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曾說過「不能為五鬥米折腰」,為何放棄仕途歸隱田園

2020-08-13 小貓咪看天下

前言

提起東晉時期的詩人陶淵明,大家都對他流傳下來的詩句印象深刻。在東晉時期,他曾經也是一名官員,不僅他的詩句流傳至今,也曾經一句「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而代代相傳。

那今天就為大家說說這句話的由來!

在《晉書·陶潛傳》中曾記載過:「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

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是因為不喜官場的爭鬥,而想放棄官職。

但辭官之後的他,因為這句話付出了什麼?而在之後的田園生活又過得如何呢?

陶淵明,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

不喜官場爭鬥而放棄仕途

說到陶淵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這一稱號,是後人稱讚他不苟且於仕途,而歸隱田園生活的氣度。當年,陶淵明本為東晉時期的彭澤縣令,而為官後深受上級所讚賞,當時也為百姓做出了很多貢獻,但為什麼都說,他是自己放棄為官?

陶淵明是位心直口快的人,特別不喜歡官場上的明爭暗鬥。

陶淵明其實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他的性格卻十分耿直,但從來不為名利。東晉末年時期朝政腐敗不堪,並且官官相鬥,而陶淵明非常不喜歡這種明爭暗鬥,所以就想辭官而去。而一位好友就勸說陶淵明,為官就是養家餬口的現實道理,千萬不要意氣用事而辭官。陶淵明雖聽得進去,但官場的「腐臭之氣」讓他覺得厭惡。而心性清高的陶淵明,也多次向上級反映辭官問題,卻都沒有得到準確的答覆。

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來歷

這一年,四十的陶淵明出任了彭澤縣令,潯陽郡曾派一位督郵下來進行視察,可這位督郵喜好收受賄賂。而陶淵明本人一生正氣,不想巴結這樣的小人,隨後回到縣衙就寫好辭書,將辭官書遞了上去,也不管同不同意,就攜帶家眷歸隱田園。

其實當年那位友人勸告他不要辭官,是覺得他要養家餬口,辭官後會吃不上飯,而天性秉直的陶淵明一句「不為五鬥米折腰」,就讓友人打消了勸告的理由。

其實辭官以後,陶淵明並沒有吃不上飯,他回到自己的家鄉,雖然沒有了俸祿,但作為名門之後,祖上還是留下了不少房屋地產。

歸隱田園後雖清貧而自得

而歸隱後的陶淵明喜好詩書,然後就跟自己的老婆以耕種為生。雖然日子過得很平淡,但陶淵明把這些親身感觸,書寫在田園風格的詩作中,所表達的意境也是無憂無慮。

結語

一位田園風格的詩人,當他對官場上不良風氣而產生厭惡,毅然決然選擇放棄官職。而就因為他的性格,我們才能欣賞到陶淵明灑脫的詩篇,真的值得慶幸。

小貓咪看天下,中外歷史知識,古代奇聞異事、古代未解之謎,應有盡有,有你好看!

