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哲學家:「和諧」可以是"和而不同"

2020-11-22 搜狐網

  早報記者石劍峰 一位是新儒家代表,一位是當代社群主義政治的領軍人物,杜維明和麥可·桑德爾———兩位來自哈佛大學的著名哲學家昨天齊聚復旦大學,為復旦師生作了一場精彩的學術、政治對話。在名為《文明的對話:全球化和文化差異》的學術對話中,兩位思想家分別用儒學和西方傳統政治哲學,對當下世界的熱門話題展開對話,談到「和諧社會」論題,兩位哈佛的學者都表示,「和諧社會」可以是「和而不同」。

這是一個別開生面的講座,沒有確定的論題,也沒有嘉賓一個人滔滔不絕的講演,杜維明和麥可·桑德爾———兩位各自學術領域的領軍人物在講臺上毫無拘束地展開對話和探討。雖然兩人在同一所大學任教,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學者,但在哈佛校園也很少有這樣一個機會面對面就各自感興趣的論題展開討論。

  市場經濟的局限性、世界貧富差距問題、現代與傳統文化的撞擊、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等等,所有這些世界的大問題都是昨天兩位哲學家「對話」的主要內容。講座的正題叫《文明的對話》,而關於對話,杜維明首先表示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政治社會領域,對話和爭議都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各個角落的文明避免發生亨廷頓「文明衝突」的預言,不是靠武力而是平等的對話,並達到「和」。對此,桑德爾既對「對話」的重要性表示贊同,但對「和」又有所保留,「對話不是要贏,對話不是要說服對方。」桑德爾說,「對話最危險處就是讓對方放棄自己的觀點,對話最重要的地方在於豐富雙方的觀點。」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杜維明引用這句《論語》經典表示,所謂「和諧」不是唯一而是多樣性。杜維明又用中餐為和諧作解釋,「中餐的美味就在於各種味道和材料的共同存在,否則就不是中餐。和諧也是這個道理。」杜維明認為,和諧就意味著各種不同意見、聲音甚至味道的共存,意味著多元化和差異化。對於這種中國傳統智慧中的「和諧觀」,桑德爾表現得十分感興趣和贊同。「這樣一種和諧觀讓我想起了法國思想家盧梭提出的『公意』」,桑德爾說,雖然盧梭的「公意」曾遭到後人的許多誤讀,但結合儒家的「和而不同」理解,「公意」就更顯出其意義所在,「『公意』也是一種和諧。」但與兩位學者精彩睿智的對話相比,可能由於發言都用英語的緣故,「對話」進行中不斷有因語言障礙而離場的學生———這或許是這場「對話」的一個遺憾。

  社群主義與新儒家

  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拒斥個人主義,強調政治共同體的建設,尋求社會關係連接的紐帶,清除導致公共生活解體的危險,建構社會共享的道德理想,約束極端個人主義對公民道德的侵蝕。當代社群主義是1970年代西方政治哲學在批評新自由主義的過程中產生的。其代表人物為桑德爾(MichaelJ.Sandel)、泰勒爾(CharlesTaylor)、麥金太爾(AlasdairMacIn鄄tyre)。「新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派、自由主義西化派並稱為中國現代三大思潮之一。新儒家把儒家的心性之學看作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和開發現代科學與民主事業的根據。強調儒家人文主義的一本性和優越性,強調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統一。新儒家同時吸取了西方哲學中的「自由意志」、「精神現象學」、「生命哲學」等內容。早報記者程奕整理

  連結

  杜維明

  繼儒學大師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之後新一代現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1940年出生於昆明,1961年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1962年前往哈佛大學深造。1981年起任教於哈佛大學,並自1996年出任燕京學社社長至今。

  作為國際漢學界和當代新儒家的代表,杜維明的研究以中國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為中心。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由關注東亞經濟發展並引發文化思考,在「工業東亞與儒家倫理」、「儒家發展與現代化」等諸多著述中對儒家倫理與經濟倫理、企業倫理、行政管理及企業管理等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探討。

  麥可·桑德爾

  麥可·桑德爾(MichaelJ.Sandel),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當代美國最有影響的公眾知識分子之一,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社群主義的領軍人物。

