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陶溪川美術館
2020年12月20日,由中央美術學院與景德鎮陶文旅集團聯合主辦,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承辦,中國藝術產業園區聯盟支持的第五屆藝術產業園區發展論壇在景德鎮陶溪川舉辦。論壇以「文化產業與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匯聚藝術產業園區的開發者、建設者,相關政府部門主管領導、高校專家與學者等圍繞「社會效益與文化建構」和「藝術產業與文化內容」兩大話題展開主題演講,並以「藝術產業園區在社會效益和內容生產上服務高質量發展」為題展開圓桌討論。
在經歷了前四屆分別以「綠色創新園區,共享開放未來」「藝術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與國際合作」「藝術產業園區3.0:新時代、新規劃、新內容」和「藝術與城市繁榮」為議題的藝術產業園區發展論壇後,本次論壇強調以文化為支點推動高質量發展,探討內容生產的成功案例,分享藝術園區的最優實踐經驗,為文化產業服務高質量發展獻言獻策。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為論壇視頻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每一次來到陶溪川,都如同回到文化的熱土,感受中國陶瓷千年文化的延續和當代的興盛。這裡不僅是中國陶瓷藝術、陶瓷文化的一個新的創造高地,也體現了以陶文化為紐帶聯繫世界產業發展的新態勢。全國有很多藝術產業園區都在積極摸索和創新產業園區發展的新業態、新趨勢,對我國藝術產業園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推動中國藝術產業的興旺發展,特別需要學者專家和產業園區的領導者一起來出謀劃策,並把思想的認識落實在實踐的行動上。藝術產業園區發展論壇自舉辦以來,每一次都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產業研究專家、藝術產業園區建設者、領導者,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來分析問題、研究對策,探索並思考藝術產業園區的發展現狀與前景,共同商討藝術產業園區在中國建設與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一種精神凝聚力和思想共識的體現。
景德鎮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朝陽致辭
景德鎮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朝陽在致辭中表示,藝術產業園區作為文化產業空間,不僅對一座城市文化和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更為城市帶來良好的品牌效應,成為城市發展的特色標誌和亮麗名片。繼北京、深圳、重慶之後,藝術產業園區發展論壇選擇在景德鎮舉辦,是對景德鎮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也是對景德鎮近年來藝術產業園區建設工作的肯定和認可。相信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藝術產業園區聯盟的專業分享下,本屆論壇也一定能夠產生更多富有啟發性的思想火花和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為中國藝術產業園區的發展帶來新的資源和動力。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中國藝術產業園區聯盟會長餘丁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中國藝術產業園區聯盟會長餘丁在致辭中表示,藝術產業園區發展論壇於2016年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倡導和發起,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旨在搭建藝術產業園區發展的學術與實踐交流平臺,論壇得到了文旅部產業發展司的大力支持。「本屆論壇以『文化產業與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眼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聚焦十四五規劃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總體高質量發展的關係。恰逢文旅部剛剛頒布全國十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的名單,我們所在的陶溪川就名列其中。陶溪川與中央美術學院多年的合作經驗,也成為了高等院校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的產教融合的重要典範之一」。
江西省景德鎮陶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子力致辭
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副司長耿軍為論壇揭幕並宣布開幕
江西省景德鎮陶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子力在致辭中介紹了景德鎮陶文旅集團在近五年來的大膽探索,如何將原來工業時代單一的工廠化園區業轉變為藝術產業、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為一體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從1903年的江西瓷器公司,到1949年的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再到2016年更名為景德鎮陶文旅集團,雖然名稱幾經變化,但是景德鎮人始終根植於景德鎮陶瓷這塊熱土,他們是這個城市陶瓷文化正宗的傳承人和守望者,希望未來能為這座城市注入更多的新的創新與動能」。
論壇第一場主題演講——社會效益與文化建構
