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翠玄洞天、瓊臺福地。盤古開天化文筆,玉蟾戲水抱金甌!海南文筆峰盤古文化旅遊區坐落於海南定安文筆峰山麓,自古被視為「龍首龜背」的風水寶地,是海南國際旅遊島最重要的文化景區之一,是瓊北旅遊圈最具人氣的國家級AAAA景區。清幽恬靜的原生態自然環境中,遠古時代的造化遺蹟熠熠生輝,天人合一的山水意境融合了盤古文化、道教文化和中華香文化、養生文化等文化理念,是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道教養生、宗教朝聖和文化研究為一體的國家級大型文化旅遊區,已成為海南最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景區內的玉蟾宮供奉祭祀中國古代先祖數百位。上有滄海桑田盤古蟾,內有神仙修行真洞天,東有北鬥七星點蒼翠,西有九宮八卦守乾坤。山石奇峻,流水潺潺,奇花異草,珍木成林。
第2段:相傳恆古之初,沒有天地日月,就在混沌黑暗之中,蘊育了似物非物、似人非人的巨靈盤古。開天闢地之時,盤古的身體發生變化,他的兩眼變成日月,他的四肢、軀幹變成五嶽,他的腸子化為江河湖海;他的毛髮變成花草樹林;他最堅硬的鼻梁就變成了海南定安縣的一座山峰,最初叫鼻梁峰,因為形狀像一個筆尖,俗稱尖嶺。鼻梁峰處於漢族與黎族雜居繁衍的交匯地。峰頂有龍首龜背石像,被當地黎民視為吉祥物而頂禮膜拜;漢族人則以龍、龜石像寄託自己福、祿、壽的美好願望,在峰頂敬天禮神,祈禱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峰中有盤古洞,盤古開山斧等上古遺蹟,峰頂有塊巨石,像玉蟾抱著金甌,相傳是盤古的眉心化成,民間稱之為盤古蟾。盤古蟾汲取天地靈氣,採集乾坤精華,漸漸有了靈性。每當陰雲密布,大雨滂沱,盤古蟾若隱若現,白光升騰,仿佛昂頭接水;而當雲開日出,晴空萬裡,盤古蟾含胸匍伏,雙眼微閉,恰似真人練功。後來,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運用天眼看出了這裡的靈氣,便把自己修道、成仙的地點選在了這裡。
第3段:「滄海桑田」是一個成語,晉朝葛洪的《神仙傳》裡說:古時候有一個女仙,叫做麻姑,雖然有幾千歲了,但看起來依然年輕漂亮。有一次,麻姑約老神仙王遠一起,降臨富豪蔡京家的後花園。這一天,王遠先到,而麻姑後到。見面的時候,王遠問麻姑為什麼姍姍來遲?麻姑回答說:因為她先到了蓬萊仙島,再到這兒。接著,她說自己曾經看到大海三次變成桑田,桑田又變成大海。文筆峰正是因為地殼運動,從湖底突起的一峰,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專家考證,文筆峰山頂上那塊龍頭虎嘴整塊巖石的形成早喜馬拉雅山一萬多年,其上半部分是灰黑色巖石為水成巖,下半部分是褐紅色巖石為火成巖;是因水位的降低,湖水打出一條條橫狀波紋,生成一條時間在150-300年之間。所以文筆峰的存在被譽為滄海桑田第一見證。
第4段:唐朝末年,這座供「民神交通」的文筆峰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唐鹹通五年(864年),唐兵進攻黎母山,途徑這座無名小山峰時,精通五行堪輿的李將軍感其山雖不高而勢非凡,登峰極目,氣象萬千,遂以「風水寶地」上奏懿宗皇帝,欽定命名為李家嶺,並以李家嶺為中心,橫直三十裡劃為行政區建李家都,據為皇家寶地,載入了史冊。自此以後,漢人移民紛紛遷入李家都。這座出世不凡的獨秀山峰,成為欽身治世的寶地,開始接受封建官府貴胄的登峰朝拜,啟福慧於人間。史稱唐皇諸多皇家苑林中,有「南苑」供皇族狩獵及祀天敬神之用。「李家嶺」大概就是唐皇疆土上最南的禁苑了。
第5段:南宋年間,白玉蟾降生在文筆峰畔,本姓葛,名長庚,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據《海瓊玉蟾先生事實》記載,白玉蟾出生前夕,他的母親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恍惚之中,有一個雪白顏色、全身通透的神蟾跳到他母親的身邊,而後經由她的口進入腹中,後來,沒過多久,她就生下了白玉蟾。白玉蟾小時候,常在文筆峰後山放牛,由於離家比較遠,他中午就不回家吃飯,而是到文筆峰的山上摘果子吃。有一天,他又到山上摘果子吃的時候,碰上的兩位老者,據說,這兩位老者乃是文昌帝君的使者天聾和地啞,他二人非常喜歡白玉蟾,於是就施法教會了白玉蟾好多東西,自此,白玉蟾學啥啥通,終於成為了一個眾人豔羨的天才神童。
