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行方
近日,在山東煙臺,兩個充滿愛的鏡頭溫暖全城——
每天清晨,作為「天使守護團」志願者之一的於學玲,在煙臺十中門口護送學生上學。有人現場抓拍發到朋友圈,引得網友點讚,稱這是冬日裡的「最美笑臉」。
家住芝罘區環山路的市民林建,每天早上8點準時來到附近遊園,拿出抹布、掃帚和塑膠袋,擦拭木凳,清掃小路,撿拾垃圾。從遊園建好那天開始,林建每天都會來轉幾次,主動當起了遊園「清潔工」。
在煙臺,像於學玲和林建這樣的志願者還有24萬多名,他們每天活躍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用行動和愛心擦亮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作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的煙臺,堅持典型引領,塑造「好人群像」,蓄力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升城市溫度。
全民堅守,共築精神家園
在煙臺,愛心與文明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2017年6月13日,煙臺毓璜頂醫院護士劉贇跪地搶救外賣小哥的視頻刷爆朋友圈—— 一場車禍發生後,路過此地的劉贇立馬走到跟前,對外賣小哥進行心肺復甦,直到急救車輛趕到。「5年時間我愛上煙臺,我時刻被這裡的人感動著。」劉贇跪地救人的理由如此簡單。
2017年8月28日,煙臺南站月臺,一名男性乘客突發疾病暈倒,危急關頭,煙臺市牟平區中醫院護士劉怡君衝向患者,進行緊急救治,施救結束離開時,周圍群眾發現,劉怡君的衣服已被患者鮮血染紅。
面對危難愛心如潮。這是一城人的默契,更是一座城的凝聚力。城市的運轉、社會的治理離不開志願服務做「潤滑」。「我們隊伍現有3000多名志願者,每個志願者每天能堅持做一件好事,就會影響身邊的一群人。」全國最美志願者安立盛說。
煙臺市堅持以制度化推進志願服務活動常態化,大力引導人們積極參與人人可為、時時可為、事事可為的志願服務活動,建立完善了志願者註冊、愛心文化培育、服務項目對接、表彰激勵回饋及多渠道投入保障等志願服務活動運行機制,志願服務制度化等做法在全國推廣。
文明基因,在更寬更廣平臺釋放。煙臺市組織開展「為民服務集中行動」「我愛我市義務勞動」「志願者日」「禮讓斑馬線文明煙臺行」等50多個品牌活動,成為動員和引導廣大群眾參與文明創建的重要載體。
典型引領,文明與心「美妙共鳴」
城市榜樣,煙臺力量。1月19日下午,煙臺廣播電視臺大劇院,第六屆煙臺市道德模範頒獎儀式上,51位煙臺市道德模範從鄉村、社區、單位,走到聚光燈下,接受整個城市致敬,一個個真實而美好的故事包含著情感,傳遞著溫暖。
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張偉,路遇車禍,挺身而出,30秒破窗救人後汽車爆炸;交通運輸部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海上搜救機長馬宏儒,危難之際把生的希望留給群眾,把死的威脅留給了自己;煙臺SOS兒童村母親張雨霄、鄭忠燕,以無私的母愛為孤兒撐起愛的天空……煙臺市道德模範評選活動,自2007年以來每兩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六屆,共有313人當選。
典型,是一面旗幟,引領更多的好人攜手前行;典型,似一盞明燈,照耀更多的善舉延綿永續。煙臺市大力培育典型、及時發現典型、廣泛宣傳典型,以先進典型塑造精神坐標、打造好人之城。目前,煙臺共有2人榮獲全國道德模範,7人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21人榮獲山東省道德模範榮譽稱號,27人榮獲山東省道德模範提名獎。在濃厚道德氛圍的浸染之下,凡人善舉逐漸匯聚成榜樣的力量,越來越多的煙臺人見賢思齊、崇尚好人、學做好人、爭當好人,自發加入到「做好人做好事」的行列,「愛心使者」「善行芝罘」「天使守護團」「公益快閃」「公益萬裡行」「微公益」等成百上千個志願服務品牌雨後春筍般湧現。
代代傳承,滋養城市文明根脈
煙臺自古就是一座民風淳樸的城市,東西方文明相互交融,賦予了這片土地創新開放包容的基因。從成功實施「2·12」砣磯島海難救助到「5·12」汶川地震的千裡馳援,從眾志成城應對非典疫情到萬眾一心抗擊歷次冰凍旱災,煙臺人仁義、拼搏的精氣神,世代傳承。
煙臺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積澱和獨特的人文氣質,積澱了城市文明的根脈。革命戰爭年代,膠東育兒所10年間撫養革命後代和烈士遺孤1000多名;改革開放時期,這裡湧現出一批先模人物。正是煙臺獨特的文化品位和價值,成就了市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厚植滋養文明的土壤。煙臺市因勢利導,成立了志願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文明辦牽頭組織,健全活動機制,搭建活動平臺,突出典型引領,在全市營造「舉手之勞 日行一善」的社會新風尚。
「如今,走進煙臺,人們便會感受到這裡深厚的文化底蘊、沁人的文明新風。在這種人文環境影響下,城市的文明更多地體現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在他們的行為習慣裡。」魯東大學教授劉良忠說。
傳承靠文化底蘊薰陶,更要有抓手。煙臺市堅持鑄魂育人,潛移默化間提升市民文明素質。作為「四德工程」發源地,煙臺推動道德講堂和善行義舉四德榜向城市社區、企業、機關、學校深化拓展延伸,形成了「德潤萊州」「德馨牟平」「尚德梨鄉」「孝德龍口」等一系列道德建設品牌。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04日 01版)
[責任編輯:白麗克孜·帕哈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