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經濟關係穩步提升,科技合作前景廣闊

2020-12-08 第一財經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進程正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開放還是「築牆」、合作還是「脫鉤」、人類社會共同利益優先還是個別國家利益優先、是繼續推進全球化還是走逆全球化,各種思潮和利益博弈加劇激蕩。中德作為兩個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深化雙邊合作、深化兩國在國際事務合作,不僅有助於兩國經濟發展,也有助於引領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促進人類社會和平發展。兩國雖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不同,但利益契合點多,合作空間和潛力大。中德進一步加強全方位合作,不僅符合雙方利益,也有助於為當前充滿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德建交47年來,中德關係雖然有過起伏和低谷,但總體上保持了持續發展的勢頭,在中歐關係中發揮著引領和穩定錨的作用,是名副其實、互利雙贏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兩國互為在歐洲和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德國累計對華實際投資在歐盟國家中居首位。1979年,兩國政府籤署經濟合作協定,成立部長級經濟合作聯合委員會。1985年,兩國建立經濟政策磋商機制。2014年,兩國建立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機制,就世界經濟形勢及走勢、各自宏觀經濟政策及形勢、雙向投資和經濟技術合作等議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成果豐碩。中德經濟技術合作關係發展良好,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德貿易仍實現增長,體現了雙方經濟合作的巨大潛力。同時,中德經濟關係穩定發展也為推進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應對全球性挑戰,注入了積極活力和健康力量。

中德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經濟合作碩果纍纍

中德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高層交往日益密切,雙邊關係穩步提升。雙方領導人互訪從幾年一次到一年數次,每次訪問都為中德關係帶來了實質性的推動。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德期間,中德將在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提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兩國合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是高層財金對話合作機制從無到有,互利合作不斷拓展深化。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於2014年建立,2015年3月舉行第一次對話。2019年1月,中德在北京舉行了第二次高級別財金對話,共達成包括「一帶一路」倡議在內的34項互利共贏成果,籤署3項中德合作文件,對外發出中德雙方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規則,堅定支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通過相互開放和務實合作的實際舉措,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積極信號。10個多月來,雙方積極落實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圍繞各項對話成果,穩步推動落實工作,取得多項積極進展,為兩國雙邊和經濟關係發展做出了有益貢獻。

三是雙方投資貿易合作不斷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中德經貿合作保持了穩定發展勢頭,雙邊貿易、雙向投資都實現了增長。今年1~7月,中德雙邊貿易額達到1069.3億美元,同比增長2.4%。德國對華新增投資11.7億美元,同比增長62.7%。中國對德國新增投資10.1億美元,同比增長27.6%。中國已經連續3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德國企業最為青睞的投資目的地之一。據統計,300萬家德企平均7%的銷售額、30家德國DAX指數企業平均15%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在汽車、化工、機械等行業,中國甚至超過德國本土,成為德企在全球最重要的銷售市場。按照雙方經濟界的估算,中德雙向投資規模已超過1000億美元,目前有5000多家德國企業在華投資了超過8000個項目;同時,超過2000家中國企業也已經在德投資、經營,涉及貿易、金融、汽車、機械、航空、電信等諸多領域。

四是中德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積極進展。西門子、福伊特等德國企業與中國企業在第三方市場開展了密切合作,德國企業對參與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有很高的熱情,有超過200家德國企業參展,企業數量和參展面積均居歐洲國家首位。

中德經濟技術合作優勢互補、前景廣闊

中德經濟技術合作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格局,正處於提速升級的新階段。兩國經濟技術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

首先,從政治上看,中德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沒有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這是中德友好合作的重要基礎。中德在應對氣候變化、打擊恐怖主義、消除貧困等全球性問題上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中德都主張世界多極化,支持經濟全球化及多邊主義、支持自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反對保護主義、堅持《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維護文明多樣性,是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戰略力量。這是雙方合作的基礎和動力所在。中德友好合作不僅有益於雙方,也有益於世界和平發展。

其次,從經濟技術上看,雙方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互補性很強。中國內需市場大,工業體系完備,資金和勞動力充足。德國科技創新能力強,高端製造業發達,職業教育和中小企業聞名世界。中德同為製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有著相似處境和立場。德國可以為中國提供先進的技術、設備、管理經驗和優質產品,中國可以為德國的資本、商品、技術、專利提供廣闊市場。中德之間有競爭,但合作的前景更廣闊。德國看好中國市場發展潛力和經濟增長前景。中方也重視引進德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第三,雙方均主張通過建設性對話與磋商解決兩國間的貿易摩擦等問題。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規模大、領域寬,出現一些問題和摩擦在所難免。但從近幾年來看,每當遇到考驗兩國經貿合作的問題和困難,中德雙方都能夠採取協商對話的立場,充分照顧各自利益關切,妥善化解糾紛,積極釋放合作的正能量,為兩國經濟合作排除各種幹擾,為世界經濟發展釋放積極信號,互相成為對方的真誠夥伴。

