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輿論引導藝術:領導幹部如何面對媒體(全二冊)
作者:任賢良 著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5月
ISBN 978-7-5115-5941-8
內容介紹
要糾正一條錯誤的新聞,至少要花7倍的力量!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貴在「早」與「快」!中央、國家網信辦原副主任任賢良將領導指揮、成功處理、跟蹤研究的多起重大危機、群體性社會事件進行概括、總結、分析,指出了應對突發事件需掌握的3個重要時間點,列舉了包括滴滴公司系列輿情、紅黃藍虐童事件在內的超50個重大熱點焦點新聞,闡述了各級領導幹部正確面對媒體、有效引導輿論的基本方法和步驟,介紹了必備的新聞理論知識,具有極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
作者介紹
任賢良,河北平山人。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高級記者。出版了包括《最前沿:國家網信工作沉思錄》在內的多部專著,多次加印、再版,廣受好評。
曾任:新華社陝西分社社長、黨組書記;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其間掛職西安市委副書記),陝西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局長、黨組書記(期間當選第六、七、八屆中國記協副主席),陝西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副主任。
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
目 錄
上冊
再版前言
第一章「順風耳」與「千裡眼」—新聞傳媒事業及其發展
第一節 試將新水煮新茶—新聞新解/005
一、新聞的定義和特徵
二、事實是新聞的本源
三、新聞與事實的關係
四、新聞與信息的關係
五、新聞與歷史的關係
六、新聞與宣傳的關係
第二節 道可道,非常道—新聞傳播的形式/014
一、口頭傳播
二、文字傳播
三、廣播傳播
四、電視傳播
五、多媒體傳播
第三節 生存還是毀滅—戰爭年代的新聞傳播/025
一、古代戰爭中的新聞傳播
典型案例:陳勝、吳廣巧用輿論傳播
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新聞傳播
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新聞傳播
四、抗日戰爭時期的新聞傳播
五、解放戰爭時期的新聞傳播
典型案例:近代戰爭中的新聞輿論戰
第四節 輿論一律—計劃經濟時期的新聞傳播/039
一、計劃經濟時期新聞事業的發展
二、計劃經濟時期新聞報導的成就
三、計劃經濟時期新聞工作的失誤
第五節 百花齊放—改革開放中的新聞傳播/046
一、有力推動思想解放運動
二、改革開放中的新聞工作
三、恢復和加強了輿論監督
四、新形勢下新聞工作方針的確立
第二章 忽如一夜春風來—新形勢下新聞傳播的新特點
第一節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社會意識多元化傾向/052
一、關於是非觀念問題
典型案例:崑山寶馬男砍人被反殺事件
二、關於價值取向問題
典型案例:關於國民黨軍官仵德厚的報導
三、關於理想信念問題
典型案例:一些影視劇存在的問題
四、關於民族大義問題
典型案例:剖析電影《色·戒》的社會影響
第二節 為價值觀而戰—輿論鬥爭成為政治較量/064
一、西方媒體伺機圍攻中國的冷戰思維沒有改變
二、國際傳媒肆意美己丑我
三、新聞傳媒話語權之爭愈演愈烈
四、我國對輿論鬥爭重要性認識的深化
五、實施國家公關戰略,奪取新聞輿論鬥爭的主動權
第三節 風起於青萍之末—正確引導輿論的作用/074
一、深化改革遇到的矛盾
二、制約發展的實際問題
三、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
第四節 衣帶漸寬終不悔—新聞媒體的管理越來越開放/088
一、「流動、交流、融合」—新聞生產全球化越來越明顯
二、「鬆動、開放、自由」—媒體管理政策越來越寬鬆
三、「全面、靈活、突破」—新聞報導內容越來越進步