原創內容,禁止抄襲,喜歡的小夥伴們幫忙點讚加評論哦!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他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入仕為官,不為五鬥米折腰為維繫家庭生計,成年後的陶淵明決定入仕為官,他先後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等職,最後一次當的是彭澤縣令。
  • 東晉時期詩人陶淵明,為何中年歸隱田園?其實跟他早期為官有關
    前言提起東晉時期的詩人陶淵明,大家都對他流傳下來的詩句印象深刻。而在東晉時期,他曾經也是一名官員,不僅他的詩句流傳至今,也曾經一句話而流傳至今。《晉書·陶潛傳》中曾記載過:「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
  •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千年誤解背後,是你沒讀懂的陶淵明
    引言:他是中國田園詩第一人,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傳誦千古;他是錚錚鐵骨清流官,因「不為五鬥米折腰」享譽千年;他是嗜酒之徒,寫下《飲酒》組詩二十首,卻只言情不言酒。一篇《桃花源記》引來一代又一代人鍥而不捨地追尋那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他就是東晉文學巨匠陶淵明。
  • 不為五鬥米折腰,如何評價陶淵明的隱世情懷?
    陶淵明一生超凡脫俗,其中最被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是陶淵明的大隱於世的高尚情懷,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風亮節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優秀品德。陶淵明在看淡世事之前,一直在追求仕途的路途上苦苦掙扎。他年少的時候志向高遠,博學多才,希望通過仕途改變漸漸沒落的家庭環境。陶淵明最初被任命為州祭酒,但他厭煩了官場瑣事,索性棄官回家自給自足。
  •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田園大詩人陶淵明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田園大詩人陶淵明一提到陶淵明,我們立馬想到的則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以及著名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前者表現出陶淵明的正直,後者表現了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與熱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個關於陶淵明的一些故事吧。
  • 借陶淵明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典故,李商隱《自貺》鑑賞
    今天與大家一起捧讀的是:陶令棄官後仰眠書屋中誰將五鬥米擬換北窗風這首詩寫於他從一高官被迫自己主動調至地方,擔任比縣令還小的一介武官縣尉,李商隱在一次因為對待囚犯的量刑的問題上與當時的觀察使發生爭執,這讓李商隱這個從小舞文弄墨的書生感到很不舒服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而辭官?其實我們不懂他歸隱的心
    《晉書·陶潛傳》上說,陶淵明是在彭澤縣令的任上,「不為五鬥米折腰」而封印辭官的。然而,陶淵明真的是「不為五鬥米折腰」而辭官嗎?對於「五鬥米」的解釋,《辭海》是這樣定義的,就是指微薄的官俸。據《百度百科》上解釋,「五鬥米」也是形容工資微薄,只夠養家活口。南朝梁沈約編撰的《宋書》卷九十三〈隱逸列傳·陶潛〉中記載:(陶)潛嘆曰:「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
  • 淡泊明志,清廉正直,不為五鬥米折腰,隱居後成為田園詩人之首
    這段時間,是他為了生計而從事低級官吏的時候,可是清廉正直的陶淵明並不能適應腐敗黑暗官場。之後,陶淵明曾作《飲酒》其十: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來表達那段時間的遊宦生涯。在此之後,陶淵明有過一段時間的田園生活,之後陶淵明出任江州祭酒,但由於陶淵明太過剛直,不滿於官場上的行事作風,就辭官回家了。後來有人想讓他當主簿,被陶淵明拒絕了。
  • 成語不為五鬥米折腰(陶淵明的故事)
    出處《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釋義 五鬥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表示行禮,引申為屈身事人。「不為五鬥米折腰」,表示為人清高,不肯為謀求生計而屈居人下。拳拳:牢握不舍,引申為懇切、忠勤貌。
  • 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不是因為不喜歡官場,而是另有隱情
    很多熱愛文學的朋友喜歡陶淵明,不只因為他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永垂不朽的詩文之外,還因為他辭官歸隱田園的個人經歷,在很多人心目中,陶淵明是一個喜歡田園生活,不慕榮利的人,他辭官是因為看不慣官場的黑暗。陶淵明辭官是真的,但是不是因為淡泊名利,不喜歡官場,而是因為大官是當不上,小官不願意幹,這是他自己說的。陶淵明說自己辭官的原因是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我也不知道編中學語文教材的專家們是怎麼從這句話裡看出來陶淵明厭倦官場的。
  •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田園隱士陶淵明,究竟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當然這群隱士中最有名的詩人要數王維、陶淵明了。尤以生活在東晉末期的陶淵明的經歷更為坎坷。他幾度為官,幾度辭官,最後成為山野中小隱的隱士,留下來的傳世作品包括詩125首,文12篇。常聽到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感嘆他文人的氣節。
  • 不為五鬥米折腰
    【成語】         不為五鬥米折腰【拼音】
  • 陶淵明為何不為五鬥米折腰,這首詩說出了原因
    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人,就有可能知道《歸去來辭》,就知道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他在彭澤剛當上縣令,只當了八十多天,就辭職不幹了。當時的縣令俸祿是每月五鬥米,他說不為五鬥米折腰,這個官不當了,於是包好官服和大印,並同辭職信一起交給了督郵帶給太守。
  • 辭別官場,回歸田園----堅決不為五鬥米折腰
    典故:不為五鬥米折腰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他41歲,擔任彭澤縣令,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
  • 「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 你知道是誰惹得陶淵明說此豪言嗎?
    很多人都讀過陶淵明寫的《歸去來兮辭》,其中人人皆知的就是那句名言:「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可你知道,是誰惹得陶淵明說此有骨氣的話嗎?筆者今天就來揭曉這件事。陶淵明(公元352年或365年—公元427年)是潯陽柴桑人,東晉末年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祭酒、參軍、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結果只幹了八十一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 秋意綿綿看春秋~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
    《晉書陶潛傳》中記載,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幾次出仕為官,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了一名督郵名叫劉雲,到彭澤縣來督察巡視。
  •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曾不為五鬥米而折腰,後看破世間虛偽黑暗
    大家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歡迎各位網友在評論區吐槽評論,小編等你喲導語: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曾不為五鬥米而折腰,後看破世間虛偽黑暗在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的詩人,他們從自己的內心世界出發,站在自己的時代背景,用真摯的情感和細膩的筆法寫出自己的感受,從他們的詩裡面
  • 陳引馳: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
    【編者按】原載5月1日《東方早報·上海書評》,題為《走向田園,從梟雄身邊……》,現題和小標題均為編者所擬。想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形象大概立刻就會浮現出來:這是一位遵從自己心願而歸隱田園的詩人。
  • 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只為尋找心中的桃花源,歸隱後的詩成為經典
    許多人都想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像古代先賢陶淵明那樣歸隱山林,尋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可是你知道陶淵明為什麼放棄「五鬥米」的俸祿而過上隱居的生活嗎?陶淵明所處的社會環境對他的影響陶淵明,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陶淵明是東晉末到南朝宋初期的人物,不過陶淵明在官場活躍的時期還是東晉時期。
  • 長大後才明白,陶淵明能不為五鬥米折腰,是有原因的!
    眾所周知,陶淵明文人風骨,傲氣高潔,不與世俗官僚同流合汙,寧願掛印而去,部位五鬥米折腰,歸隱山林,回歸田園躬耕生活。對此,我們沒有任何疑問。不過大家可能忽視了一點:陶淵明能不為五鬥米折腰,有一個原因是:他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窮。我們從他的詩詞中就可以窺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