慮和抑鬱作鬥爭。他對時下很火的、同樣是寫校園生活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並不感興趣。他認為《正常人》表現的浪漫和優越,讓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節目。真實的情況是,人們需要的是同情心和真實的故事。


作為文化現場的一個參與者,《在線文學》的高級編輯、《文學中心》(Literary Hub)的特約撰稿人,泰勒對時下的文學生產也有批判。他聲稱,資本的力量鼓勵作家去充當媒體的機器,而非創造藝術。藝術就像是牆上的一個掛鈎,或者自動販賣機裡的一件菜品。


————

微信搜索「燕京書評」(Pekingbooks):重申文化想像,重塑文字力量。

相關焦點

  • 布克獎短名單發布:入圍者多為新人和女性作家
    當地時間9月15日,2020布克獎發布入圍短名單。今年入圍短名單的多為首次出版作品的小說家,而像希拉蕊·曼特爾(Hilary Mantel)和安妮·泰勒(Anne Tyler)這樣的明星作家並沒有入圍。在六本入圍作品中,有四本來自於首次出版小說的作家,其中三人是美國人,還有一位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
  • 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公布,女性作家再次統治入圍榜單
    當地時間4月2日,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在倫敦正式公布,共有6本書入圍。值得關注的是,繼去年之後,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再次被女性統治。入圍的6部作品中有4部由女作家所作,在去年,這個比例是5/6。國際布克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英譯文學獎之一,每年評選一次,評選對象是全球翻譯為英語的優秀小說,獎金高達5萬英鎊,由獲獎的作家和譯者平分。入圍的六位作家。上排左起:小川洋子、阿扎爾、裡傑內夫德。下排左起:克爾曼、加布裡埃拉、費爾南達。
  • 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公布,入選書籍暗合當下的壓抑隔絕狀態
    去年的布克獎曾創造多項新的記錄——第一次有圖像小說入圍,第一次將偵探小說列入長名單,27歲的黛西·詹森和28歲的薩莉·魯尼成為布克獎新星(儘管後者的小說暢銷性要遠大於文學性)。這些都顯示出文學獎項想要自我革新的欲望。而在今年公布的國際布克獎短名單中,28歲的荷蘭作家瑪麗·盧卡斯·莉涅維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成為令人矚目的焦點。
  • 布克獎短名單公布,曼特爾無緣三度獲獎
    其一是曾憑藉歷史小說《狼廳》與《提堂》兩度獲得布克獎的作家希拉蕊·曼特爾再次出現在視野中,另一點則是這次長名單的作家國籍與身份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在今日公布的短名單中,身份的多樣性繼續保持了下去,而希拉蕊·曼特爾則遺憾落選,無緣成為歷史上首位三度獲得布克獎的作家。
  • 布克獎短名單公布,曼特爾無緣三度獲獎
    其一是曾憑藉歷史小說《狼廳》與《提堂》兩度獲得布克獎的作家希拉蕊·曼特爾再次出現在視野中,另一點則是這次長名單的作家國籍與身份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在今日公布的短名單中,身份的多樣性繼續保持了下去,而希拉蕊·曼特爾則遺憾落選,無緣成為歷史上首位三度獲得布克獎的作家。
  • 2019年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公布,5/6為女性作家作品