第五節 亂花漸欲迷人眼—新聞報導界限/096
一、跨國新聞採訪報導—「我們也是受益者」
二、跨省新聞採訪報導—「資源共享實現多贏」
典型案例:時政微視頻刷屏朋友圈
三、跨媒體新聞報導—「混合輿論場勢不可當」
典型案例:孫志剛事件
第六節 黑馬激起萬裡塵—新興媒體異軍突起/113
一、認識新興媒體的新特點
二、重視新興媒體的新挑戰
三、研究新興媒體的新規律
典型案例: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的涉軍輿情
典型案例:山西尾礦庫特大潰壩事件中的窪地效應
典型案例:滴滴公司系列輿情事件
第三章 欲知朝中事,上山問野人—熟悉新聞和媒體
第一節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了解新聞採編過程/140
一、新聞媒體的新聞來源
二、輿論監督報導的採編
典型案例:從《焦點訪談》欄目看採編程序
三、如何接待新聞採訪團
典型案例:A市接待新聞採訪團失誤案例
第二節 好雨知時節—建立融洽的媒體公共關係/154
一、社會公眾擁有的權利
二、表達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相互關係
三、社會公平正義的捍衛者:新聞媒體的職能
四、政府如何確立與媒體的關係
五、建立融洽的媒體關係是大勢所趨
典型案例:水門事件
第三節 兩岸猿聲啼不住—如何建立高效的新聞發布機制/175
一、主要領導幹部必須真正重視
二、主要領導幹部必須轉變觀念
三、主要領導幹部必須真心鼓勵
四、主要領導幹部必須切實支持
五、主要領導幹部必須直接參與
典型案例:雲南省省長回應旅遊亂象
第四節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如何搞好新聞發布工作/189
一、新聞發布工作的基礎和內容
二、辯證認識正面事件與負面事件
三、實現正面事件社會效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雷鋒事跡的發現和推介
四、如何避免正面事件形成負面效果
典型案例:陝西華南虎照片事件新聞發布的反思
典型案例:湖北神農架野人事件
五、如何使負面事件產生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典型案例:平陸事件負面事件產生正面效果
第五節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新聞發布的禁忌/220
一、要提供儘可能豐富的材料
典型案例:湖北石首事件帶來的啟示
二、內容要科學巧妙
典型案例:杞縣新聞發布不科學造成群眾集體外逃
三、不能自相矛盾
典型案例:杭州飆車案「70碼」的尷尬
典型案例:陝西鳳翔縣「血鉛事件」新聞發布的失誤
四、給記者提問的機會
典型案例:石家莊雷擊塌房事件新聞發布會的不足
下冊
第四章 問渠那得清如許—如何正確引導媒體
第一節 有理不在聲高—唱響更要唱好/002
一、唱準是唱響的前提
二、唱好是唱響的保證
三、沒有預見性就不會有主動性
典型案例:習近平總書記與新興媒體
四、要爭得主動,就必須精心策劃、組織、部署
第二節 多樣與統一的和諧—引導都市類媒體和網絡新媒體融入主旋律/014一、都市類媒體和網絡新媒體—唱響主旋律的生力軍
二、都市類媒體承載—條條道路進萬家
三、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積極引導都市類報刊和網絡新媒體加
入主旋律大合唱
第三節 通俗,但不能媚俗—及時清除低俗報導之源/023
一、低俗報導的種種不良表現
二、低俗之風產生的原因
三、採取有效措施,抵制低俗之風
第四節 媒體的「牛皮癬」—不良廣告/037
一、不良廣告的具體體現
二、指導新聞單位要堅持報導導向與廣告導向相統一,自覺抵制
各種不良廣告
三、採取有效措施,抵制不良廣告,不斷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
益的協調發展
四、努力增強品牌意識,不斷提高媒介自身品位
五、關於新聞性廣告的問題
第五節 一枚硬幣的兩面—積極支持輿論監督/047
一、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有正確的目的和出發點
二、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正確選題,注重典型
