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現場。人民網 韋衍行 攝
人民網北京12月6日電(韋衍行) 12月4日,葉舟長篇小說《敦煌本紀》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協會舉辦。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作協創研部、甘肅省文聯、《芳草》雜誌社、譯林出版社共同主辦。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陳青,甘肅省文聯主席王登渤,湖北省文聯主席、《芳草》雜誌社主編劉醒龍,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佘江濤,甘肅日報社社長王光慶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由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主持。
《敦煌本記》的作者葉舟是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得主,敦煌是其多年來的寫作母題。書中,葉舟以敦煌莫高窟和敦煌沙州城及城外二十三坊為支點,以索氏家族的榮辱興衰為一條線索,以胡氏一族的突然崛起和光大為另一條線索,集中展示了西部人民尋路、開路、拓路的現實遭際與心路歷程。
《敦煌本紀》書影。主辦方供圖
李敬澤在會上談到,《敦煌本紀》選擇了敦煌這一在空間上連接東部與西部,在時間上貫通古代與現代的獨特地理坐標,在時空轉型的縫隙裡為我們提供了更為宏大的寫作中國故事的視野,通過一群英雄兒女的悲歡離合,找尋出民族文明生生不息偉力的重要來源,寫出了中國精神的氣概與根脈所在。
在陳青看來,《敦煌本紀》洋溢著豪氣和正氣。陳青說,葉舟寫的是二十世紀初期敦煌故事,但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元氣滿滿、鐵骨錚錚、洋溢著青春朝氣和雄宏氣象的敦煌。
王登渤認為,葉舟的《敦煌本紀》是針對如何從我們熟悉的那些歷史事件當中開掘敦煌深層的敦煌精神、又如何與我們整個民族的氣脈和精神相貫通這個問題的一個初步的回答,並期待未來會有更多作家投身到這個題材當中。
《芳草》雜誌社主編劉醒龍表示,作為當代詩人,葉舟用自己最熟悉的詩性筆法,接續以敦煌名義、邊塞氣節體現中國文學的浩然氣象。這點也為純小說家們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新世紀的先鋒求索提供了參考借鑑。
佘江濤認為,《敦煌本紀》是河西走廊人生命力的體現和對生命的關切,是幾代敦煌人英雄的精神氣質。王光慶也提到,葉舟對民間語言歷史文化新穎的表達,尤其他對甘肅河西一帶的民風鄉俗文化的熟悉,讓《敦煌本紀》不僅擁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也擁有著濃烈的煙火氣息。
《敦煌本紀》作者葉舟發言。人民網 韋衍行 攝
在研討會的最後,該書作者葉舟坦言,寫作百萬字的《敦煌本紀》於他來說,既是挑戰也是重生。「它的時間跨度,它龐大的體量和縱深,它所呈現的故事弧度,以及主要人物的成長與畸變,對我都是一種狂野的挑戰,一種全新而陌生的感受。經此一役,我不能說自己有過一種死生如蛻的體驗,但至少浣洗一新,獲得了某種底氣。」
與會嘉賓合影。主辦方供圖
梁鴻鷹、李一鳴、石一寧、汪政、李曉東、劉瓊、張莉、楊慶祥、付秀瑩、趙寧、嶽雯、劉大先、舒晉瑜、叢治辰等專家及學者參加了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