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政治經濟進程正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開放還是「築牆」、合作還是「脫鉤」、人類社會共同利益優先還是個別國家利益優先、是繼續推進全球化還是走逆全球化,各種思潮和利益博弈加劇激蕩。中德作為兩個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深化雙邊合作、深化兩國在國際事務合作,不僅有助於兩國經濟發展,也有助於引領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促進人類社會和平發展。兩國雖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不同,但利益契合點多,合作空間和潛力大。中德進一步加強全方位合作,不僅符合雙方利益,也有助於為當前充滿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德建交47年來,中德關係雖然有過起伏和低谷,但總體上保持了持續發展的勢頭,在中歐關係中發揮著引領和穩定錨的作用,是名副其實、互利雙贏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兩國互為在歐洲和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德國累計對華實際投資在歐盟國家中居首位。1979年,兩國政府籤署經濟合作協定,成立部長級經濟合作聯合委員會。1985年,兩國建立經濟政策磋商機制。2014年,兩國建立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機制,就世界經濟形勢及走勢、各自宏觀經濟政策及形勢、雙向投資和經濟技術合作等議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成果豐碩。中德經濟技術合作關係發展良好,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德貿易仍實現增長,體現了雙方經濟合作的巨大潛力。同時,中德經濟關係穩定發展也為推進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應對全球性挑戰,注入了積極活力和健康力量。
中德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經濟合作碩果纍纍
中德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高層交往日益密切,雙邊關係穩步提升。雙方領導人互訪從幾年一次到一年數次,每次訪問都為中德關係帶來了實質性的推動。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德期間,中德將在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提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兩國合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是高層財金對話合作機制從無到有,互利合作不斷拓展深化。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於2014年建立,2015年3月舉行第一次對話。2019年1月,中德在北京舉行了第二次高級別財金對話,共達成包括「一帶一路」倡議在內的34項互利共贏成果,籤署3項中德合作文件,對外發出中德雙方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規則,堅定支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通過相互開放和務實合作的實際舉措,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積極信號。10個多月來,雙方積極落實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圍繞各項對話成果,穩步推動落實工作,取得多項積極進展,為兩國雙邊和經濟關係發展做出了有益貢獻。
三是雙方投資貿易合作不斷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中德經貿合作保持了穩定發展勢頭,雙邊貿易、雙向投資都實現了增長。今年1~7月,中德雙邊貿易額達到1069.3億美元,同比增長2.4%。德國對華新增投資11.7億美元,同比增長62.7%。中國對德國新增投資10.1億美元,同比增長27.6%。中國已經連續3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德國企業最為青睞的投資目的地之一。據統計,300萬家德企平均7%的銷售額、30家德國DAX指數企業平均15%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在汽車、化工、機械等行業,中國甚至超過德國本土,成為德企在全球最重要的銷售市場。按照雙方經濟界的估算,中德雙向投資規模已超過1000億美元,目前有5000多家德國企業在華投資了超過8000個項目;同時,超過2000家中國企業也已經在德投資、經營,涉及貿易、金融、汽車、機械、航空、電信等諸多領域。
四是中德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積極進展。西門子、福伊特等德國企業與中國企業在第三方市場開展了密切合作,德國企業對參與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有很高的熱情,有超過200家德國企業參展,企業數量和參展面積均居歐洲國家首位。
中德經濟技術合作優勢互補、前景廣闊
中德經濟技術合作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格局,正處於提速升級的新階段。兩國經濟技術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
首先,從政治上看,中德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沒有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這是中德友好合作的重要基礎。中德在應對氣候變化、打擊恐怖主義、消除貧困等全球性問題上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中德都主張世界多極化,支持經濟全球化及多邊主義、支持自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反對保護主義、堅持《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維護文明多樣性,是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戰略力量。這是雙方合作的基礎和動力所在。中德友好合作不僅有益於雙方,也有益於世界和平發展。
其次,從經濟技術上看,雙方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互補性很強。中國內需市場大,工業體系完備,資金和勞動力充足。德國科技創新能力強,高端製造業發達,職業教育和中小企業聞名世界。中德同為製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有著相似處境和立場。德國可以為中國提供先進的技術、設備、管理經驗和優質產品,中國可以為德國的資本、商品、技術、專利提供廣闊市場。中德之間有競爭,但合作的前景更廣闊。德國看好中國市場發展潛力和經濟增長前景。中方也重視引進德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第三,雙方均主張通過建設性對話與磋商解決兩國間的貿易摩擦等問題。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規模大、領域寬,出現一些問題和摩擦在所難免。但從近幾年來看,每當遇到考驗兩國經貿合作的問題和困難,中德雙方都能夠採取協商對話的立場,充分照顧各自利益關切,妥善化解糾紛,積極釋放合作的正能量,為兩國經濟合作排除各種幹擾,為世界經濟發展釋放積極信號,互相成為對方的真誠夥伴。
