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館,細聽一座城市的故事——寫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吉州窯博物館
歐陽修紀念館
文天祥紀念館
吉安市博物館
泰和快閣
白鷺洲書院博物館
新幹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
■本報記者周玉蓮
國際博物館日定於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
今年的主題為「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當地的博物館。就像每座城市都應該擁有書店一樣,每座城市也應該有一間博物館,它是連接一座城市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讓城市裡的人們透過文物,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傾聽一座城市在山河歲月裡所發生過的故事。
去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抖音聯合七大博物館發起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播放量破億,大眾驚呼原來高冷的文物也可以如此「接地氣」。近兩年,隨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到綜藝《國家寶藏》等文博類節目的播出,全國掀起了「博物館熱」的浪潮。眾多國內博物館成了「網紅」打卡點,年輕人紛紛走進博物館,親近文物,感知歷史。
那麼,吉安這座城市,在全國「博物館熱」的浪潮中,是否也日漸成為社會大眾青睞的「對象」?作為文化中樞,吉安的博物館在文化供給和交流的平臺上是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答案是肯定的。
日前,記者從吉安市文廣新旅局獲悉,全市通過有關部門審核備案的國有博物館共15個,其中綜合地誌類博物館7個,歷史文化類博物館7個,其它類1個。今年以來,全市博物館系統共舉辦交流展覽活動30餘(場)次,接待社會組織和高校開展的研學活動120餘(場)次,開展文化宣教活動近200(場)次,接待參觀人數230餘萬人次。越來越多的市民走進博物館,了解這座城市的傳統文化,找尋廬陵記憶。
千年文化底蘊
吉安有著2200多年的歷史。廬陵記憶的大門,在全市各地博物館陳列的文物中徐徐打開,廬陵大地上演過的風雲故事,也逐漸被人們熟知。
1989年,新幹縣大洋洲鄉民在程永村澇背沙丘取土時,偶然發現了新幹商代大墓,這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可與中原殷商文明媲美,「新幹大洋洲」從此載入了教科書。失落的文明,重現光彩,一座神秘而玄幻的王國從此進入人們的眼帘。新幹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共出土了400多件青銅器,這些文物精品,刷新了學界以往「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認識,同時,精美文物的背後,也飽含了古代人民的高超技藝和過人智慧。
走進吉州窯博物館,精美的瓷器令人目不暇接,賞心悅目。彩釉斑斕,紋圖美觀,內涵豐富,意趣盎然。《景德鎮陶錄》中提到:「江西窯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吉安自隋至元初稱「吉州」。吉州窯位於現今的永和鎮,永和屬吉州,故稱「吉州窯」,也稱「永和窯」。
吉州窯創燒於晚唐五代,發展於北宋,極盛於南宋。宋元時期的永和鎮因瓷窯業的發展而成為「窯煙競日夜」、「煙火
數千家」的大鎮市。吉州窯作為宋元時期江西地區與景德鎮窯並駕齊驅的大窯,以黑釉瓷獨步一時,燒造瓷品道法自然,博採眾長,融匯釋儒二道,效法南北百工,產品行銷大江南北,借贛水之便,滿譽海外。獨特的自然資源,深厚的人文底蘊,廬陵人的聰明才智,共同點燃了吉州窯的熊熊窯火,其創新能力堪稱民窯的典範與楷模,在中國陶瓷史上書寫了不朽的華彩篇章。
除此之外,還有吉安市博物館、白鷺洲書院博物館、永豐歐陽修紀念館、文天祥紀念館等,都有著吉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陳展,讓後人在深厚的文化沃土裡汲取養分。當前,全市國有博物館共納藏品總數17625(件/套),其中一級文物67(件/套)、二級文物199(件/套)、三級文物1776(件/套)。同時,國有、民營博物館館藏互為補充、相促共進,廬陵碑刻博物館、廬陵人文谷博物館、華美立家「古貌古心」民間收藏博物館和遂川縣草林鎮農民開設的「老街民俗博物館」等擁有各類藏品數萬件,豐富了全市國有館藏,填補了在農耕用具、牌匾袖章等領域的空白。
講好文物故事
清晨,霞光微照,行走在白鷺洲古色古香的廊橋上,俯瞰贛江微波粼粼,遠眺青煙嫋嫋,白鷺洲掩映在一片花海綠叢中,靜謐而充滿人文氣息。
白鷺洲書院,為宋時江西三大書院之一。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書院43人同登進士榜,文天祥高中狀元,震動朝野,宋理宗親賜御書「白鷺洲書院」匾額。因清後期至建國前的一百年間,江西境內戰火頻仍,書院破敗十分嚴重;加上書院改學堂制後,倡導西學,在建築過程中拆舊建新,導致書院主體建築周邊存在一些與古書院風格迥然不同的建築,對書院環境風貌和文物本體保護利用造成不利影響。
