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花滿婺城 看見幸福」媒體走讀暨短視頻創意大賽在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舉行,來自中央、長三角地區、省、市主流媒體和全省各縣市融媒體共享聯盟站的百餘名記者兵分兩路,聚焦金華婺城,解讀「雙城」戰略引領下,一座仙山婺水之都的「幸福密碼」。
當天上午,「花滿婺城 看見幸福」大型媒體走讀活動採風團一組來到了第一站——琅琊鎮,參觀展陳館、堰壩、廊橋,在白沙溪畔尋訪詩意盎然的景色風光,聆聽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前世今生。
行走在白沙溪畔,目之所及皆是靈動的山景水色,清晰可辨的黛色遠山,清澈見底的淙淙溪水,迎風搖擺的路旁鮮花……各大媒體記者們在綠道上漫步,一路感受著婺城這片鍾靈毓秀的水土孕育出來的靈秀風姿。「這麼美麗的地方,就該多拍點照片回去。」「我特意帶了無人機,航拍搞起來!」有備而來的記者們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單反、無人機,用鏡頭記錄下婺城美景。
沿著綠道一路行進,採風團記者來到了橫跨溪水的廊橋。長長的的廊橋上排列著一排整齊的展架,展現了琅琊鎮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前後對比,如今的琅琊,山更青,水更淨,空氣更清新,形成了「人居水岸、水繞鎮中、人景相依、景自天成」的悠悠古鎮。
「水好、文化好、人好。」中國江蘇網記者童棹凡用三個「好」字概括了自己的感受,「這是我第一次來婺城,琅琊鎮山水靈秀、人文薈萃,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沿著蜿蜒的白沙溪,採風團記者來到了白龍橋鎮新昌橋村,一個個設計精巧的村景小品,一間間修繕精美的民宿客棧,涼亭裡吹拉彈唱的村民「樂隊」,廣場上撐著油紙傘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姐姐團」......一道道靈動的風景,緊緊抓住了採風團成員的目光。
今年以來,藉助「7+X」婺城鄉創模式、「南山漫道」美麗鄉村精品線建設等多方力量,新昌橋村既留住了「綠水青山」,也賺到了「金山銀山」,按下了發展快進鍵。如今,這裡猶如桃花源,村民自得其樂,風景美不勝收。看到新昌橋村這一派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採風團記者走入村民中間,與他們深入交流,用紙筆與鏡頭記錄下村民的幸福生活。
「婺城山清水秀,在注重生態保護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經濟新業態,增加村民收入,可以感受到婺城百姓幸福指數高。」來自中新社的記者張斌感嘆道。
當天下午,採風團一組的記者們來到了古子城。天空微微下著小雨,細密的雨絲裹挾著冬季的寒意,形成了一片薄薄的輕霧,籠罩在古城中,沾溼了行人的衣衫與面頰。但這份寒意卻絲毫抵擋不了記者們遊覽婺州古城的熱情。
古城是一個地方美的聚合,它將人文、鄉土都細細刻在了一木一瓦裡,透露出詩意又古樸的氣息。採風團記者從保寧門出發,沿著青石板鋪築的八詠街前行,一路欣賞古樸美景,體會古典之韻。
登上八詠樓,憑欄遠眺,視野極為開闊。對面的八詠公園、沈約像以及婺江對岸的景色盡收眼底。站在高樓之上,記者們或用手中的鏡頭記錄眼前美景,或站在古城模型前靜心聆聽講解,或凝視李清照塑像與其神交......