雲南省文旅廳副廳長孫炯致辭
江西省景德鎮陶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子力演講《聚攏、社群與陶溪川》
江西省景德鎮陶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子力的演講,以「靈魂」「留下」「生活」「社交」「可持續」5個關鍵詞介紹了陶溪川層層遞進的發展理念。陶溪川將助力年輕陶瓷手工藝人發展作為靈魂主線,將發展模式從門票經濟向「過夜」「創業」的產業經濟轉變,通過產業、政策支持,力求將陶溪川打造為「年輕人創業的延安」。在此基礎上,強化園區的社交屬性,把園區打造成「以瓷會友」的社群聚集地,並通過做好藝術教育的商業落地,讓園區內部的產業生態更有活力、更可持續。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院長朱鉳演講《根源性與當代性——景德鎮御窯博物館建築創作思考》
作為景德鎮城市改造的另一位參與者,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院長朱鉳在其演講中,從「根源」和「當代」兩條脈絡梳理了御窯博物館的設計思路,「拱形的建築形態取法自傳統柴窯的建造智慧;南北向的建築排列來自與自然氣候的對話;新老窯磚的交替編織來源於當地的城市肌理。通過精密的空間組織和流線形態,御窯博物館有機嵌入到周圍的複雜業態中,重塑了人、窯、瓷的『血緣關係』。景德鎮御窯博物館就是試圖重新挖掘景德鎮的氣侯的根源和文化的根源,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創造了一個當代的博物館」。
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品昌演講《文化產業園區與公共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國際金屬雕塑創作營》
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品昌介紹了中央美術學院國際金屬雕塑創作營在山西大同和太原打造藝術產業園區,推動城市文化更新的實踐。在大同,創作營團隊策劃了國際雕塑雙年展、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作品展和全國青少年雕塑大展等品牌;在太原,通過集結國際和全國各大美術學院的青年力量,將工業廢棄物轉化為鐫刻城市文化記憶的藝術品。「這既是教學活動,同時也是學術與產業普及結合的活動,是高等教育與地方發展的結合,是雕塑走向公共空間的最佳途徑。我們要把論文和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為我們國家的城市文化作出貢獻。」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中國藝術產業園區聯盟會長餘丁演講《藝術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趨勢和方向》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中國藝術產業園區聯盟會長餘丁系統地梳理了近年來國家關於藝術產業園區的頂層設計,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藝術產業園區未來的發展方向。並提出了五個發展方向:一是推動數位化新業態;二是支持產城融合新發展;三是聚焦區域融合新趨勢;四是打造文旅融合新格局;五是創新運營新模式。
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教授張振鵬演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展望》
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教授張振鵬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結構具有相對的互補性,部分城市佔據產業價值鏈的特定環節,有協同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可行條件。當針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張振鵬則提出了三個發展方向:一是文化產業數位化,通過網際網路企業帶動、傳統文化產業的數位化轉型和數字平臺巨頭進軍文化產業三條路徑實現;二是區域協同發展,通過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推動產業梯度轉移,打造世界級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城市;三是多業融合,實現文化、科技、旅遊、工業、教育、體育、時尚、城市生態的融合發展。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費俊演講《文化遺產的數位化演繹》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費俊表示數字內容生產應聚焦線上線下的融合地帶,內容傳播應致力於創造超級用戶體驗。同時,通過對「城市博物館」「時間的形態·京劇」「安仁公館活化計劃」「國家寶藏線下體驗館」等案例的分享,細緻闡釋了自身關於數位化演繹的思考。藉助數位技術,通過營造參與式、互動式的文化體驗,挖掘文化遺產背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情感,將成為數字藝術新的發展可能。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圓明園研究中心研究院王鐵華演講《製造「透明性」:關於一種超主題的藝術產業場所空間》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圓明園研究中心研究院王鐵華,從建築學中「透明性」的概念出發,展開對文化產業園區空間建構的思考。同時,梳理了「透明性」在西方建築史中的演進脈絡,並提出「透明幻想」對打造詩學空間的積極作用。在他看來,空間的透明性最終應落腳到空間幸福感的營造,「建築學的本體應該更多的創造出一些讓大家感覺到幸福的空間」。
論壇第二場主題演講——藝術產業與文化內容
