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人。今天清明節,最近很多地方打出了「寒食清明節」。
所以,想到蘇軾寫的《寒食帖》。
簡說寒食節、清明節
寒食節,我國的傳統節日。冬至後的105天,大概是清明前的一兩天。
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介子推。因為介子推和他母親,被晉國大王燒死在山上,所以就有了寒食節。這天大家不能生火,只吃冷食。
隨著時代的演變,宋代以後,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代替。清明從節氣,變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
清明節就成了掃墓,踏青的日子。
簡說《寒食帖》,只是簡說
我個人非常非常的喜歡蘇東坡,但是我不推薦花大量的精力臨蘇軾的字。
雖然是簡說,但是還是要交代下,被稱為蘇書第一,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的來龍去脈,能夠比較好的理解這幅偉大的作品。
《寒食帖》全名《黃州寒食詩帖》。
中國古代最全能的文人蘇軾所寫的,詩和字。
蘇軾生於1037年1月8日,卒於1101年8月24日。
1082年的寒食節,蘇軾已經被貶到黃州做個很小的閒官,第三年。
而蘇軾的父親蘇洵卒於1066年5月21日,在北宋,寒食節還是掃墓的日子。
這個時候的蘇軾,前途未卜,窮困潦倒,被貶官第三年了。
東坡那一天肯定到很傷心,很自責,很無助。
想寫兩首詩,拿起筆,寫下了這個帖。
像蘇軾這樣的文曲星,心情有大波動的時候,我們普通人可能就失準失常,可是他們往往會如有神助。
古人寫字,從右至左,由上至下。
第一列,「自我來黃州」開始,蘇軾心情還算是平緩的,只能說算平緩。
寫「自我」這兩個字,東坡還沒有進入狀態。
當寫到第四個字,「黃」的時候,東坡好像控制好了心情。這個「黃」寫得真是穩。
在從好像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字越寫越收縮,寫完一首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 寒食帖 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但是,寫完這一首,壓制自己的情緒,克制的寫完了這一首。
情緒釋放,第二首字變大,肆意而發。
尤其是,「破灶」兩個字。
很明顯,當時東坡,情緒來了。
這個時候,腦袋和手是同時的,有感而發。
想詩的腦袋,寫字的手,傷感的淚,有可能都同時的出現。
很肆意的抒發,帶著強烈的情緒,寫完了第二首。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今天是簡說,提幾個情緒的字眼。
《寒食帖》如果要從,筆畫,結構,章法,書法欣賞的老三樣角度,要寫個幾萬字。
因為蘇軾的執筆有自己的特色,很多可以推敲的點。
可能有兩個情緒流
蘇軾寫第一首的時候,寫著寫著啜泣了起來。整理好情緒,再寫第二首。把字寫大強壓,讓自己不哭。但是寫到破灶的時候,淚水直接滴下來。直到君門才稍微調整了情緒,一直到最後。
還有一種可能呢
蘇軾,一直都沒有哭,眼淚沒有留下來,都在眼睛裡。第一首寫完的時候,可能停了一會,想了一會。把眼淚吞下,由傷心變成,不能改變現狀的憤怒。稍微釋放了些,情緒就好了點。釋放一點,人會好一點。寫完第二首。
前面說了那麼多和《寒食帖》書法沒有關的事。
因為《寒食帖》是行書草稿,書寫者的情緒會完全影響到字。
當一個人以為自己很有才,你也感受過其他的誇讚。但是現在離開家鄉,不能讓你發揮才能,生活也很清貧。三年了,今天是祭祖的日子。你會是怎樣的心情。
我是一人,我會感覺懷才不遇,黯然神傷,還有些因為自己無能而感到憤怒,為什麼現在的我是這樣。
我雖然沒有蘇軾那樣的才情,心境,人生。但是我在有一次的情況下,感覺自己好像能體會到蘇軾寫《寒食帖》情景。
那種情況下,我連筆都拿不起來,也不願意拿。
關於《寒食帖》有很多可以說的點,現存臺北故宮。
以後還會深入的從書法角度分析。
再說一句,非常不推薦,花很多時間臨蘇軾的字。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的客觀求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