走讀過程中,有不少記者一直舉著手中的穩定器,調試著手機、單反,認真拍起了Vlog。「從上午的『夢幻白沙、水墨琅琊』,到現在充滿歷史韻味的古子城,婺城的美已經徹底徵服了我,我要把這份美麗帶回去,加快製作成片,讓更多的人認識婺城,感受婺城之美。」餘姚市融媒體中心記者葉葵這樣說道。
走街串巷看老城新變,與八詠樓暫且揮別後,採風團記者來到了酒坊巷,這是金華老城牆根兒下的一條巷子,曾因開有戚家酒坊而聞名。金華酒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宋元時曾贏得「天下第一酒」的美譽。如今的酒坊巷,家家戶戶釀酒的場景雖已不再,但街頭巷尾的食肆、咖啡館、民宿使這條巷子煥發新生,遊客紛至沓來。
「我們四人臺上站,表演節目三句半……」在紅軍巷口,一群身著紅軍服飾的小學生手持鑼、鼓、碰鈴,唱起了「三句半」,吸引了採風團成員們的注意。這條幽長的老巷講述著一段歷史,弘揚著一種精神,也吸引了眾多市民和中小學生前來追尋紅色印記、重溫革命歷史、傳承革命精神。採風團的記者們紛紛表示,此次婺城之行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直觀地看到並深切感受到了婺城人民在「雙城」戰略引領下的幸福生活。
在雅畈老街、銅山鬥牛場、婺州窯博物館、飛揚智能製造小鎮、縣府裡全球科創中心、城西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採風團二組實地感受了婺城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蓬勃發展的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的社會風貌,通過智慧與才幹,書寫婺城人民趕超圖強的最美畫卷。
當天上午,徜徉雅畈古鎮,採風團記者駐足老街的白牆黛瓦下,捕捉百年」理髮店對老手藝的傳承和堅守,品味傳統糕點中蘊藏的匠人之風,與童叟老嫗同看一場美輪美奐的婺劇表演。竹編、燈籠、扎染、刺繡、國學、漢服…在美麗城鎮建設中煥發生機的老街,業態豐富、一步一景,將小鎮慢生活娓娓道來。
「在老街形式趨同的當下,雅畈老街充分挖掘了本地特色,傳承了文化精髓。」來自慶元縣融媒體中心的陳沛沛表示,老街婺文化韻味濃厚,扎染與刺繡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山一水一風情,一窯一牛一特色。移步至雅畈鎮銅山鬥牛場,作為婺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一場精彩的「鬥牛盛宴」正在進行。參賽的兩頭牛頭角相抵,不甘示弱,你來我往,旗鼓相當,不時濺起陣陣泥漿。鬥牛場外圍滿了觀眾,採風團成員也紛紛舉起相機記錄下驚險刺激的一幕幕。
指尖耕耘,對話古今。漢灶村的婺州窯遺址因歷史久遠,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保單位。近些年經常有來自各省市,甚至外國的陶瓷專家學者都慕名前來。如今,漢灶村還迎來了一位婺州窯大師——陳新華。他是金華婺州窯陶瓷研究所所長,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婺州窯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為復興婺州窯,他把工作室搬到了漢灶村。這裡經常迎來一批批慕名前來的遊客。
置身陶瓷王國,採風團成員一邊了解瓷器的歷史沿襲,一邊將鏡頭對準工作人員,見證陶藝作品從泥胚到成品的蝶變。「我感受到了婺城深厚的文化積澱,也看到了產業發展的蓬勃活力,親眼目睹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來自甌海區融媒體中心的夏盧克表示,婺城有非遺傳承、有產業發展,極富生命張力。
和夏盧克抱有同樣想法的媒體朋友還有很多。沿二環西路行至飛揚智能製造小鎮,在今飛年產1000萬件摩託車輪轂智能製造項目現場,採風團成員紛紛被眼前的「高大上」生產線所震撼。全程自動化、工業物聯網、大數據管控,現代化智能化生產模式,讓傳統製造業「老樹發新芽」煥發新活力,也讓見多識廣的媒體人嘖嘖讚嘆。
進鄉入村見美麗蝶變,走街串巷看古城新貌,美好瞬間頻頻在採風團記者的鏡頭前定格。當天下午,採風團記者來到位於新華街的縣府裡全球科創中心,通過走訪園區企業,感受婺城澎湃的創業創新熱潮。
「婺城的土地上,到處湧動著創業創新熱潮,這裡的創新氛圍一點都不遜色於杭、甬等城市。這些高科技企業之所以能來婺城創業創新,我認為關鍵還是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高效優質的服務。」來自中國經濟時報的徐祖賢表示,婺城創新驅動發展有基礎、有優勢、有空間,一定能成為浙中乃至浙江的創新高地。
在城西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採風團記者認真聽取介紹,並現場訪談,詳細了解民情民訪代辦組織結構、工作內容和運行機制等情況,汲取縣域治理現代化的鮮活養分。
來自建德市融媒體中心的付敏強與民情民訪代辦員——「中國好人」宋園春深入交流。得知60多歲的她帶領團隊為群眾解決疑難糾紛1200多件時,不禁豎起了大拇指。「調百姓之難、解群眾之憂、護平安和諧,婺城民情民訪代辦經驗值得各地學習借鑑,「平安婺城·幸福城」的底色會越擦越亮!」
走讀活動在綿綿細雨中落下帷幕,採風團成員運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充分領略和感受了婺城兒女在奮進「雙城」戰略走深走實中展現的奮鬥拼搏精神。他(她)們紛紛表示,此行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今後,他們還將攜手把優美的人文山水推廣出去,匯聚成婺城發展的澎湃動力,為加快「雙城」戰略落地成景提供強勁支撐。
融媒體記者:王靜姝 梁亞偉
攝影:陳俊 田雙雙
視頻:胡展翔 童錫麟
編輯:蔡陽彪 審核:傅偉炎 監製:戴建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