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棒噠」登上人民日報其實並非第一次,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人民日報》就曾使用《姑娘們,棒棒噠!》的標題,肯定獲得團體銀牌的中國女子重劍隊所取得的成績。
早在2010年,網絡熱詞「給力」就曾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一篇題為《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的文章讓不少人有些「意外」。文章約3200多字,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江蘇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華麗轉變。
「給力」,音gěi lì,原本屬於網絡語言,最早出現於日本搞笑動漫《西遊記:旅程的終點》的中文配音版,屬於東北方言和日語的混合產物,意思類似於「牛」「很棒」「酷」,常作感嘆詞用。另外,在實際使用中也可加一個否定前綴,如「不給力」,表示某個事件或某個人帶給自己一種很失望的感覺。
另一種說法是,「給力」一詞是從閩南話演變過來的,意思為很精彩、很棒的意思。
2010年,「給力」一詞流行起來,並在世界盃期間被網友廣泛使用,還有網友根據「給力」造出一個新的英文單詞——gelivable。
一向以嚴肅嚴謹著稱的人民日報用網絡流行語做標題,並且放在了頭版頭條的位置,向公眾發出了這樣的信號:中央黨報親民的面貌更加「潮」。人民日報在標題中的「給力」,讓很多網友、讀者大呼「給力」,這一「給力」標題已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文化現象。從那時起,各大報紙、電視新聞等標題中常見「給力」,不僅「給力」常見,「史上最牛」「最美」等一系列網絡常用語也成了新聞標題的慣用語。
與一些低俗的網絡用語相比,為何這些網絡熱詞能躥紅並被使用在新聞標題中?不外乎貼近性和藝術性。作為傳統媒體,接近那些使用網絡、創造和使用網絡語言的受眾,唯有此才能拉近他們和主流、傳統媒體之間的距離。
新聞的標題是新聞的點睛之筆,在新聞標題中使用網絡用語,能夠更加「態度鮮明」地表達傳統媒體的貼近性。「給力」「棒棒噠」這些網絡用語出現在新聞標題中,用字精簡,但其豐富性遠遠超過了傳統的語言模式,並且這些簡單的符號傳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和內涵,能夠既簡潔又通俗易懂的表達新聞中的一些關鍵要素。雖然有些詞在辭面上可能不合語法,而深層次上卻具有審美情趣,這也是網絡語言的藝術性所在。
將網絡用語用在新聞標題中,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轉文風的要求。在這一點上,總書記就做了很好的示範,在2015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使用了網絡語言「點讚」「蠻拼的」,與整篇賀詞接地氣的風格相得益彰,既活潑了語態,讓大家聽得懂、記得住,又讓民眾感覺到總書記的平易近人。
總書記高度重視文風問題,曾指出文風改進永遠在路上,強調發文報文都要言之有物,反對「長、空、假」,提倡「短、實、新」。如何轉好文風?中宣部部長也提出來具體要求,在今年2月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活動座談會上,劉奇葆指出要形成「長話短說、官話民說、粗話雅說、空話不說」的報導風格,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避免穿靴戴帽講官話、大話、套話、空話,學會用大眾語言與百姓交流,進而增進與群眾之間的感情。
網絡熱詞一小步,情系民生一大步。文化的創造力體現在黨報中就要親近網民,採用網絡新詞,順應網絡潮流。此次《人民日報》頭版「棒棒噠」,也給黨報形象增添一抹新意。當然,網絡語言也要講規矩:反映時代進步的、接地氣的網絡新詞值得肯定;一些粗俗猥瑣的網絡新詞要堅決摒棄。
最後,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這篇《四川:四好村 棒棒噠》——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晨 惠曉晗/整理 王坤源/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