近千年的書院,曾經人才輩出,享譽盛名,今如此遭遇,實則令人唏噓。如何延續書院千年文脈、講好書院故事,修繕復原白鷺洲書院變得刻不容緩。
2013年8月,總投資1.7億元的白鷺洲書院公園維修改造工程正式啟動並被列入市重點建設項目。吉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絕不能讓白鷺洲書院維修改造工程沾上一絲銅臭味,要求既要修繕保護好白鷺洲書院,又要繼續辦好學校教育,延續書院千年文脈。
六年過去,今天大家走進白鷺洲書院,可以更為直觀地感受到修繕改造之後的變化。
「現在的白鷺洲書院更有歷史厚重感,景色也更美了。幾年前慕名來此參觀,還只是個學堂,現在有了公園、學院,還有博物館可以全面了解書院文化呢。」市民王珅告訴記者,自己在吉安讀大學期間便來參觀過白鷺洲,這些年在此地工作,見證了白鷺洲書院的變化,非常驚喜。
正如王珅所言,新增的白鷺洲書院博物館,是講好白鷺洲書院故事的關鍵一環。從2016年年初開始,我市按照歷史發展順序和邏輯脈絡布置白鷺洲書院文化陳列,經過一年多的陳列布展,2017年白鷺洲書院文化陳列展以完整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書院格局、書院規制、辦學形式、學田院產、館規院約、人才輩出、遺芳餘香等七個部分全年展示了書院的歷史,同時通過展示古代書院人的古今詩文、楹聯匾額等,來挖掘書院的文化內涵。另外通過徵集一批相關文物充實館藏文物,利用多媒體活靈活現展示了白鷺洲書院的前世今生投影、古代書院祭祀孔子場景、辦學形式動畫等,豐富拓展陳展方式,增強陳列的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市文廣新旅局文物科相關負責人在採訪中表示:
「白鷺洲書院博物館在展示千年書院文化,講好文物故事中是比較典型的,書院修繕復原工程和陳列展示工程的完成,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文化薰陶和休閒放鬆的好去處,滿足了廣大市民和各方遊客的精神文化需求。讓文物講述真正的歷史,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為現實服務,這也正好契合了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內容,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的作用,傳統的未來才有方向,傳統方可照亮未來。」
擴散城市記憶
講好一座城市的故事,還需要「走出去」,讓記憶的種子延伸在各個角落,文化的根系才更發達。
2018年5月22日,由吉安市博物館與廣東鴉片戰爭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風從廣州來———清代外銷藝術品展」正式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臨時展覽,裹著濃濃「中國風」的100多件(套)清代外銷藝術品變身「有聲文物」,帶人們回望清朝時期東西方文化開放交流的社會景象。
為增進博物館館際合作及交流,經與河北磁州窯博物館經友好協商,吉安市博物館於2018年8月15日至11月15日在磁州窯博物館舉辦了「吉州名窯———古陶瓷專題展」,展出文物共計99件。這不僅是吉州窯和磁州窯的一次交流,更是南北文化的碰撞。
2019年3月27日,由吉安市博物館和東莞鴉片戰爭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吉州名窯———古陶瓷專題展」在廣東省東莞鴉片戰爭博物館拉開帷幕。此次為期兩個月的展覽將進一步加強雙方館際合作與交流,增進東莞與吉安兩地的文化互動交流,加深東莞市民對吉州窯瓷器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今年3月2日,「望郡吉安」文物精品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作為一個地級市,能夠將文物送去首都參展,其規格之高,影響之遠可想而知。為期四個月的展覽,吉安共展出文物280件,其中一級品61件,全面展現吉安數千年的底蘊和變遷。新幹青銅器、吉州窯、廬陵文化、紅色搖籃等等文物,全方位展示了江南望郡吉安及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一件件帶著廬陵記憶的至寶,講述著一段段充滿廬陵溫度的故事,慷慨激昂的,情鬱頓挫的,飽含熱血的,滿腔積憤的,一幕幕仿若眼前,從未走遠。
想要真切了解一個國家、地區的文化,博物館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博物館提供給人的不僅僅是一種物化的匯集和並置,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性的集聚。教科書上的歷史是看不見的,僅憑腦海中想像,語言和文字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博物館呈現的歷史和文化卻是實實在在可見的,走進文物,那種時代的代入感不需多言。在博物館感知傳統,接受文化薰陶,可以慢慢讓心靜下來,沉浸其中,用心來感受這些故事帶給人們的震撼。
生命是一直往前走的。但是,我們需要顧首生命的昨天。不妨放下腳步,走進博物館,靜下心來,仔細聽一聽,這座城市,在漫捲黃沙的風雲歲月裡,發生過的那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