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旱北澇」趨勢加重,今年大部分棉區陰雨天氣較多,棉田生長鬱蔽,棉花爛鈴有可能成為影響棉花優質高產的不利因素,因此,應不失時機的做好預防和防治。棉花進入結鈴吐絮期,一般年份在8月中、下旬~9月下旬易發生爛鈴現象,一般棉田發生率8%~15%,嚴重地塊達30%以上,是棉花優質高產的主要威脅。
棉花是農民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既是民生的重要物資,也是國家國計的戰略儲備物資。因此,抓好棉花提質增效,防治棉花爛鈴應提到重要日程。
棉花爛鈴的主要原因:棉花花鈴期陰雨天氣較多,雨量大,排水不暢,田間溼度大、壟內高溫高溼,就會造成病菌的滋生和繁殖,而加重棉花爛鈴;氮肥施用過量,導致棉株生長過旺,鬱蔽嚴重,抗病力下降造成爛鈴;棉花鈴病、棉鈴蟲、玉米螟等病蟲害嚴重發生引起爛鈴。近幾年,隨著抗蟲棉品種的普及和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抗蟲棉結鈴早而集中,抗病性較低,地膜棉又易早衰,因此,棉花爛鈴發生早,並有加重,如遇連日陰雨將會嚴重發生。
防治爛鈴的方法:
「兩控」:即控氮素、控旺長。控制棉花生長中後期氮素施用量。目前,栽培的大多為抗蟲棉,一般要求增施一定量的基肥和蕾肥,不施花鈴肥,以防生長過旺、後期蔭蔽加重。要控氮增磷補鉀,並配施葉面肥。如:用2~3%的尿素濾液、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噴施寶等其他葉面肥噴施;適時「化控」可防止棉田鬱蔽、預防爛鈴。因地制宜、宜早宜細進行化學調控。一般初花期和盛花期是化控的關鍵時期。長勢旺盛、陰雨天氣,在棉花打頂後,易出現贅芽叢生,果枝旺長,造成棉田鬱蔽,引起爛鈴。在初花期和棉花打頂後5~8天,每公頃用縮節胺45~80克,蓋頂噴灑一次;噴藥後10天左右,仍有旺長苗頭的,每公頃用縮節胺30~40克,可再次蓋頂噴灑。畝噴藥液50~75公斤。
「兩防」:即防鬱閉、防病蟲。推株並壟,加強通風透光,改善田間小氣候,可有效防止棉田鬱閉,控制爛鈴發生發展。密度大的棉田,在夏秋陰雨較多時,可推株並壟2~3次,以有效降低田間溼度、控制旺長、減輕爛鈴;對棉株中下部可用75%的百菌清或50%的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70%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等噴霧,可有效防治爛鈴病害的發生。同時,也應及時防治棉鈴蟲、玉米螟、紅鈴蟲等蟲害。
「兩摘」:即摘除瘋杈、老葉;摘除病鈴、老鈴。由於陰雨天氣,棉花營養生長過旺,容易形成瘋杈和旺長,及時摘除瘋杈、病葉、老葉,可有效預防鈴病的發生,及時打群尖、去贅芽、剪空枝、拔除空棵等,可改善棉田通風透光條件。及時摘除病鈴、老鈴,然後集中晾曬吐絮,是防治棉花爛鈴的有效方法。因此,對棉花中下部的病鈴、老鈴及時摘除,可有效防治爛鈴,減輕損失。
「兩曬」:即曬田曬棵、曬鈴促熟。在雨季到來前,要培壟通溝,以便暢通排澇;遇大雨暴雨,要及時排除積水;在陰雨過後,要及時大幅度推株並壟,在土壤幹硬可進地時,可耕耘疏鬆地表土壤,使地表、棉株中下部得到及時晾曬,以利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溼度。並及時摘除病鈴、老鈴,集中攤放在水泥地面或房頂上,用塑料薄膜覆蓋,以增溫催熟,改善吐絮質量、提高纖維品質。也可對攤放的棉鈴先噴灑100~300倍的40%乙烯利後,再覆膜曬鈴,吐絮質量會更好。
顏金龍史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