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中國營養學會、國家食物與營養健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和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共同主辦的人類營養與健康領導人研討會在北京崑崙飯店召開。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副理事長丁鋼強,理事賴建強,理事馬玉霞,聯盟秘書長張輝,帝斯曼人類營養與健康部高級副總裁及首席科學家Dr. Manfred Eggersdorfer,大中華區副總裁謝磊以及營養科學事務推廣總監張衛國博士等參加了會議。
楊月欣說,中國「十三五」(2016-2020)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包括: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中國營養學會希望通過該次研討會,將專家、企業界、政府和媒體朋友凝聚在一起,從宏觀角度的把控到具體營養項目的實施,對營養產業創新的現狀、挑戰和發展進行深入探討。
Dr.Manfred Eggersdorfer的報告中強調微量元素缺乏造成的隱性飢餓(Hidden Hunger)所導致的各種疾病風險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的健康問題。張衛國博士整理了關於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最新研究進展,表示中國人普遍缺乏omega-3的攝入,而其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所以從營養產業界的角度說,應該研製出更便捷的營養指標測量技術以及更有效的營養素補充劑來進行改善。賴建強教授介紹了中國兒童營養的現狀和挑戰,他指出兒童營養作為衡量整個人群營養狀況的最敏感指標,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社會各界需要同心協力改善兒童營養,推動健康中國的建設。馬玉霞教授為大家展示了河北試點的貧困地區寄宿制小學營養改善效果,其中營養包的幹預對於小學生的營養狀況起到了明顯的改善,馬教授表示貧困地區更需要營養產業的支持,比如研製新一代營養包。
張輝處長從宏觀政策的角度解說了十三五營養和食品科技創新的部署和考慮。張處長提到食品與營養健康科技創新日益受到政府主管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其基本原則是堅持問題導向,強化企業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突出民生保障。用科技有力支撐我國食品和營養健康產業保持15%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快速發展。丁鋼強教授基於營養監測大數據,展示了中國居民體格發展以及營養攝入最新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並且為大家介紹了國民營養行動計劃(2016-2030)的起草和重要意義。
在專家的精彩報告後,參會人員對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楊月欣教授總結道,此次研討會讓大家充分認識到微量營養素的隱性缺乏在我國依舊很嚴重,特別在兒童和老年人群中,影響大眾健康;認識到提高營養素的幹預,尤其是兒童、學生,對於其營養狀況的改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對於營養素幹預的需求很迫切;認識到在健康中國的建設中,營養界包括科研和產業需要團結一致進行計劃和行動的部署以及落實。楊教授還提出了三個行動,一是將營養落地,大力發展健康相關的關鍵技術、方法和產品;二是在發展全面的科技和產業鏈方面下大功夫,推進營養健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實質性進展,整合併建立完整的研發到產品的通路;三是向著提高人均預期壽命1歲方面進行努力,用營養改善來提升中國居民生活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