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創作不見佳作,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一個切合實際、合理的評判標準。
什麼樣的律詩為佳作?我認為要符合以下幾點
有的人談律詩,必先談意境,看似深諳律詩之道,實際上是主客倒置。
一首詩意境再好,如果不講究平仄律法,不押律詩之韻,它可以其它類別的詩加以評判,但不能以律詩而論之。律詩律詩,不合律怎麼稱呼為律詩呢,這是連小學生都懂得的道理。
當然,認定它是一首律詩,並不等於它就是一首好詩。
如果首首要求意境高遠,詩就只有一品,那等於是揠苗助長。對詩詞創作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
評判一首律詩是不是佳作,在合律的前提下,核心看意境是否高遠。什麼是意境高遠呢?
我對毛澤東詩詞總結了個"五氣",
李白、杜甫、蘇軾等歷代詩詞大家合在一起,都無法與其相比的。
不用說用毛澤東詩詞的標準,就是用李白杜甫等人的標準去評判,也很少有人能夠達到。
我的觀點,評判一首律詩是不是佳品,不能設定的標準太高。要立足於實際,使其跳跳腳能摸到。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在平凡中出佳品,在佳品中尋精品,才有可能登上律詩的巔峰。
創作超唐宋或不亞於唐宋的詩作,可以作為目標,但不宜作為評判佳作的標準。
一首律詩佳作,在填詞用字用韻要特別講究,要具有一字撥千斤的功效。象杜甫的黃鸝詩,為什麼用"個"不用"只"?因為用"兩隻",黃鸝就是黃鸝,白鷺就是白鷺,只能從寫景的角度去理解詩意,但用"兩個"就是擬人,黃鸝、白鷺隨之則變成了人。整首詩意都要站在人的角度去理解,詩意大變。杜甫黃鸝絕句的詩意,我的理解應該如下:
這就與傳統的理解有著天壤之別。
綜上所述,三者猶如一作樓,合律是樓的框架,詩意是樓的造型,填字用韻是樓內布局,缺一不可。三者具備為佳品。框架+造型、框架+布局為中品,只有框架者為下品。只有布局或只有造型而無框架者,則不能稱之為樓。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