三、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
四、開展輿論監督要講究藝術,把握好度
五、開展輿論監督要注重效果,有始有終
六、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尋求合作,爭取支持
七、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遵紀守法,恪守道德
第五章 金杯銀杯抵不過群眾的口碑—如何正確引導輿論
第一節 莫把杭州作汴州—消除認識上的誤區/056
一、通稿萬能意識
二、輿論一律意識
三、諱疾忌醫意識
四、官僚主義意識
典型案例:陝西橫山官煤勾結事件
第二節 民為貴,社稷次之—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意識/080
一、以人為本是有效引導輿論之基
二、統籌安排,重視輿論引導
典型案例:小鳳雅慈善事件真相大反轉
三、善待人民群眾,避免危機事件
四、站在人民一邊處理複雜問題
典型案例:北京豐臺鬧市搶孩子事件
第三節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堅決摒棄封堵思想/092
一、新聞資源的不可封堵性
二、封堵消息後果嚴重
典型案例:「非典」事件
典型案例:石家莊三鹿奶粉事件
三、有效避免新聞群體事件
典型案例:陝西省丹鳳縣徐梗榮案件
四、負面事件中的輿論引導藝術
典型案例:陝西省陳家山礦難輿論引導的啟示
第四節 寧吃鮮桃一口—及時搶佔輿論先機/115
一、新聞傳播的首聲效應
二、新聞媒體的合聲效應
三、唱響主聲部
典型案例:「3·14」打砸搶燒事件的教訓
四、努力形成合聲效應
五、處處搶佔輿論先機
典型案例:西安交大一附院新生兒死亡事件的輿論掌控
典型案例:河南省杞縣群眾集體外逃事件
第五節 人生歧途的最大誘惑—徹底打消僥倖心理/136
一、何謂僥倖心理
典型案例:備受關注的雲南「躲貓貓」事件
二、刻意僥倖之弊
典型案例:山西省襄汾縣新塔礦業公司特大潰壩事故的教訓
三、善意僥倖之害
典型案例:四川廣元柑橘事件
四、消極僥倖之禍
典型案例:石家莊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訓
五、勿以主觀之心,揣度群眾之腹
六、積極開展負面事件新聞報導
第六章 濃妝淡抹總相宜—如何正確面對媒體和記者
第一節 成也媒體敗也媒體—政黨的媒體形象/164
一、國外政黨媒體形象塑造
二、黨的媒體形象探討
三、黨的媒體形象塑造實踐
四、強化黨的媒體形象建設的思考
典型案例:蘇共形象坍塌造成災難性後果
第二節 媒體是面聚焦鏡—領導幹部的媒體形象/188
一、領導幹部媒體形象的作用
二、領導幹部媒體形象的組成要素
典型案例:國共之爭中的組織形象和領導者形象
典型案例:周恩來總理經典的媒體形象
三、領導幹部媒體形象的塑造
四、領導幹部的著裝
典型案例:領導幹部著裝的典範周恩來
典型案例:人民代表習近平
典型案例:溫家寶總理在地震廢墟上會見聯合國秘書長
第三節 畫眉深淺入時無—如何面對記者採訪/207
一、新聞記者的屬性
二、領導幹部如何面對記者
典型案例:橫山縣委書記角色把握不當造成被動
典型案例:鄭州市規劃局敵視記者的教訓
典型案例:「西電卡門事件」
典型案例:寶雞市有關幹部面對媒體的不當言行引來非議
典型案例:總理的回應
典型案例:蘭考縣委書記面對記者行為失當的教訓
三、領導幹部如何面對採訪
典型案例:溫家寶總理的大家風範
四、面對採訪應注意的細節問題
典型案例:溫家寶總理巧用乘除法
典型案例:我國著名的新聞照片洩密事件
第四節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正確面對輿論監督/237
一、正確認識輿論監督
二、輿論監督面臨的問題
三、關鍵在於政府與媒體良性互動
四、適應在媒體注視下開展工作
五、建立輿論監督合作機制
六、積極對待輿論監督
典型案例:陝西榆林市委成功處理負面事件
七、正面糾正失實的報導
典型案例:陝西洋縣成功糾正嚴重失實報導
八、正確面對輿論監督的根本
第五節 並不多餘的話—應當終結的一些不妥說法/253
一、經不起推敲的語言
二、論煽動群眾和發動群眾
三、幾個疑問
參考文獻/268
部分內容
第二節為價值觀而戰——輿論鬥爭成為政治較量(節選)