  1980年起在哈佛大學政府系(Government)任教,現擔任AnneT.及RobertM.Bass教授席位。桑德爾教授著作主要有《民主的渴求:探尋公眾哲學的美國》(1996)、《公眾哲學:政治道德論集》(2005)、《反完滿的實情:基因工程時代的倫理學》(2007)。其中《自由主義與正義的界限》(1982)被西方學界視之為少數幾部最有影響的挑戰羅爾斯理論的力作之一,譯成八種文字並於1997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再版。

(責任編輯:久黑必白)

相關焦點

  • 和諧:以和為貴 和而不同
    孔子主張「和無寡」「和為貴」「和而不同」,強調人際交往中和諧友善而不必苟同;子思將中庸思想發展為一般方法論和世界觀,以「中」為「天下之大本」,「和」為「天下之達道」;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將人事和諧作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邦國和諧,「萬物各得其和以生」,以期達到「人與天調」「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 和而不同是社會和諧發展的主旋律
    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在《論語·子路》中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觀點。意思就是用平和而出自內心的包容,去尊重別人的意見和主張。這也就是求同存異的社會屬性。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指的社會中的人,而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矛盾與統一,指的是世間的萬事萬物。
  • 君子和而不同|和諧,是一種境界
    明月秋風,桃紅柳綠,這是自然的和諧;琴瑟交鳴,黃鐘大呂,這是藝術的和諧;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這是人文的和諧。和諧總是令人神往的,因為它包含了人類生活中許多美好的情愫。「君子和而不同」,這是大教育家孔子留下的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說,一個人要善於與別人和諧相處,要善於調和矛盾衝突,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一致。因此,和諧不僅是一種處世哲學,更是一種至高至純的人生境界。和諧是一種境界。
  • 和而不同:回應傳統與時代的多元命題
    「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文/史利偉  1993夏季號《外交》雜誌,刊登了美國哈佛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薩繆爾費老所言切中肯綮,這讓我想起了孔子「和而不同」的著名思想。  「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價值取向。孔子在《論語》中表述「和而不同」正是對「和」這一理念的具體闡發。「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內在真理的和諧統一,對於外在表象的特色差異採取包容、理解和尊重的態度。
  • 和而不同 匠心獨運——做人、做事要有獨立個性,又要和諧包容
    出心裁 別開生面 和諧 和睦 和氣 和平 和諧共生 和諧包容 求同存異 兼容並蓄 智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語.子路》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揭示了人與人之間在做人、做事過程中的協作之道,為解決複雜矛盾和問題,提供了大智慧。「和」就是和諧,「同」就是相同。「和而不同」指人與人之間要以確保和諧友善的關係為前提,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並充分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不是隨隨便便地、沒有原則的附和對方,是應當倡導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處世哲學。
  • 「和而不同」如何可能?
    一     「和而不同」的「和」與「同」究竟何所指,已故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有一個簡明的解釋:「『和』或諧和謂二個或二個以上之相異者之會聚而得其均衡。『同』或同一謂相等或全無區別。」
  • 你也可以擁有一座哈佛大學圖書館
    早報記者 劉欣 哈佛大學圖書館不僅是世界上藏書最多的大學圖書館,它的電子資料庫也令人驚嘆。庫中資料在網上可以隨意點閱,材料之豐贍、像素之清晰都讓人產生出巨大的幸福感。
  • 上海平和學校:平而不庸,和而不同
    2014年成為上海市首批21所可以開設高中國際課程的學校。2018年成為平和教育集團成員校之一。做到了數個「第一所」的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上海國際化教育領域的先驅學校,始終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核心,提升教學質量。每年,平和學子都在不斷更新取得世界各地優秀大學的錄取紀錄,這也使得平和學校成為地區性知名的一貫制國際學校之一。
  • 網易《毛鋪•和文化》沙龍落地長沙,暢談中華文化之「和而不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的處事哲學,與「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毅不拔,在湖湘大地上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和而不同」。  10月23日,網易新聞攜手毛鋪共同打造的《毛鋪·和文化》沙龍首站落地長沙,當代著名學者、哲學家周國平於本期沙龍上深入剖析了中華傳統「和」文化背後的哲思。
  • 論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理念的現代意義
