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石劍峰 一位是新儒家代表,一位是當代社群主義政治的領軍人物,杜維明和麥可·桑德爾———兩位來自哈佛大學的著名哲學家昨天齊聚復旦大學,為復旦師生作了一場精彩的學術、政治對話。在名為《文明的對話:全球化和文化差異》的學術對話中,兩位思想家分別用儒學和西方傳統政治哲學,對當下世界的熱門話題展開對話,談到「和諧社會」論題,兩位哈佛的學者都表示,「和諧社會」可以是「和而不同」。
這是一個別開生面的講座,沒有確定的論題,也沒有嘉賓一個人滔滔不絕的講演,杜維明和麥可·桑德爾———兩位各自學術領域的領軍人物在講臺上毫無拘束地展開對話和探討。雖然兩人在同一所大學任教,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學者,但在哈佛校園也很少有這樣一個機會面對面就各自感興趣的論題展開討論。
市場經濟的局限性、世界貧富差距問題、現代與傳統文化的撞擊、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等等,所有這些世界的大問題都是昨天兩位哲學家「對話」的主要內容。講座的正題叫《文明的對話》,而關於對話,杜維明首先表示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政治社會領域,對話和爭議都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各個角落的文明避免發生亨廷頓「文明衝突」的預言,不是靠武力而是平等的對話,並達到「和」。對此,桑德爾既對「對話」的重要性表示贊同,但對「和」又有所保留,「對話不是要贏,對話不是要說服對方。」桑德爾說,「對話最危險處就是讓對方放棄自己的觀點,對話最重要的地方在於豐富雙方的觀點。」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杜維明引用這句《論語》經典表示,所謂「和諧」不是唯一而是多樣性。杜維明又用中餐為和諧作解釋,「中餐的美味就在於各種味道和材料的共同存在,否則就不是中餐。和諧也是這個道理。」杜維明認為,和諧就意味著各種不同意見、聲音甚至味道的共存,意味著多元化和差異化。對於這種中國傳統智慧中的「和諧觀」,桑德爾表現得十分感興趣和贊同。「這樣一種和諧觀讓我想起了法國思想家盧梭提出的『公意』」,桑德爾說,雖然盧梭的「公意」曾遭到後人的許多誤讀,但結合儒家的「和而不同」理解,「公意」就更顯出其意義所在,「『公意』也是一種和諧。」但與兩位學者精彩睿智的對話相比,可能由於發言都用英語的緣故,「對話」進行中不斷有因語言障礙而離場的學生———這或許是這場「對話」的一個遺憾。
社群主義與新儒家
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拒斥個人主義,強調政治共同體的建設,尋求社會關係連接的紐帶,清除導致公共生活解體的危險,建構社會共享的道德理想,約束極端個人主義對公民道德的侵蝕。當代社群主義是1970年代西方政治哲學在批評新自由主義的過程中產生的。其代表人物為桑德爾(MichaelJ.Sandel)、泰勒爾(CharlesTaylor)、麥金太爾(AlasdairMacIn鄄tyre)。「新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派、自由主義西化派並稱為中國現代三大思潮之一。新儒家把儒家的心性之學看作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和開發現代科學與民主事業的根據。強調儒家人文主義的一本性和優越性,強調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統一。新儒家同時吸取了西方哲學中的「自由意志」、「精神現象學」、「生命哲學」等內容。早報記者程奕整理
連結
杜維明
繼儒學大師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之後新一代現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1940年出生於昆明,1961年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1962年前往哈佛大學深造。1981年起任教於哈佛大學,並自1996年出任燕京學社社長至今。
作為國際漢學界和當代新儒家的代表,杜維明的研究以中國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為中心。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由關注東亞經濟發展並引發文化思考,在「工業東亞與儒家倫理」、「儒家發展與現代化」等諸多著述中對儒家倫理與經濟倫理、企業倫理、行政管理及企業管理等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探討。
麥可·桑德爾
麥可·桑德爾(MichaelJ.Sandel),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當代美國最有影響的公眾知識分子之一,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社群主義的領軍人物。
1980年起在哈佛大學政府系(Government)任教,現擔任AnneT.及RobertM.Bass教授席位。桑德爾教授著作主要有《民主的渴求:探尋公眾哲學的美國》(1996)、《公眾哲學:政治道德論集》(2005)、《反完滿的實情:基因工程時代的倫理學》(2007)。其中《自由主義與正義的界限》(1982)被西方學界視之為少數幾部最有影響的挑戰羅爾斯理論的力作之一,譯成八種文字並於1997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再版。
(責任編輯:久黑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