新時代深化中德經濟技術合作的著力點

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政治局勢和錯綜複雜的經濟環境,深化中德經濟技術合作應重點著眼於:

一是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大局意識。改革開放之初,大眾汽車、西門子、巴斯夫等德國公司率先進入中國,制定長遠發展戰略,多年來不斷追加投資。如今他們在中國乃至全球的市場地位和發展優勢也證明且回報了這些「先行者」的戰略眼光。進入新時代,中德兩國以及世界都與40年前完全不同,新的合作機遇前所未有,風險挑戰也前所未有。只要雙方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大局意識,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對話、互利共贏的精神,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中德雙方政府和企業應繼續依託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等重要機制,以戰略眼光和大局意識,積極尋求和擴大雙方利益匯合點,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認清合作態勢,共同續寫中德經濟技術合作的「輝煌篇章」。

二是要旗幟鮮明,攜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中德都是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支持者、受益者,在貿易保護主義「寒風」面前,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中德、中歐唯一正確的選擇是求同存異,尋求合作,高舉開放、互利合作旗幟,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共同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和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世界發展潮流需要中德兩國增強互信,攜手合作,繼續加強對話,鞏固和深化雙邊財金務實合作,引領和推動國際經濟治理方向,攜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中德加強合作的意義超越雙邊範疇,將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

三是要深挖貿易潛力、進一步擴大科技經貿合作。當前中國居民消費正在升級、產業轉型步伐加快,德方企業擴大優勢商品、高端裝備、優質服務對華出口可以大有作為。中方願意增加對德國優勢產品的進口,希望德方進一步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提升高技術產品在雙邊貿易中的比重。中國將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創新貿易方式,優化產品結構,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推動雙邊貿易規模邁上新臺階,爭取未來5年雙邊貿易額再翻一番。目前雙方服務貿易規模不到300億美元,要進一步擴大旅遊、留學、運輸等服務貿易,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技術貿易、專業服務、維修維護、遠程醫療、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貿易。

四是要繼續擴大雙向投資。中德雙向投資雖然持續活躍,但目前德國對華投資佔德國對外投資規模的比重不到7%,中國對德投資存量規模也較小,擴大雙向投資潛力巨大。現在中國市場更加開放,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德國企業在華投資有新的更大機遇。一方面希望德國企業繼續擴大對華投資,特別是增加對發展潛力大的中國中西部、東北等地區投資,共辦產業合作園區;另一方面,希望德方為中國企業赴德投資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在安全審查、金融監管等方面給予公正待遇。儘早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是業界的期盼,中方願同德方一道推動協定談判取得進展。

五是要積極推動製造業的創新合作。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醞釀新的突破,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加速融合和創新應用,將給製造業帶來顛覆性變革,並重塑全球產業競爭格局。這為中德兩國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契機。德國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高端研發等領域全球領先,中國市場規模巨大、人力資源豐富、產業體系齊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在應用創新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兩國在全球創新鏈、價值鏈中處於不同位置,在創新發展中的合作面遠大於競爭面,特別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領域的合作空間更廣,雙方互利共贏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雙方利益交匯點更多、相互依存度更高。雙方要加強創新發展戰略對接,發揮好電動汽車、智能製造等合作平臺的作用,加強在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新興產業領域合作,共同做大產業、做大市場。2018年,中德雙方籤署自動網聯駕駛領域合作聯合意向聲明,成為兩國創新合作向更高水平邁進的一個重要標誌。

六是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更多務實合作。「一帶一路」與德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一百多年前,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倡議提出以來,德國是最早表示歡迎的歐洲國家之一,企業界也十分關注其中蘊含的商機,在亞投行、中歐班列等部分領域已經有了顯著的合作成效。德國物流巨頭敦豪集團藉助「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推出打通鐵路、海路和公路的運輸線路,中歐班列預計2020年將達到10萬個貨櫃的運載量,推動了中德經濟發展和貿易流通。