第6段:此時的白玉蟾於12歲參加童子科考試,主考官或許出於關懷之心,或許出於輕視之意,他看到白玉蟾之後,兩嘴唇輕輕一動,說道:「素聞你們那裡棉紡頗有美名,那你就以『織機』為題賦詩一首吧!」南宋時候的海南,在不少人的眼中,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還未開化好的蠻荒之地。不過,當時海南島的棉紡織技術還是國內聞名、首屈一指的。眾所周知,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後來被尊為布業始祖的黃道婆,其授業之師就是海南島上的黎族人。白玉蟾站定身形,他個頭雖小,卻有十足的精神,只聽他氣定神閒地吟道:山河大地作織機,百花如錦柳如絲。虛空白處做一匹,日月雙梭天外飛。
第7段:自十二歲舉童子科後,白玉蟾遍訪名師,苦志修煉,參遊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歸羅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後居武夷山得道,稱為瓊綰紫清真人。嘉定五年在羅浮山得陳楠臨終付囑。白玉蟾遊歷於羅浮、武夷、龍虎諸山。時而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獨立,或哭或笑,狀如瘋顛」。嘉定十一年白玉蟾得到理宗皇帝詔封,被封為「紫清明道真人」。之後,並沒有因此喪失求道的決心,也沒有停下自己修道的步伐。沒過多久,他就毅然甩去了套在頭上的各種美麗光環,離開了俗人豔羨不止的貴族式生活,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海南文筆峰。
第8段:白玉蟾 「詩書畫三絕」,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除了書法繪畫、詩詞歌賦之外,他的絕學幾乎遍布醫學養生、天文曆法、符籙法術等等多個方面。白玉蟾看到文筆峰頂的巨石呈灰黑色,原來是海底升遷而成的水成巖,而文筆峰下四周則都是火成巖,由此悟出了水火相濟的煉丹原理,並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提出了「天以炁下降,地以炁上升,人之呼吸,同天地之升降」的理論,長期以來指導著南宗門人的養生實踐;與此同時,白玉蟾把內丹理論北宋時期的神霄雷法相結合,形成一種集天文、氣象、中醫經絡學說、藏象理論、內氣運行法度於一體的醫學養生實踐技能。這種實踐技能的最大特點就是以蟾蜍為仿生對象,學習蟾蜍的生存技巧,模擬其彈跳動作和呼吸節奏,從而調動人體機能,達到延年益壽的養生功效。南宗的蟾功秘法是我們修道成仙的第一步,也是內丹功法中效果最顯著、排名首屈一指的功法,所以,這裡才有「南宗丹道第一階梯」之說。
第9段:文筆峰東西兩側的烏蓋金雞兩嶺及南北對向的龍門、舊州嶺均為紅色的火成巖地質構造,其歷史只有幾百萬年,而位於四嶺正中的文筆峰卻呈現上粗下細、沉積層紋理十分清晰的黑色水成巖特徵,其歷史則有億萬年之久。更為神奇的是,文筆峰及四周「火中之水」、「上水下火」地質特徵的格局,天意中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之道家文化經典《易經》中所描述的「上坎下離」、「水火既濟」的文化意象表達。「既濟」之卦卦意在《易經》中表示「已然成就」的意思,它不僅是世人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無數夢想人生的終極境界,而且從風水學講,由於文筆峰在相對廣袤的平原上一峰凸起,所以每到雨季,常有暖氣流沿山勢上升,有冷氣流順山勢下降。是為陰卷陽舒,陽氣上騰,陰氣下迫,為陰陽交融互動生生不息之風水寶地,形成只打雷不小雨的特殊天氣,與玉蟾祖師修煉的雷法不謀而合,所以當地有個鎮叫雷鳴鎮。