從國際形勢來看,影響世界和平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因素在增加。世界範圍內各種文化和新聞、輿論的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其經濟、科技優勢,通過各種渠道,加緊對我國實施新聞滲透戰略,通過新聞宣傳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特別是近年來,境外一些媒體借題發揮、蓄意炒作、抹黑中國;利用各種傳播渠道,攻擊我國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出版制度和新聞管理制度;插手我國人民內部矛盾和群體性事件,煽動所謂的「維權」運動,培植「政治異見人士」,千方百計與我爭奪輿論陣地、爭奪受眾、爭奪人心。目前,各級領導幹部大力提高引導輿論的能力,有效抵禦西方意識形態的傳播滲透的任務十分緊迫。西方不少別有用心的人很不情願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崛起,他們藉助國際輿論,不斷抹黑中國。在奧運會前,先是炒作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一些運動員要自帶食品和水來中國參賽,後渲染北京的空氣不達標、空氣汙染、要戴幾層口罩來京等,還有中國人權、言論自由、網絡管理等,無所不用其極,極盡抹黑之能事。懷著各種目的的5萬多名記者蜂擁而至,蔚為壯觀,大大超過了參賽運動員的數量,成為奧運史上「空前絕後」的一道奇特風景。可以說,許多媒體並不完全是來報導奧運賽事的,而是抱著一種好奇,或者說是抱著一種看笑話、挑毛病、找碴兒的目的而來。
一、西方媒體伺機圍攻中國的冷戰思維沒有改變
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強國,一直試圖主導整個國際社會。美國也成為西方媒體的意見領袖。自1949年以來,新中國一直是西方新聞媒體懷疑、敵視、醜化和圍攻的對象。多年來,經過西方新聞媒體歪曲性的傳播,中國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幾乎成為一個被專制奴役、被飢餓困擾的人間魔窟;認為中國不僅威脅著現實世界,更威脅著「文明人們」真、善、美的觀念與信仰。我國1960年前後的饑荒和一些政治運動,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錯誤的形象。
近年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冷戰思維並沒有結束。其圍攻中國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尋找我國的「政治問題」;二是把經濟問題政治化;三是把社會問題擴大化、政治化、民族化。
通過不完全統計,西方媒體攻擊中國的議題主要有8個,即臺灣、西藏、新疆、天安門事件、法輪功、人權、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針對這8個主要問題,西方媒體通常是有計劃、有組織、相對集中地對我國實施輿論圍攻。不難看出,這8大議題中,政治議題就佔6個。其中,臺灣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問題、天安門事件更是西方津津樂道的4大「政治議題」。
2009年1月28日,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一致通過2009年度的優先審議議題,其中的重點就是瞄準中國的4大「政治議題」下手。該委員會指出:「今年是天安門事件20周年,是藏人反抗中國統治、發起暴動50周年,也是國會通過《與臺灣關係法》30周年,外交事務委員會將關注相關紀念活動。」
一份針對英國《泰晤士報》的研究,也證實了西方媒體嚴重的冷戰思維。該報長期以來對中國政治的報導中,臺灣問題成為其設置的主要議程,1989年政治風波也成為其反覆炒作的事件。共產黨成為被妖魔化的符號,該報將共產黨描繪為專制者和獨裁者。
另外,中國「經濟威脅論」也甚囂塵上,並衍生出「中國貿易威脅論」「資源能源威脅論」「生態環境威脅論」「人民幣匯率操縱論」「中國資本威脅論」等多個變種。
二、國際傳媒肆意美己丑我