    本期內容索引焦點2019年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公布5/6為女性作家作品暢銷《紐約時報》暢銷書榜榜首作品從邊緣到中心破除偏見與自我奮鬥的成長曆程四月海外榜單 I焦點2019年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出爐英國時間4月9日,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公布,由5種語言譯介英文的6部作品獲獎,入圍作品幾乎都出自女性作家與翻譯家之手,但評審團主席稱,今年的這種狀況並非出自政治方面的考慮或策略。奧爾加·託卡爾丘克,2018年國際布克獎獲獎者、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稱為「輝煌壯麗」的作家,憑作品《犁過死者的骨頭》再次入圍短名單。
  • 英國首屆福裡奧文學獎短名單出爐
    英國首屆福裡奧文學獎短名單出爐 2014年02月24日 17:10 來源:文匯讀書周報 參與互動(0  近期,首屆福裡奧文學獎的短名單已經出爐,入圍短名單的作家作品分別是:安妮·卡森的《紅色續傳》(Red Doc)、阿米蒂·蓋格的《施洛德》(Schroder)、簡·加德姆的 《最後的朋友》(Last friends)、肯特·哈魯夫的《祈福》(Benediction)、塞爾吉·德·拉·帕瓦的 《赤裸的怪異》(A Naked Singularity)、喬治·桑德斯的《12月10日》(Tenth
  • 2018曼布克獎短名單揭曉:九零後作家入圍 美國隊勢頭不減
    在1991年,作家本·奧克瑞(Ben Okri)曾於32歲時獲得布克獎。女性候選人統領了這一屆布克獎短名單。其中北愛爾蘭作家安娜·伯恩斯(Anna Burns)的實驗性小說《送奶工》備受關注。小說通過一名年輕女子的視角,呈現了北愛爾蘭地區面臨的種種麻煩。
  • 由布克獎說開去:那些外國文學獎
    1朱利安·巴尼斯 《結尾的意義》 英國作家,65歲,已寫作17部小說,共三次入圍布克獎短名單。(譯/莉莉魚)  伴隨著布克獎短名單的出爐,鬧哄哄的布克獎拉開一年一度的頒獎季,這股獎熱將持續到第二年春天,直至IMPAC獎的揭曉。趁著今年頒獎季開始預熱之際,來梳理一下自己關注的幾個重要文學獎。  ■布克獎短名單  布克獎及其延伸  在英語文學中,論聲勢之浩大,首推英國的布克獎。
  • 布克獎公布短名單 入圍六人中四人為女作家(圖)
    「我覺得布克獎更多時候會頒給英國化的小說,而我在很多人眼中已經美國化了。」而以《收穫》入圍六人短名單的吉姆·克雷斯被英國很多評論認為是短名單中最具獲獎希望的作家。長名單中兩位曾經入圍過布克獎短名單的託賓和克雷斯都順利再次進入到了短名單,其中託賓分別於1999年和2004年憑藉《黑水燈塔船》和《大師》兩部作品入圍,克雷斯在1997年憑藉《隔離》入圍。克雷斯今年在完成新作後宣布封筆,或許這也是讓英國評論傾向於他會最終得獎的原因之一。  而今年入圍短名單的人選也非常多元化,其中包含了好幾位移民作家。
  • 2019年國際都柏林文學獎短名單公布,《羅盤》入圍
    //布克獎官網於2019年2月27日發布消息稱,布克獎執行機構「布克獎信託基金會」將結束與英國曼氏集團長達18年的合作關係,改由美國Crankstart基金會為其提供為期五年的贊助。這一新的贊助安排將於今年6月1日2019年度國際曼布克獎獎項公布之後正式生效,在此之後,布克獎頒出的獎項將取消曼氏集團冠名,復名為布克獎(The Booker Prize)和國際布克獎(The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前者針對英語文學,後者針對已出版英語譯本的其他語種文學作品。沒有曼氏集團冠名的布克獎logo估計長右邊這樣?
  • 一周薦書 | 10本布克獎歷屆獲獎作品
    《大海,大海》(The Sea, the Sea)艾麗絲·默多克 著1978年獲獎(2016年4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簡體中文版)艾麗絲·默多克共六次進入布克獎短名單,為該獎歷史上獲得提名最多的作家,並以《大海,大海》奪魁。
  • 2020國際布克獎揭曉,90後荷蘭作家縫合故鄉的裂痕
    )獲得本年度獎項,作者和譯者Michele Hutchison共同分享5萬英鎊獎金。這也是國際布克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今年的國際布克獎在4月初便出爐了最終短名單,但是在4月下旬,布克獎主辦方通過《衛報》發布了信息,由於疫情原因讀者獲取圖書的渠道變得困難,入圍作家的多家出版社溝通希望延遲揭曉最終結果,以更利於作家享受獲獎帶來的市場反饋。布克獎主辦方綜合多方因素決定將原定於5月19日揭曉的日程推後到夏季。