三方合作是發揮中德各自優勢、實現多贏共贏的重要途徑。接下來,中德雙方應繼續探索第三方市場合作新路徑,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聯手開拓第三方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多方共贏。雙方不少企業已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比如西門子公司與中國100多家企業攜手,合作項目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大量德國設備、技術和服務出口。中方願與德方一道,引導雙方企業在互聯互通、工業建設、裝備製造、節能環保、軌道交通等領域開展三方合作,探討在中東歐、拉美、非洲等地區先行先試。我們期待中德雙方加強溝通協調,形成共建「一帶一路」的合力,為兩國企業攜手開拓第三方市場提供堅強後盾,為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為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教授)

相關焦點

  • 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中國周」:中德攜手合作前景可期
    在5日舉行的中德智能製造研討會上,來自中德兩國十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各界代表400多人相聚線上,共同圍繞中德教育、科技、經貿合作等話題展開討論,一致認為「中德攜手合作前景可期」。  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校長沙赫特納教授在活動上致辭說,近年來中國與德國下薩克森州關係得到友好發展,高校間的教育、科技合作不斷鞏固,相信中德兩國高校間的合作將越來越緊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徐惠彬院士對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與中國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特別是中國能力中心近年來為大學生交流工作的貢獻給予高度讚賞。他期待兩國高校能夠攜手推動雙邊各界合作。
  • 兩德統一30年與中德關係發展
    建交以後,兩國關係逐步升溫,尤其是高層間的互訪奠定了兩國合作的基礎。70年代末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也符合聯邦德國企業界開拓中國市場的願望,給中德經貿關係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總體來說,從1972年中德建交到1989年6月,中德關係的特點是兩國之間了解不斷加深,在德國民族統一問題上也互相理解和支持。雖然受美蘇冷戰大環境的影響,中德關係總體上還是向前發展。
  • 中菲關係穩定成熟 前景廣闊
    近年來,兩國關係成功實現從轉圜、鞏固到提升的跨越式發展,政治互信持續深化。習近平主席同杜特爾特總統八次會面,就擱置海上爭議、通過雙邊協商管控局勢、加強對話合作達成重要共識,推動兩國關係進入了「新黃金時代」。 務實合作碩果纍纍 當前合作共贏成為兩國務實合作不可逆轉的主旋律。2019年雙邊貿易額達609.5億美元,較建交之初增長800餘倍。
  • 財經觀察:中阿經貿合作穩健務實前景廣闊
    新華社開羅7月28日電財經觀察:中阿經貿合作穩健務實前景廣闊新華社記者閆婧 王健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將「一帶一路」建設與抗疫合作同步推進,中阿經貿往來穩步向前,共建項目深耕細作,取得長足進展
  • 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全文)
    經濟    22.雙方強調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作為雙邊經濟關係新機制和「第二軌道」的積極意義。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在2014年7月7日召開的首次會議上為兩國政府首腦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兩國政府將對此予以研究。    23.中德經濟聯委會及下設工作組將為推動未來兩國經濟關係發展作出貢獻。
  • 千億元烘焙市場前景廣闊
    處在前景廣闊賽道的海融科技正是烘焙食品原料行業的領跑者,是國內植脂奶油最主要的生產廠商之一,體現出了良好的成長性。  招股書顯示,海融科技2017年至2019年三年間主營業務營收分別為4.71億元、5.41億元和5.8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6959萬元、7293萬元和7671萬元;其主營產品植脂奶油收入分別為4.29億元、4.87億元、5.23億元,呈上升趨勢。
  • 綜述:在德中企為中德經貿合作注入正能量
    新華社柏林11月28日電 綜述:在德中企為中德經貿合作注入正能量  新華社記者嚴鋒 朱晟  德國中國商會28日在柏林舉辦第二屆「在德中資企業優秀投資獎」頒獎典禮,表彰在德投資取得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中資企業,以及推動中德經貿合作的德國投資促進機構
  • 意對外貿易委員會主席表示 中意雙方合作前景廣闊
    當天,義大利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主席卡洛·費羅在接受本臺駐義大利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持續不斷的對外開放對義大利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巨大的市場對於意企尤其是中小企業吸引力巨大,雙方合作前景廣闊,值得期待。卡洛·費羅表示,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為義大利企業和產品打開中國市場提供了契機。
  • 習近平同默克爾舉行會談 同意推動中德關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兩國領導人高度評價中德傳統友好,為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下階段發展描繪新藍圖、明確新目標、規劃新路徑,一致同意深化政治互信、加強務實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密切多邊配合,推動中德關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習近平指出,中德建交45年來雙邊關係的發展是一個「成功故事」,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2014年我首次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時,中德確立了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新定位。
