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誤讀的古籍經典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 相
高行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不過,客觀地說,孟子並沒有明確 的說沒有兒子就是大不孝而只是說「無後」。那麼,「無後」是不是就是我們後世所理解的「沒有兒子」呢?沒有兒子是最大的不孝又是誰解釋的?什麼時候解釋的呢?
原來,始作甬者是東漢的趙岐。
東漢的趙岐把這解釋為「沒有兒子是最大的不孝」,從此以後,國人就信以為真,流傳至今,其影響可謂深遠。199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學教授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疏》中也沒有對這個解釋提出任何異議。
最近,我偶然看到網上有個新的說法,說是找到了這句話的真相,解釋說:無後,不是沒有兒子,而是沒有做到做為後輩該做的事情。
咋一聽,似乎有道理,仔細一想,還是很牽強。如果真的是這個意思,那麼按照古人的行文習慣,應該是「不後」而非「無後」。因此,此說法並不可靠。
不過,這一解釋比起二千多來的傳統解釋已經是進了一大步,創新精神實在值得點讚。下面我就把這句話最初的本意和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看《孟子》,其前後說法不一致。孟子在《離婁下》詳細說過五種不孝形式,卻沒有「無後」一條,前後不一致。有人說,不孝有很多種形式,最大的不孝未在孟子所說的五種不孝之內,「三」為虛數,指多,而非一二三的「三」。這顯然難以成立。怎麼可能說了五種卻不說最大的不孝呢?其實其中另有隱情。
不過,古籍經典中卻有「孝有三」的說法。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那麼,用否定的形式來說,豈不就是「不孝有三」了嗎?原來,孟子的「不孝有三」其實是引用的曾子的話的意思,只不過他沒有使用原文,而是用否定式換了一種說法而已。按照今天的規則,這明擺著就是剽竊嘛!從《孟子》表達出來的意思看,孟子瞧不起子思和曾子。聯想到這些那麼孟子換個否定的說法就是不提「曾子曰」也不意外。我們需要證實的是,這麼說有什麼根據嗎?
當然有!
曾子的話翻譯成現代白話就是:「不孝有三,不尊親為大。」而《甲骨文字典》解釋:後,本為「毓」,後世稱君長為「毓」,典籍皆作「後」。釋義為:君長也。《說文》:繼體君也。另外,有學者研究認為夏啟時史官將「司」反轉的鏡像寫作「後「,代替了」毓「。不管怎麼說,後,指君長,並不是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後代、兒子「的意思。
而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後,是由後和」後「合併而來,」後「,才是解釋為後代的那個字,可以理解為兒子,但古籍經典中出現的都是「後」並不是」後「。原來,是我們錯把今天對後的解釋「後代、兒子」不合時宜地按在了對古文的解釋上!
這就是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本來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形式,目無君長是最大的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