  • 曼氏終止贊助英國布克獎,不影響今年頒獎,正在接洽新贊助商
    據英國《衛報》報導,布克獎基金會表示,已經在與新贊助商接洽,相信新資金將在2020年到位,同時,布克獎和國際布克獎的評選和頒發今年將照常舉行。對衝基金曼氏集團將最後一年贊助布克獎。視覺中國 圖曼氏集團中止與布克獎18年合作布克獎委員會主席海倫娜·甘迺迪(Helena Kennedy)表示,自2002以來,曼氏集團一直是一個出色而非常慷慨的贊助商,「自2002年以來,在他們的支持下,我們的獎項影響巨大,慈善活動蓬勃發展,今天的布克獎和國際布克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學獎」,然而,「一切美好的事情都必將結束
  • 原來布克獎才是奧斯卡最大的贏家
    我們通常所說的「布克獎」,實際包括兩個獎項,一是布克獎( The Man Booker Prize ),一是布克國際文學獎( The 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 )。布克獎作為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不僅承擔著文學批評的責任,也成為對一個 IP 的肯定和標價。
  • 布克獎五十年:對於經典的爭議,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
    這些「造勢」手法除了提高布克獎的知曉度和聲名之外,也為了一定程度上緩解早些年評獎時期遭受的激烈爭議。1971年,評委之一馬爾科姆·穆格裡奇中途辭職,理由是他覺得大多參賽作品都寫得不好,一些甚至還帶有少兒不宜的內容。1972年,約翰·伯格憑藉小說《G》獲獎,卻宣布將把5000英鎊獎金的一半捐出去,以抗議獎項贊助方在其他國家的商業行為涉嫌了殖民主義政策。
  • 布克獎權威認證,2017 最好看的 13 部英文小說
    原標題:布克獎權威認證,2017 最好看的 13 部英文小說作為"最好看的英文小說"代名詞的布克獎,於 2017 年7 月 26 日公布今年入圍長名單。此次一共 13 位作家入圍,其中包括不少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已經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茲小說獎的科爾森·懷特海德,多次入圍布克獎的莫欣·哈米德、扎迪·史密斯,以短篇小說而聞名的喬治·桑德斯,等等。諸多實力作家的角逐讓今年布克獎的爭奪戰更為激烈。
  • 一周文藝: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公布,梵谷誕辰當日畫作被盜,白希那獲國際林格倫獎
    ▷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公布,女作家統領榜單。28歲的荷蘭詩人瑪麗·盧卡斯·裡內維爾德憑藉小說處女作《不安之夜》入圍國際布克文學獎,成為最年輕的入圍作者之一。另外五位入圍名單是肖科費·阿扎爾的《青梅之示》,加布裡埃拉·卡貝松·卡馬拉的《馬丁·菲耶羅的冒險》,丹尼爾·凱曼的《小丑提爾》,費爾南達·梅爾喬 的《颶風季》,以及小川洋子的《秘密結晶》。
  • 主動延期避開歐巴馬新書,布克獎已成美國文學獎?
    2014年,布克獎大幅修改了評選規則,所有用英語寫作並在英國出版的小說都可以參選。此後,美國作家逐漸主導了布克獎的提名名單,其中保羅·比蒂(Paul Beatty)和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分別在2016和2017年獲獎。2017年的決選短名單中,美國作家的比重已經上升至一半,隨後的2018年2月,30家英國出版商向布克獎基金會寫信,請求停止納入美國作者。
  • 艾米麗·盧斯科維奇擊敗布克獎得主,獲都柏林國際文學獎
    該獎由都柏林市政廳組織和贊助,獎金為十萬歐元,是世界上獎金最多的文學獎之一。都柏林國際文學獎不受國籍限制,接受來自世界各地公共圖書館的提名,並同時認可作家和譯者。《愛達荷》由比利時布魯日的一家圖書館提名,小說背景設置於盧斯科維奇長大的山區,講述了一位母親在一片空地上砍木頭時,用斧頭砍死了她小女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