  • 太倉中德合作碩果纍纍
    2008年11月,太倉被國家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授予中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並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全國專利保護重點聯繫基地」。2010年8月,又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稱號,成為蘇州首個獲此殊榮的縣級市。
  • 中德提升"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 徐工紮根歐洲邁向高端
    3月28日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後,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將兩國關係提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為中德關係未來十年的發展謀篇布局。在29日杜塞道夫出席中德工商界舉行的招待會時,習近平希望中德雙方優化貿易結構、拓寬投資領域,使「德國製造」與中國市場和「中國速度」對接。
  • 德國席勒研究所創始人: 2015中德創新合作年將引發年輕一代創新熱潮
    德國席勒研究所創始人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女士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2015中德創新合作年將引領一次科學復興,在年輕一代中引發一股創新熱潮。    新華網:李克強與默克爾將2015年定為中德「創新合作年」。目前中德兩國在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等領域都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您怎樣看待中德創新合作的前景?
  • 中德工業服務區(三龍灣)管委會打造連接世界的對外合作平臺
    12月3日~5日,2019德中經濟峰會在深圳舉行。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三龍灣)管委會(以下簡稱「三龍灣管委會」)以合作夥伴身份參與活動,推介佛山的區域投資環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推動製造業、服務業、農業擴大開放,保護外資合法權益,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拓展對外貿易多元化,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中德工業服務區是佛山對外合作的重要窗口,今年6月,中德工業服務區管委會加掛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管委會牌子,統籌推進中德工業服務區、三龍灣片區工作。
  • 中德工業服務區:走出去引進來 打造中德合作新高地
    打造中德地方合作典範日前,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重磅推出「中國產業地標」系列節目,首期以《美好生活的製造動力》為主題,聚焦「佛山製造的轉型探索」。8月11日,節目首播,市委書記魯毅在節目中談及企業與政府的關係時,專門提到了中德工業服務區。
  • 提升科技創新 中國同東協合作空間將更廣闊——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七...
    今年以來,數字經濟在防疫抗疫、復工復產、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  習近平主席在致辭中說,提升科技創新,深化數字經濟合作。今年是中國—東協數字經濟合作年,中方願同東協各國攜手合作,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發揮互補優勢,聚焦合作共贏。  作為數字經濟引領者,華為已經連續4年參加東博會先進技術展。
  • 吳宏豐:泰國華商參與中國西南大開發"前景廣闊"
    中新社曼谷六月四日電 題:泰國華商參與中國西南大開發前景廣闊  ——訪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吳宏豐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吳宏豐四日率領由五十多位泰國華商組成的投資貿易代表團飛往雲南昆明,應邀出席五日舉行的第六屆東協華商投資西南項目推介會暨亞太華商論壇。
  • 互信攜手 合作共贏——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成果落實取得積極進展
    記者4日從財政部國際經濟關係司了解到,為落實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中德2014年決定建立兩國間副總理級的高級別財金對話機制,並於2015年在德國柏林舉行了首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五年來,對話為推動兩國在宏觀經濟政策、戰略性合作、財政政策與金融監管等領域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 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社長:金磚國家媒體合作前景廣闊
    新華社莫斯科11月30日電(記者張驍)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社長德米特裡·基謝廖夫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表示,媒體合作對金磚國家而言非常重要,這樣的合作有著良好傳統,並在未來具有廣闊發展前景。 金磚國家媒體高端論壇第五次主席團會議定於11月30日以視頻方式舉行。
  • 太倉:中德合作領跑者的問道
    在這兩隻「手」的推動下,太倉與德國的交流逐漸從經貿向文化、體育、科技等領域拓展。連續12年在德國舉辦「太倉日」,連續14年舉辦太倉「啤酒節」,定期舉辦「中德友誼杯」足球賽、桌球賽、馬拉松等文體交流活動。領跑者得到的認可也越來越多。
  • 上半年鶴山工業城各項經濟指標穩步提升
    上半年鶴山工業城各項經濟指標穩步提升展現經濟發展強大韌勁數據顯示,1-6月,鶴山工業城經濟指標穩步回升,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4.28億元,同比增加5.99%。招商引資增強後勁,今年以來,鶴山工業城新籤約項目17個,投資額達34.5億元。同時,伴隨著改革創新步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鶴山工業城作為鶴山工業經濟發展「主戰場」的引領作用持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