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華華公子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以前不懂,覺得這是文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賣弄。
而如今,在歷時大半年認真讀完《紅樓夢》和《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再看完87版《紅樓夢》電視劇後,我開始理解張愛玲之恨了,並且《紅樓夢》未完也成了我至今25年人生中的一大恨。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幾乎每個上過小學的人都知道這句《紅樓夢》中著名的對聯。在劇情中的設定是寶玉非常討厭這句對聯中透露出的功利與精明,所以後來人們對這句話也頗不以為然,認為格調太低。
但深讀《紅樓夢》後,我首先還是會想到這句對聯,因為它非常直觀地說明了曹雪芹為何能寫出《紅樓夢》這本千古奇書。
先說「世事洞明皆學問」,正是因為曹雪芹琴棋書畫詩酒茶無所不精,衣(服飾)食(烹飪)住(建築裝飾)行(車馬禮儀)無所不通,甚至連醫術、易學、命理都有研究,所以能讓《紅樓夢》這棵參天大樹穩穩地紮根,骨架堅實,不會流於虛無。
再說「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中的人物多達幾百人,光主角也有幾十人,上至百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君臣之間、主僕之間、善男子善女人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撲朔迷離。若非曹雪芹「人情練達」,看透這世間冷暖,他又如何能將這一出出家國天下的大戲,一段段親情、愛情、友情的糾纏寫透呢,這本書也因此而血肉豐滿,分外動人。
如果曹雪芹只是做到了這一步,那他還是個匠人,還是在「術」的層面做文章。但他可是曹雪芹啊,縱然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在千帆過盡之後他卻選擇「知世故而不世故」,不屑於文章學問,走向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種完全的超脫,已經達到了「道」的高度,在《紅樓夢》豐富藝術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深刻的哲學性。
時間是最真實的刻度,那些虛妄的無論多麼燦爛,也終將被帶走,只是或早或晚。而對於本真的、核心的事物,卻在時間的打磨下愈發純粹、閃亮,曹雪芹筆下的美、情、空就是這樣,這就是真實的力量。
對我來說,《紅樓夢》的真實集中體現在一個個人物身上,簡單說就是「人無完人」,這裡的完美是指性格與經歷的雙重角度,著眼於立體的人生。
有特別突出人格魅力的人,相應地性格缺陷也非常明顯,所以經歷也註定坎坷,比如鳳姐、黛玉、晴雯、尤三姐等人;而如果活得沒什麼稜角,又多是註定無法掌握自己人生的可憐人,因此大多時候不敢有自己的態度,比如香菱、鴛鴦、劉姥姥、尤二姐等人。
常言道「經歷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經歷、性格與命運之間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有時你很難說清楚到底是哪一步走對了或是走錯了,就步步緊逼著走到了如今的境地。
寶黛愛地如此之深,卻被最疼愛他們的賈母拆散,難道說賈母就是壞人嗎?寶玉真誠地守護這世間無數紅粉,難道說他對黛玉愛的不深嗎?似乎都不是,那誰是壞人呢?是誰導致了寶黛愛情的悲劇呢?
「沒有哪一個瞬間,不是決定性的」,廣大的惆悵就隱藏在每一個瞬息之中,看不見摸不著,卻是最痛的錯過。看似可以破局,實則無解,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在被命運推著走,那樣地無常、宿命、無可奈何……
《紅樓夢》的真實打動了、甚至是震撼了我,讓我沉迷在曹雪芹建立的紅樓世界觀中無法自拔,所以才會像張愛玲那般「恨《紅樓夢》未完」。而有朝一日能有人發現曹雪芹寫的《紅樓夢》80回後的內容,也成了我的一大心願,否則真的要「此恨綿綿無絕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