世界大國在崛起過程中有一個普遍規律,就是充分運用大眾傳媒手段,傳播本國獨特的文化,努力塑造和展示國家形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旗下強勢的大眾傳媒和國際話語權,在千方百計美化自己的同時,對我國的形象進行了蓄意的扭曲和醜化。
1997年,英國企業界在政府的支持下,發起了以「最酷的不列顛」為主題的英國形象國際宣傳活動。199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法國也於提出了「文化歐洲」的設想,謀求建立歐洲文化共同體。
早在1945年,美國政府就全面啟動了樹立良好國際形象的媒體傳播戰略,並很快取得了成功。國際傳媒界普遍認為,到目前為止,美國大眾傳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兩重性的美國國家形象。第一,美國形象的內涵就是平等自由。人們一提到美國,自然就想到了平等自由;而說起平等自由,往往都會提到美國。第二,美國的價值觀就是普世價值觀。人們認為,美國的價值觀超越了宗教、國家、民族。只有美國的普世價值觀,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共同價值觀,必須充分認識、完全接受和實踐這種價值觀,否則,就是一種落後和不開化的表現。如今,提到「平等、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美好境界,大多數人都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
在國際社會,我國大眾傳媒的聲音一直處於弱勢。在文化傳播上,相比於西方國家,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主要局限在周邊地區,如韓國、日本和部分東南亞國家出現了漢語熱,一批海外「孔子學院」開始建立並發展。總體來看,我國的國家形象還不盡如人意。從客觀上講,西方敵對勢力通過大眾傳媒,蓄意抹黑、惡意歪曲、傳播失真是主要原因。但從主觀上講,也有我們大眾傳媒自身的原因。1988年,電影《紅高粱》一舉奪得第38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電影「金熊獎」。此後,《大紅燈籠高高掛》等一大批反映我國幾十年前個案、鄉土氣息濃厚的電影,正中西方觀眾下懷,其中塑造的形象,為中國的「傳統」與「古老」定了格。「我爺爺」和「我奶奶」的故事,成為許多西方人心目中中國人的形象。在西方,「神秘、迷、故事」成為定性中國文化的常用語。
不少西方人是通過奧運會的新聞報導,才開始改變中國一窮二白,中國人穿長袍、扎辮子的印象。
三、新聞傳媒話語權之爭愈演愈烈
總體來看,國家之間的公共關係,經歷了對抗、宣傳、說服三個時代。其中,新聞傳媒領域一直處於最前沿,是最主要的戰場之一。隨著形勢的發展,國家之間的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表面上,由對抗轉變為合作,轉變為國家之間、圍繞本國利益進行對話的行為。這些變化,只是形式上的變化,實質上沒有改變。
近年來,我國與西方一些國家之間的新聞輿論之爭,雖然沒有硝煙,但常常非常激烈。在新聞輿論鬥爭過程中,我國新聞戰線,也大致經歷了防禦、相持和反攻三個階段。這在2008年,表現得十分明顯、非常具體。
2008年拉薩「3·14」事件以前,我國的新聞輿論鬥爭基本可以說處於防禦階段,或者說處於被動挨打階段。2008年4月1日,北京奧運聖火傳遞,標誌我國的新聞輿論鬥爭進入了相持階段。從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開始,標誌著我國的新聞輿論傳播形勢進入了主動、反攻階段。特別是2009年新疆「7·5」事件,更標誌著我國新聞輿論傳播基本進入了主動應對、有利反擊的階段。
