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月亮之間,有著濃厚的不解之緣,這種獨特的吸引力有時候比酒癮來的還要更加猛烈。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幼時的想像,少年的困惑,青年的壯志,都被寄託於這輪小小的月,初出茅廬的李白或許不曾知道,它會給自己帶來多少浪漫的幻想與激蕩的靈感。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有時候,月亮代表思念,代表回憶,代表著長安千家萬戶的離愁,李白也在它的清輝下想起故鄉。《靜夜思》以月起興、以月高潮、以月寄情,更憑藉月兒萬古留名。
當然,李白最喜歡的還是將月亮當成朋友當成酒友。喝得開心了,反手就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空杯對月是一種詩意的侮辱;喝得盡興了,便是「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擁抱明月成為李白的座右銘;喝得過頭了,便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邀請的是明月,也是孤獨。
總之,「月」的意象已經深深雕刻在了詩仙的骨子裡,月的光輝已經沁入他的靈魂之中揮之不去,以致於李白總幻想從月亮那兒得到些什麼,所以他才不斷地挑撥之,以酒誘之,以詩搡之,才會對月亮發出這樣一個無人能答的千古一問。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這首詩歷來為人所激賞,因為它不僅擁有詩仙縱橫恣肆的浪漫氣息,更蘊含了人類對於宇宙永恆的不斷地追尋。不難看出,李白創作這首詩的狀態是迷醉,讓詩看起來似乎沒有章法、意緒多端,但李白隨意揮灑下的詩意,卻是一氣呵成,讀之抑揚頓挫,有共鳴之情。
此詩李白曾作了這樣一句自注,曰:「故人賈淳令予問之。」這樣飄逸絕然的點子定是李白自己的神奇創造,可他偏偏說是賈淳讓他問的,顯得既滑稽又可愛,別有一番趣味。小解猜測,這很有可能是寫詩時,賈淳就在李白身邊,所以李白才如此調侃一番。
明月還未登空,李白即「我今停杯一問之」,開篇點題,上來就以「一問」攝動全篇,極富氣勢。那麼李白想要問月亮些什麼呢?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這一句首先描述了月與人的關係。明月高不可攀,人不可能登上去,距離感遙遠;可是不管人走到哪裡,月總是如影相隨,如在身邊,又讓人感到距離很近。對於此事,李白自然困惑不已。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只見月亮從海上升起,可誰也沒有見過它清晨為何消失在雲間。第九、十兩句李白從現實問到神話傳說,他又想知道月宮裡的嫦娥春春秋秋都是與誰共同度過的?
接下來,李白拋出了世紀難題:「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是一句敘述句,但實則也是一句疑問,它與《春江花月夜》裡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於人間的意義,李白定然也是難解謎題,這也正是月的魅力所在。
最後,哲學了一把的李白覺得還是需要浪漫起來,因此再度把月與酒扯上了關係:「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人生短暫,明月永恆,只希望舉杯邀月之時,能將它長久地定格在酒杯裡。
即使放到現在來看,李白這一問仍是難以表述的哲學難題,這並不關乎於科學對於月球的探索,而關乎於人類對生命的解讀,不知大家是否已經準備好去回答這個問題,去回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