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東亞文化圈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起源於中國,而各個國家各有自己的中秋傳統習俗呢。除了團圓、賞月、吃月餅,你還知道中秋有哪些傳統的習俗和活動呢?
中秋節的由來
每年的黃曆八月十五就是中秋節,最早中秋一詞出現在《周禮》因為恰好在秋季的第二個月,中秋又被稱為仲秋,是華人文化中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也是農作收穫的時節,因此有民俗文化學家認為中秋是源於慶祝秋季豐收,同時也會祭拜土地神和月神,是一個感謝上天神恩的節日。
又因為中秋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因此又稱作為團圓節。
此外,除華人文化地區以外,中秋節也是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泰國的傳統節日,各地慶祝中秋的方式各異其趣。
中秋節的傳說
從民俗傳說的角度來看,中秋節的由來就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了。
相傳后羿射死九個太陽,拯救百姓們免於旱災與饑荒之後,娶了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然而,得盡人間權勢的后羿,逐漸失了初心,變得暴躁且貪生怕死,開始貪戀權位而害怕生死。
后羿託人向王母娘娘求取仙丹,企圖藉由仙丹長生不老。
然而取回來的仙丹僅只有兩顆,且必須要在八月十五月亮正圓的時候服用才有用。嫦娥見狀,擔心日漸狂暴的后羿不再是過去的英雄,逐漸變成殘酷的暴君,倘若后羿服用仙丹,那麼老百姓們豈不又陷入生靈塗炭的地步?
八月十五的晚上,嫦娥本想趁后羿酒醉後,將兩顆仙丹丟棄,卻被后羿發現,情急之下嫦娥一口將兩顆仙丹吞下,便飛了起來。
酒醉的后羿見狀,對著天空中的嫦娥胡亂射出許多箭,但都未能射中。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娘的習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拜月娘
早期中秋節的習俗都會拜月娘,而祭祀月娘的供品都要是圓形的,因此中秋習俗祭拜的供品多是月餅和柚子,供品祭祀完畢後,再依照家中人數等比例分食,故月餅又稱為團圓餅,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特別的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習俗上拜月純屬婦女之事,因此祭拜時都是由家裡的主婦負責拜月娘的。
中秋節吃月餅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關於中秋習俗吃月餅的起源有許多版本,流傳最廣的說法乃是元末明初時,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獻計一策反抗元軍。
傳說中,朱元璋領導漢人反抗元朝並約定在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天起義,為了怕被主權者發現,漢軍約定以互贈圓餅的方式把字條夾在圓餅中,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韃子」(元兵),成功之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同時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