其中,拉薩「3·14」事件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在事件早期,我們沒有充分意識到新聞輿論的極端重要性,沒有有效地引導、組織新聞媒體與達賴集團爭奪國際輿論的主導權,更沒有鼓勵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發聲,而是層層請示,各級都是被動地等待上級的指令,並迅速地把外國記者「請」出了拉薩。不僅如此,在拉薩「3·14」事件發生後兩天,除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權威媒體報導的消息,其他媒體集體失聲,一片沉默。儘管事件背後是複雜的意識形態和民族宗教問題,但我們的媒體沒能在第一時間客觀真實地報導正在發生的事實,客觀上,等於主動放棄了成為權威信息來源的資格,造成了流言四起、張冠李戴,甚至無中生有的歪曲性報導迅速充斥了國際輿論場,導致了西方主流媒體的聯手,形成了「反華大合唱」,使我國的形象被進一步「妖魔化」。兩天後,我們雖然花了很大力氣,但很難徹底糾正。時至今日,法國、德國等一些西方國家首腦,依然頑固堅持支持、同情、會見、善待達賴,授予其榮譽公民稱號等。
奧運聖火傳遞更加凸顯了話語權的重要性。我們認真分析,西方的新聞傳播理念大致有三個:一是意識形態理念,實質上是冷戰思維的延續;二是國家利益理念,始終堅持國家利益至上,認為中國的崛起必然會擠壓和分割自己的利益;三是普世主義理念,也就是自我標榜的以人道主義為核心的理念,西方社會很在意人權、宗教、自由這些概念。
2008年4月1日,北京奧運聖火開始在全球傳遞。在拉薩「3·14」事件的陰影下,倫敦、巴黎、舊金山等地,奧運聖火傳遞遭遇了抗議、示威與衝突等事件的嚴重幹擾。同時,達賴集團和西方反華勢力對我輿論攻擊愈演愈烈,讓我們措手不及。其議題主要集中在價值觀層面,上講天理,下講人性。雖然他們所描述的事實充滿漏洞,卻很能俘獲人心。
相比之下,我國的對外新聞輿論,則更加注重以事實為論據,用事實說話。比如,在西藏問題上,遭到西方國家輿論圍剿時,我們始終是被動地站在強勢國際輿論場的邊緣,十分無辜、非常委屈地強調數十年來西藏人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政治上當家做主等。儘管列舉了大量事實,但由於價值取向的巨大差異,很難打動和說服西方受眾,總是讓人感到聲音太小、氣勢太弱。
經驗表明,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確鑿的事實常常被不同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偏見和民族情緒輕而易舉地擊垮、打敗。也就是說,在新時期,新聞輿論鬥爭已成為政治較量最重要的形式。而在國際新聞輿論鬥爭中,我國在被動中使用列舉事實的傳統做法,遇到以不同文化理念為基礎,由不同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偏見和民族情緒混合形成壁壘時,就像是「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遇到了鋼筋混凝土構築的堡壘一樣,其作用和威力是遠遠不夠的。
新形勢下,國際新聞輿論鬥爭的核心戰鬥力構成要素是國家媒體強勢傳播而形成的國際話語權。國際話語權往往對構建國際社會秩序起著決定性作用。
目前,我國雖然媒體眾多,但規模都不大,實力也較弱。各地、各類媒體,都懷著各自的目的,在各自的區域內各自為戰:往往是考慮自身利益多,考慮國家大局少;考慮眼前利益多,考慮長遠利益少;算經濟帳多,算政治帳少。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地理大國。不少史學家和政治家都認為,近代的中國由於積貧積弱,所以,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為此,我們要一心一意抓經濟,實現國富民強,擺脫被動挨打的地位。筆者認為,這種推論或觀點不完全正確,貧窮、落後、弱小的國家不一定被動挨打,被動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不團結。只有不團結的國家,才會被動挨打。有些國家,或很窮,或很小,或很弱,但由於很團結,所以,多年來,從未挨過打;而有些國家,或國土面積很大,或軍事實力很強,或很富裕,但由於不團結,所以,經常被欺凌。比如,伊拉克等國家,類似實例,不勝枚舉。
新聞輿論戰也是如此。目前,我國的新聞媒體雖然規模小,國際影響也不大,但數量眾多、人才濟濟,這是我們的優勢。我們各地區的黨委和領導幹部,一定要加強對所屬媒體的協調和整合,嚴格按照黨中央及中宣部的指示和要求,使各類媒體緊密團結起來,凝聚成一隻鐵拳,黨中央指向哪裡,我們就打到哪裡,就一定會攻無不克、無堅不摧,贏得新時期新聞輿論鬥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