第10段: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遂隱居於李家嶺,潛心修行,體驗丹道奧妙,吟詩作賦,成一代宗師,相傳峰頂上的巖石大腳印就是白真人「羽化飛升」時踩出來的。白玉蟾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關於白玉蟾的故事廣為流傳。白玉蟾因為其母夢蟾蜍入心扉而生,他年少聰慧,才藝超群,博覽群書、儒釋道三教經典信手拈來,後歸隱文筆峰著書立說,如《道德寶章》、《海瓊集》、《玉隆集》、《上清集》等刊行於世,譜寫三千多首詩歌,他的文集字書被歷代纂集刻印,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和上海博物館均可見其真跡,成為文學藝術之奇葩,最終在文筆峰登仙崖上羽化登仙。正應了那句詩「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世人把白玉蟾稱「道教宗師第一文筆」,及海南歷史第一文化名人。
第11段:元朝至治元年,元武宗之次子圖帖睦爾因宮廷內鬥而被出帝邸居海南,鬱郁不得志。少年無助的圖帖睦爾在海南忍辱負重的度過了三個春夏。有一回,王子攜定安娘子青梅等人遊覽定安山水,途徑李家嶺時,王子聽說李家嶺曾是唐朝皇家禁地,又是前朝白真人的羽化之地,便執意登封朝拜,以排解內心的憂鬱。蹊蹺的是第二年(即公元1324年),王子被召回朝廷,不久便登上王位,成了歷史上唯一到過海南的封建皇帝,成就了一段登峰造極的佳話。
第12段:明朝宏治元年(1488年),時任兩廣總督按察司副使的陳英視察定安,認為「海南第一才子」白玉蟾的升仙之地李家嶺,必是蘊含文光翰氣,庇護和造就人間才士俊傑的福地。於是改李家嶺為「文筆峰」。文筆峰正南面為黃竹鎮、西面為新竹鎮,果然,文筆峰得名後第23年,文筆峰山腳小村即出生自號「剛峰」剛正不阿、兩袖清風的「海青天」海瑞,峰北龍松村也隨後降生「三朝碩士,一代偉人」的王弘誨。據史載,自此以後,定安的才俊士子論人數論拔尖均為海南島第一位。明清兩代國史公認的海南四大名人丘浚、海瑞、王弘誨、張嶽崧中除丘浚外,其餘三人均出生於定安。以致明嘉慶帝感嘆偏隅之鄉竟如此斯文遍地,還特賜匾以讚譽:「何地無才」。明清兩朝,文筆峰四周出進士12名,舉人93名;近代更是人才輩出,數不勝數。
第13段:重建玉蟾宮:白君乃退隱故裡瓊州,特愛此峰地理奇絕,峰上坎水,峰下離火,與內丹之道冥合,含生生不息之意,乃歸隱不出,潛修之,證悟之,竟於峰巔升遐焉。鄉民傳其靈異,呼為白帝君,相誡毋以冥頑而生不敬,相招於峰側建蟾仙廟,歲時祭禱,謂帝君能增人靈慧,賜人福祉雲。是雖香燭之事,亦足以觀風化矣。
蟾仙廟之毀於文革也,鄉民常興望峰之嘆。近年香燭復燃,峰巔山麓,隨處見鄉民祈願遺痕。唯蟾仙廟既毀,鄉民無力重建,遷逡日久矣。有陸君文榮者,其夫人張媛,忽一日夢觀音引路,暢遊文筆妙峰,人山人海,同慶蟾仙盛會,藍圖巧構,依稀可見。當日子夜,陸君亦夢巨蟾出洞,鳳凰呈祥,歷歷在目。
第14段:夢醒之後,陸君與夫人張氏敘說夢事,感慨萬千,毅然決定,斥鉅資以圓夢,遂尋蟾仙廟舊址以重建焉。復有陳君重才及夫人張惠茹、王君忠增及夫人梁萍,聞海瓊白真人之惠民護國,感陸君文榮之義舉,慨然響應,解囊襄助。於是恢張規模,增設紫陽、翠虛諸配殿,宏宇華棟,重樓竣閣,與花紅草綠之園林相輝映,極一時建構之盛。嘗問其故,則曰,非以崇嚴華構饜足於心也,用副南宗宗壇之實也。五祖玉蟾因此峰形勝而體貼至道,其有建構,當發形勝之深蘊,假建構詮解其感悟之一二。白玉蟾有酹江月詞,詠唱南宗丹道,與此峰形勝,若合符節,聊援引之以為贊。
第15段:千百年來,文筆峰吸引了無數才俊士子謳歌詠嘆。明朝狀元郎朱元蕃為文筆峰題詩云:「黎婺孤標天柱峰,分明銀管淡煙籠,一從三殿供宸藻,五色雲霞傍六龍。」有道是,「文以山重,山以文秀」。世人才子,盡施筆墨,使這座高不過百米的山峰贏得了「海表第一奇天」的美譽。
文筆峰盤古文化旅遊區,巍巍屹立於南海之濱,它像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娓娓動聽地講述著滄桑巨變,講述著中國民族堅忍不拔的意志,講述著尊重生命的栩栩如生故事。千古流傳的道法自然精神融於山水,更貫注於文筆峰的殿、堂、亭、臺、橋、樓、閣,閃爍著中華民族團結、包容、自強的精神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