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誤讀的古籍經典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相

2020-10-18 高行之


那些被誤讀的古籍經典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   相

​高行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不過,客觀地說,孟子並沒有明確 的說沒有兒子就是大不孝而只是說「無後」。那麼,「無後」是不是就是我們後世所理解的「沒有兒子」呢?沒有兒子是最大的不孝又是誰解釋的?什麼時候解釋的呢?
原來,始作甬者是東漢的趙岐。
東漢的趙岐把這解釋為「沒有兒子是最大的不孝」,從此以後,國人就信以為真,流傳至今,其影響可謂深遠。199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學教授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疏》中也沒有對這個解釋提出任何異議。
最近,我偶然看到網上有個新的說法,說是找到了這句話的真相,解釋說:無後,不是沒有兒子,而是沒有做到做為後輩該做的事情。
咋一聽,似乎有道理,仔細一想,還是很牽強。如果真的是這個意思,那麼按照古人的行文習慣,應該是「不後」而非「無後」。因此,此說法並不可靠。
不過,這一解釋比起二千多來的傳統解釋已經是進了一大步,創新精神實在值得點讚。下面我就把這句話最初的本意和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看《孟子》,其前後說法不一致。孟子在《離婁下》詳細說過五種不孝形式,卻沒有「無後」一條,前後不一致。有人說,不孝有很多種形式,最大的不孝未在孟子所說的五種不孝之內,「三」為虛數,指多,而非一二三的「三」。這顯然難以成立。怎麼可能說了五種卻不說最大的不孝呢?其實其中另有隱情。
不過,古籍經典中卻有「孝有三」的說法。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那麼,用否定的形式來說,豈不就是「不孝有三」了嗎?原來,孟子的「不孝有三」其實是引用的曾子的話的意思,只不過他沒有使用原文,而是用否定式換了一種說法而已。按照今天的規則,這明擺著就是剽竊嘛!從《孟子》表達出來的意思看,孟子瞧不起子思和曾子。聯想到這些那麼孟子換個否定的說法就是不提「曾子曰」也不意外。我們需要證實的是,這麼說有什麼根據嗎?
當然有!
曾子的話翻譯成現代白話就是:「不孝有三,不尊親為大。」而《甲骨文字典》解釋:後,本為「毓」,後世稱君長為「毓」,典籍皆作「後」。釋義為:君長也。《說文》:繼體君也。另外,有學者研究認為夏啟時史官將「司」反轉的鏡像寫作「後「,代替了」毓「。不管怎麼說,後,指君長,並不是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後代、兒子「的意思。
而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後,是由後和」「合併而來,「,才是解釋為後代的那個字,可以理解為兒子,但古籍經典中出現的都是「後」並不是。原來,是我們錯把今天對後的解釋「後代、兒子」不合時宜地按在了對古文的解釋上!
這就是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本來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形式,目無君長是最大的不孝。
在古籍裡面,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許多字就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被專家們解釋錯了。