    【摘要】文章通過評析亨廷頓「文明衝突論」,闡述中華文明之精髓—「和而不同」理念及其現代意義。「和而不同」理念為化解文明衝突提供思想來源,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思想基礎,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文明多樣性的和諧世界的構建,它不單是傳統的,更是現代的,不單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 「厚德博學和而不同」
    荀子在著名的《勸學篇》中也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大學生從被動學到自覺主動地學,從寡學到博學,確實是當代大學必須解決的一個緊迫課題。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要求教師嚴謹治教治學,遵循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師德,通過學術與科學研究,不斷更新知識,加深學養,站在學術知識的前沿,堅持改革,把學生引上「樂學、好問、勤思、明辨」的博學正途。
  • 「和而不同」才是「君子之和」
    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晏子不僅以「和諧」的政治理念犯顏直諫,批評齊景公,幫他改掉種種不利於國家的言行,而且要求別人也得這樣對待自己。他有個老朋友叫高繚,晏子很信任他,請他當自己的大管家。高繚工作踏實認真,勤勤懇懇,可三年之後,卻被晏子炒了魷魚。晏子身邊的人認為高繚沒什麼過錯,不應該辭退他。
  • 網易《毛鋪和文化》沙龍落地長沙,暢談中華文化之「和而不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這首《滄浪歌》,已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的一種處事哲學。而唱著這首《滄浪歌》的 「漁父」,在沅江邊上遇到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的處事哲學,與「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毅不拔,在湖湘大地上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和而不同」。
  • 網易《毛鋪·和文化》沙龍落地長沙,暢談中華文化之「和而不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這首《滄浪歌》,已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的一種處事哲學。而唱著這首《滄浪歌》的 「漁父」,在沅江邊上遇到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的處事哲學,與「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毅不拔,在湖湘大地上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和而不同」。
  • 暢談中華文化之「和而不同」網易《毛鋪·和文化》沙龍落地長沙
    10月23日,網易新聞攜手毛鋪共同打造的《毛鋪·和文化》沙龍首站落地長沙,當代著名學者、哲學家周國平於本期沙龍上深入剖析了中華傳統「和」文化背後的哲思。首站選址湖南,實數「和」文化與湖湘文明「心心相惜」。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首《滄浪歌》,已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的一種處事哲學。
  • 「和而不同」歧義辯正
    作者:山東大學教授 邊家珍  孔子講的「和而不同」經常被人們引用,但從實際引用情況看,許多人對「和而不同」的理解存在偏頗之處。為了防止一些人任意引申、故意曲解「和而不同」的本義,甚至拿「和而不同」為自己的一些錯誤言行辯解,從學理上再對「和而不同」的本義作些論析,對一些歧義作些辯正,很有必要。  孔子講的「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朱熹注曰:「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 哈佛大學開課傳授《論語》等中國古代哲理課
    改變學生的觀念  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社會裡,自我陶醉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正在呈上升趨勢,而對於人們該如何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這個問題卻有著不同的看法——這聽起來很像現在的美國社會,但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學教授麥可·普埃特告訴他的學生們,2500年前的中國也是如此。
  • 對差別的相容是共建和諧的科學觀
    對差別的相容是共建和諧的科學觀  印度哲學家奧修說過「很多人都試圖要創建一個和諧的、具有人性的社會,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失敗了,簡單的理由就是,沒有人去想,為什麼社會是不和諧的。它之所以不和諧是因為人的內在都是分裂的,而他的分裂被投射到社會裡。
  • 哈佛大學介紹
    哈佛大學是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是以培養研究生和從事科學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哈佛大學的正式註冊名稱為: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總地址是Byerly Hall, 8 Garden Street, Cambridge。
  • 對話哈佛大學麥可﹒桑德爾:市場的道德限度
    近日,圍繞「道德與市場」主題,哈佛大學教授、美國著名哲學家麥可﹒桑德爾在啟皓北京中庭,與200多名聽眾探討了「金錢和市場如何塑造當代社會」,並就何謂美好生活展開進一步對話。 作為哈佛大學首位公開課講授者,桑德爾教授主講的「公正(Justice)」課程,通過網際網路和電視免費公開後,全球已有超過1000萬人次點擊觀看,是哈佛大學有史以來累計聽課人數最多的課程。近年來,桑德爾教授也因其兩本著作——《公正:該如何是好?》《金錢不能買什麼:金錢與公正的正面交鋒》為大眾所熟知。 據了解,此次活動是「啟皓對話」系列的首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