新時代深化中德經濟技術合作的著力點
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政治局勢和錯綜複雜的經濟環境,深化中德經濟技術合作應重點著眼於:
一是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大局意識。改革開放之初,大眾汽車、西門子、巴斯夫等德國公司率先進入中國,制定長遠發展戰略,多年來不斷追加投資。如今他們在中國乃至全球的市場地位和發展優勢也證明且回報了這些「先行者」的戰略眼光。進入新時代,中德兩國以及世界都與40年前完全不同,新的合作機遇前所未有,風險挑戰也前所未有。只要雙方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大局意識,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對話、互利共贏的精神,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中德雙方政府和企業應繼續依託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等重要機制,以戰略眼光和大局意識,積極尋求和擴大雙方利益匯合點,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認清合作態勢,共同續寫中德經濟技術合作的「輝煌篇章」。
二是要旗幟鮮明,攜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中德都是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支持者、受益者,在貿易保護主義「寒風」面前,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中德、中歐唯一正確的選擇是求同存異,尋求合作,高舉開放、互利合作旗幟,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共同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和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世界發展潮流需要中德兩國增強互信,攜手合作,繼續加強對話,鞏固和深化雙邊財金務實合作,引領和推動國際經濟治理方向,攜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中德加強合作的意義超越雙邊範疇,將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
三是要深挖貿易潛力、進一步擴大科技經貿合作。當前中國居民消費正在升級、產業轉型步伐加快,德方企業擴大優勢商品、高端裝備、優質服務對華出口可以大有作為。中方願意增加對德國優勢產品的進口,希望德方進一步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提升高技術產品在雙邊貿易中的比重。中國將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創新貿易方式,優化產品結構,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推動雙邊貿易規模邁上新臺階,爭取未來5年雙邊貿易額再翻一番。目前雙方服務貿易規模不到300億美元,要進一步擴大旅遊、留學、運輸等服務貿易,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技術貿易、專業服務、維修維護、遠程醫療、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貿易。
四是要繼續擴大雙向投資。中德雙向投資雖然持續活躍,但目前德國對華投資佔德國對外投資規模的比重不到7%,中國對德投資存量規模也較小,擴大雙向投資潛力巨大。現在中國市場更加開放,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德國企業在華投資有新的更大機遇。一方面希望德國企業繼續擴大對華投資,特別是增加對發展潛力大的中國中西部、東北等地區投資,共辦產業合作園區;另一方面,希望德方為中國企業赴德投資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在安全審查、金融監管等方面給予公正待遇。儘早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是業界的期盼,中方願同德方一道推動協定談判取得進展。
五是要積極推動製造業的創新合作。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醞釀新的突破,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加速融合和創新應用,將給製造業帶來顛覆性變革,並重塑全球產業競爭格局。這為中德兩國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契機。德國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高端研發等領域全球領先,中國市場規模巨大、人力資源豐富、產業體系齊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在應用創新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兩國在全球創新鏈、價值鏈中處於不同位置,在創新發展中的合作面遠大於競爭面,特別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領域的合作空間更廣,雙方互利共贏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雙方利益交匯點更多、相互依存度更高。雙方要加強創新發展戰略對接,發揮好電動汽車、智能製造等合作平臺的作用,加強在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新興產業領域合作,共同做大產業、做大市場。2018年,中德雙方籤署自動網聯駕駛領域合作聯合意向聲明,成為兩國創新合作向更高水平邁進的一個重要標誌。
六是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更多務實合作。「一帶一路」與德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一百多年前,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倡議提出以來,德國是最早表示歡迎的歐洲國家之一,企業界也十分關注其中蘊含的商機,在亞投行、中歐班列等部分領域已經有了顯著的合作成效。德國物流巨頭敦豪集團藉助「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推出打通鐵路、海路和公路的運輸線路,中歐班列預計2020年將達到10萬個貨櫃的運載量,推動了中德經濟發展和貿易流通。
三方合作是發揮中德各自優勢、實現多贏共贏的重要途徑。接下來,中德雙方應繼續探索第三方市場合作新路徑,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聯手開拓第三方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多方共贏。雙方不少企業已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比如西門子公司與中國100多家企業攜手,合作項目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大量德國設備、技術和服務出口。中方願與德方一道,引導雙方企業在互聯互通、工業建設、裝備製造、節能環保、軌道交通等領域開展三方合作,探討在中東歐、拉美、非洲等地區先行先試。我們期待中德雙方加強溝通協調,形成共建「一帶一路」的合力,為兩國企業攜手開拓第三方市場提供堅強後盾,為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為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