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美好生活」成為一個高頻詞。2019年,景德鎮市委書記鍾志生在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上指出,我市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順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既是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莊嚴宣示的持續迴響,又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
中心城區智慧停車場給市民停車帶來極大便利。(資料圖)
保障民生,是職責,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底線;改善民生,是目標,也是實現人民福祉的一個動態過程。我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為統領,落實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部署要求,堅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做到財力優先向民生集中、政策優先向民生傾斜、服務優先向民生覆蓋,讓群眾生活更順暢、心情更舒暢,讓每一個生活工作在景德鎮的人,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
多措並舉補齊民生短板
第五空間廁所
「母嬰室、殘疾人間、自動售貨機、刷皮鞋機、自動面部識別取紙器、報刊架、手機加油站、休閒桌椅……真的無法想像,在我們上海大都市才有的『第五空間』公共廁所內的設備,如今也在景德鎮推廣開來。在瓷都的大街小巷,一座座設計新穎、美觀實用的公廁已成為這座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狹小有異味的街頭公共廁所已成為過去,『內急』時滿大街找不到廁所的尷尬也不復存在。」來景德鎮十餘年的「景漂」、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夏明來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2019年,市委市政府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用心用情、盡心盡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我市民生支出189.7億元,增長13.6%,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0.5%,年初確定的十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一批老百姓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
景德鎮市陶陽學校
9所新建中小學(幼兒園)全面交付使用,普惠性民辦園覆蓋率達87.6%,在全省率先實施城區小學午餐配送和課後服務試點;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健全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加強醫保基金管理,25種國家帶量採購藥品全面落地,公立醫院醫用耗材加成全面取消;加快推進養老服務建設,浮梁縣、珠山區農村特困失能老年人實現了集中照護,全市具有自助餐等功能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41.4%;完成了24個老舊小區、8000戶城市棚戶區改造,建成了8個城區農貿市場、10個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4個智慧停車場,新建改建160座城鄉公廁,升級改造了一批垃圾中轉站,讓群眾切身感受到美好生活的真實質感。
雙創雙修讓民生更有溫度
沿江西路一期道路
5月8日,沿江西路一期道路現場雙向四車道、2條非機動車道以及兩側行人道均已經劃上了交通線。經過一年多的封閉施工,這條道路已經完工,目前已正式通車。沿江西路一期工程是我市重點工程,起點為昌江大橋,途經白鷺大橋,終點為嵐山大橋。道路全長約3000米,雙向四車道,道路寬度為30米。這條路通車後,極大緩解了韭菜園片區交通壓力,改善交通狀況。「我每天都要走白鷺大橋上班,這麼多年來只有一條路可以通行,遇到上下班高峰期車流很大,擁堵不堪,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得到了有效解決!」家住韭菜園社區的李女士說道。
西河灣溼地公園
自2017年3月被列入全國第二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後,我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城市雙修」作為城市轉型發展的重大機遇,通過三年多來的成功實踐,如今整個城市都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綠地多了,路變寬了,交通更有序了,城市也更美了。現在的景德鎮徹底甩掉了「髒亂差」的帽子,行走在城市中處處見綠,移步易景,一系列的民生工程已經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雙創雙修」帶來的美好,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幸福感和獲得感充盈在景德鎮的每個角落。
2019年,我市順利通過兩輪全國文明城市測評和全國愛衛辦暗訪,入選中國百強品牌城市榜單,列全國第64位、全省第3位。實施了583個城市功能品質提升項目,謀劃打造了古縣衙碼頭等18個古碼頭,建成南門湖、龍山湖溼地公園和西河溼地公園二期,實施了昌南片區景觀提升、老南河改造、三寶水系治理等工程。城市功能與品質不斷提升,建成了暘府大橋、建設大橋兩座跨江大橋,昌南大道、紅塔路、新安路等10多條新改建道路竣工通車,「兩橫三縱五聯」的城市骨架路網基本形成。優化改造了43條主次幹道和40個主要路口,有效緩解了城市東西不暢、南北不通的問題。基本完成47條背街小巷改造。
創新治理夯實民生之基
「昌江區西郊街道作為全市開展基層綜治中心實戰化建設試點單位,去年以來,加強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實現了街道、社區與職能部門聯動,較傳統模式更便捷,且解決問題更快速、全面。街道社會治理中心作為總指揮,一方面收集社區上報的各類問題和事件,另一方面集合相關職能部門予以辦理。目前,中心按照三維網格劃分出120多項事務,並相對應到城市管理、市場監管、應急管理、環保等多個職能部門,相關部門或人員在收到網格員採集的問題信息後,及時提出處理意見和時限,並在給出的時限內迅速辦結。據統計,截至去年底,中心共收集各類事件8218件,辦結7419件,辦結率達90.3%。」談及基層綜治中心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情況,昌江區西郊街道黨工委書記江斌如數家珍地說。
去年以來,我市把綜治中心實體化擺在突出位置來抓,特別是下大力氣對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實體化建設進行了實踐探索,在樂平市洎陽街道、昌江區西郊街道、浮梁縣湘湖鎮等9個鄉鎮(街道)開展綜治中心實體化建設試點,按照「一站式服務、一攬子解決」的思路,建立「只進一個門、只跑一趟路」工作模式,實行部門入駐、集中辦公、集成服務,打造基層治理「集團軍」,形成了「中心吹哨、部門報到」解決群眾訴求新機制。開展基層綜治中心實戰化試點,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以綜治信息平臺為支撐,推動形成事件上報、中心流轉、部門解決、督辦考核、情況反饋、群眾評價等整套工作機制,有效解決群眾訴求。
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面廣,應對問題多。如何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為民便民措施落實在基層,不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觀要求,也是創新社會治理、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課題。去年以來,我市以社會治理體系的基層「細胞」為切入點,以「點線面」為載體相繼建成16個黨建共同體項目,不斷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點上,以做強街道、做優社區為重點,發揮好街道黨組織的「軸心」作用,以及社區黨組織和駐區單位黨組織的「支點」作用。線上,以體制機制建設為重點,著力完善開放性的互聯互動機制。面上,以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各類組織積極協同、廣大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為重點,彰顯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推進重點工作、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作用,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市實際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有效提升了公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去年,全市公眾安全感指數達到97.9092%,在全省排位前移,全市社會治安好轉率位列全省設區市第二,群眾對市政法部門滿意度繼續位居全省前列,特別是對法院滿意度位列全省第一,對公安滿意度位列全省第四,為歷史最好成績。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瓷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多彩的民生行動背後,折射出市委市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和民生情懷。當下的景德鎮,總書記有囑託、總理有期待、國家有使命、省委省政府有要求、發展有變化,站在歷史交匯的新起點上,景德鎮越來越展示出開放、自信、實幹的精神氣質,千年瓷都正以厚積薄發的姿態闊步向前,以民生為底色,書寫美好生活的時代答卷,努力打造與世界對話的國際瓷都,用心用情把總書記為我們擘畫的美好藍圖轉化為生動實踐,變成美好的現實。
(來源:景德鎮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