相關焦點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真的是不孝麼?真相來了
    中國有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的沒有後代就是不孝麼?其實這句俗語最初並不是這個意思。其實我們現代人或者六七地鐵的老思想,都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指不能生育,而是說後輩不像後輩,不能盡到後輩該有的責任的意思。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兩種不孝,你應該知道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農村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意思是:「不孝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後代最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評價舜帝不告知父母便娶親的事情。舜帝父母不賢,導致他一直沒有娶親,舜帝擔心無後,就私下娶親。在古代,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舜帝這種不告而娶的行為按道理說是違反孝道的,但是孟子評價說:舜帝不娶妻就會斷絕後代,這是最不孝的事情,所以不稟告父母是可以諒解的。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兩個你知道是什麼嗎?
    比如「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就在元代以後被誤讀成「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一個度量被變成了狠毒,你可想元代的三觀可能比較堪憂啊。也可能當時社會屬性造成了這樣的誤讀。當然今天我們不討論這個問題,我們來說一說關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來歷以及另外兩個不孝又是什麼。
  • 《孟子》:不孝有三,是哪三種?無後為大,是沒有後代嗎?
    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都會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我們的固定思維讓我們自以為這句話就是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中:孟子是怎麼說的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正的含義
    今天我們常常能聽到一句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常常被老年人用來規勸年輕人早日成家生子,作為回饋父母的一種方式。那麼,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究竟是什麼意思?今天的人們用這句話時是不是進行了曲解?
  • 那些被誤讀的古籍經典系列: 追根溯源之被誤讀的《論語》(1)
    作為四書之一,又是初級學習科目,《論語》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中的許多經典語句為廣大中國人所耳熟能詳。然而,如同其他古籍經典一樣,《論語》的有些內容也因為種種原因被誤讀或曲解了。讓我們來看一下歷代大家們是如何斷章取義、東引西借胡亂解釋這些古籍經典的:一、被錯誤斷句而斷章取義的名句之《論語》卷第五《公冶長》篇子貢曰:通行本原文是: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對於這句話本身,其實歷代大家們的解釋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接下來被單獨作為一章的那句話卻讓我們總覺得哪兒不對,似乎有問題。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後代就是最大的不孝?誰說的?
    戰國時期楚國人宋玉的《風賦》有「枳句來巢,空穴來風」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枳樹彎曲,所以樹枝上常招引鳥兒築巢;由於有空的洞穴,才引來了風呢。白居易的詩中也準確使用過此語:「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意思是說樹木腐朽了,就難免招來蛀蟲,空的洞穴很容易就引來風吹。可以理解為,「空穴」和「來風」有因有果,若做比喻,應比做說法有根據、有來由。
  • 曾仕強: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
    孟子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在流傳中,卻被後人曲解,誤傳到今。那麼,它真正的內涵到底是什麼?
  • 被騙了2000年: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根本不是沒有後代就不孝的意思
    中國歷史上的很多經典語句,經常被人斷章取義,就像這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般認為:不孝的事情很多,沒有後代為最。但是,這根本不是本義。1.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原意。語出《孟子離婁章句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一句後面是解釋,非常重要,意思是:舜沒有稟告、請求,就娶妻了,這就是「無後」。很明顯,「無後」不是沒有後代的意思。按照孟子的原文,「無後」的意思是「不告」,「後」的意思與「前」相對應,也就是說舜娶了妻子,事後也沒有稟告父母,沒有盡到孝道。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兩個不孝是指什麼?
    各位讀者,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的意思也非常簡單,說的就是古代人不孝有三種表現,而沒有娶妻生子,則是最不孝的行為。那麼我們知道沒有後代是不孝的行為之一,另外兩種不孝的行為究竟又是指什麼呢?接下來就讓小編給大家講講。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底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說:君子做事應該事先告知父母,舜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就娶了妻子,這種無視父母的行為並非子女對父母的本分之為。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兩個是什麼?
    不孝有三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那倆是啥?鮮有人知。古時候認為,一不孝是不娶無子、斷絕祖祀;二不孝是阿諛曲從,陷親不義,就是愚孝,無條件順從父母,明知道父母有過錯而不勸告,陷父母不義;三不孝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家裡窮的叮噹響外加父母年事已高,卻不去某個一官半職掙錢供養父母。
  •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趕緊來看看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趕緊來看看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幾千年的歷史積澱。在這樣悠久的歷史中,也有許多記載古人智慧的書,例如「論語」,記載了孔子的言行,值得後人學習。還有「道德經」,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這本經典古籍,已經研究了幾千年,看不見其中的神秘之處。事實上,我們通常說的一些諺語也來自於各種古典古籍。例如,當我們被催促結婚,我們經常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其實流傳了幾千年。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是啥?不說你未必知道!
    俗語中就有一句話說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孝可以有三個方面,其中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那麼大家知道另外兩個不孝的是什麼地方麼?小編就和大家說一下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其實是出自孟子的口中,被後人記錄下來,並且代代傳承。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其餘的兩個不孝是什麼嗎?
    後來在朝審的時候,堂官就擇選取屠勳所提供的資料要點,來審訊那些囚犯,沒有一個不心悅誠服的,因此釋放了蒙受冤屈的十多個人,當時,京城一帶的人們都稱讚尚書的明察秋毫。經過此次的審訊之後,屠勳就注意到,在天子腳下的京城尚且有如此之多的蒙受冤屈的人,更何況全國範圍的廣大區域,山高皇帝遠,怎麼會沒有被冤枉的人呢?屠勳後來就向尚書稟報說:「應該每五年派遣一位監刑官,到各個地方核實情況,為有冤屈的予以平反昭雪。」尚書認可這個建議,就代為上奏朝廷,並得到了批准。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兩個不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經常被父母用來當做「逼婚」的口頭禪出自《孟子》。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件事在孟子看來是沒有盡到後輩責任的,所以叫「無後」,衍生意義是後代要盡到自己對長輩的責任。而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結婚了沒有生下孩子,我們的家長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字面意思——「沒有孩子就不孝順」這種解釋誤導了,所以一些適齡單身青年都被家長逼婚,屏幕前的你這個國慶你有沒有被催婚?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其他兩個不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經常被父母用來當做「逼婚」的口頭禪出自《孟子》。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而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結婚了沒有生下孩子,我們的家長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字面意思——「沒有孩子就不孝順」這種解釋誤導了,所以一些適齡單身青年都被家長逼婚,屏幕前的你這個國慶你有沒有被催婚?好了,我們回到正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其他兩不孝是什麼?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不孝的幾大行為看中國的孝文化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中國自古以來便倡導孝文化,孝道一直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孟子曾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處的三和三人成虎,狡兔三窟中的三一樣是形容數量的虛詞,並非實指。事實上,孟子說的不孝行為不僅僅是三個,而是五個,下面為大家一一解答。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儒家的孔子特別重視孝,認為這是做人之本,也是國家之本。儒家認為,一個孝順的人,必定也是忠臣。因此古人就有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的說法。帝國選拔官員,也多從孝子之中選擇。回到題主的問題。古人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那麼除了無後之外,應該還有另外兩種不孝的表現,那麼,另外兩種不孝的形式是什麼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千多年來人們都理解錯了
    現在經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不孝究竟是什麼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裡主要是孟子批評舜的不孝順行為,孟子認為不孝有很多,而以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為最,沒有稟告父親就擅自娶妻,就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舜從小就不受到父親的喜歡,尤其是父親娶了繼母之後,舜的日子就更加難過了,有一次舜在堆草垛的時候,他的父親竟然拿走了他的梯子,讓他直接跳下來,而他的異母弟弟也經常欺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