上海紅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產業園區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鄭培光演講《藝術產業園區推動城市繁榮》
上海紅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中國藝術產業園區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產業園區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鄭培光,探討了藝術產業園區對城市發展的建構性作用。作為上海紅坊的掌門人,鄭培光基於自身藝術產業園區開發的經歷,提出優秀藝術園區實現了現代城市從空間沒落、廢棄、內容衰竭、停滯到啟動並走向繁榮的再次成長。展望疫情之後產業園區的發展趨勢,鄭培光認為,園區租賃運營模式走到盡頭,內循環內容產業將蓬勃發展,「園區走向未來,應該打破邊界,打造有創意、有溫度、有品質的城市藝術社區」。
新媒體藝術家,青鳥新媒體藝術藝術總監,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特聘教授林俊廷演講《科技喚醒歷史,文化聯結未來——談新媒體藝術對文化產業的傳承與創新》
新媒體藝術家,青鳥新媒體藝術藝術總監,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特聘教授林俊廷分享了「鶴採」「新石頭記」「華巖墨海」「故宮神獸」等美輪美奐而又寓意深刻的創作作品。這些作品延續了他用科技美學轉譯傳統文化的創作思路,將仙鶴、太湖石、古硯、閒印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符號幻化為空靈夢幻的數字畫面,藉助大數據實時運算,讓觀眾在與作品的互動中,喚醒更多的觀看可能。在林俊廷看來,「未來所有商業都可以是文化載體」,這種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思路,在為新媒體藝術賦予文化溫度的同時,也開啟了數字文化產業新的發展可能。
北京跨界城市更新創新實踐者與策展人,CitylinX設計聯城創始人,大柵欄更新計劃發起人、翊翎創新港CEO賈蓉演講《跨界城市更新創新》
「如何擦亮老城新名片?」北京跨界城市更新創新實踐者與策展人,CitylinX設計聯城創始人,大柵欄更新計劃發起人、翊翎創新港CEO賈蓉從北京大柵欄改造的實踐成果出發,從建築、商業、社區三方面分享了她對藝術產業介入城市更新的思考。建築方面,採用針灸式、微循環的方式激活街區,打造「微雜院」;商業方面,挖掘本地手藝人,培育精品連鎖的業態,為社區發展持續供能;社區建設方面,打造參與式的社區活動,提升區域品牌影響力,形成新老群體融合共生的新社區。
首創郎園品牌總監宋秀平演講《從文創園到城市文化公園——首創郎園運營的4次迭代經驗分享》
首創郎園品牌總監宋秀平以郎園運營理念的4次迭代為例,分享了自身對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思考。其中,第一階段是「魚塘生態」理念,通過打造鄰裡氛圍,建立運營者與運營對象的情感連接;第二階段是「園區即社區」理念,通過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融合,讓園區成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部分;第三階段是「城市文化公園」理念,通過打造公共文化空間,有針對性地強化文化供給,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式。當前,郎園正逐步邁入打造「文化消費公園」的第四階段。在宋秀平看來,這是順應文化消費與產業融合發展這一時代趨勢的必然選擇,「中國已步入文化消費時代,所有的傳統行業都可以在文化的改造之下煥發新的活力」。
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景德鎮陶溪川產業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剛好演講《文旅融合形勢下的陶溪川實踐》
作為陶溪川產業運營的操盤手,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景德鎮陶溪川產業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剛好在演講中介紹了陶溪川的運營理念。通過平衡傳承與創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與現代銜接、中國文化與國際語言有效轉化的關係,重構了「文化+旅遊+科技+教育+生活方式」的文旅產業鏈。
TeamLab無界美術管品牌戰略總監陳加佳演講《打破邊界、走向公眾——數字藝術的生命力與產品力》
TeamLab無界美術館品牌戰略總監陳加佳從運營實操的角度介紹了TeamLab的品牌營銷策略。通過主流媒體、城市大號、城市樞紐及核心商圈廣告、名人/藝人、KOL(關鍵意見領袖)、KOC(關鍵意見消費者)、品牌專場和異業合作等營銷方式,TeamLab保持了較高的曝光度與消費者口碑。尤其在異業合作領域,通過開設電音、舞蹈、交響樂、沉浸式戲劇等專場,進一步拓展了消費圈層。
圓桌會議
藝術產業園區在社會效益和內容生產上服務高質量發展
「藝術產業園區在社會效益和內容生產上服務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圓桌會議亦給觀眾帶來新的思考。會議由上海M50藝術區創始人,現上海紡織時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華東區總監,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產業園區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金偉東主持,上海紅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中國藝術產業園區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產業園區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鄭培光,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景德鎮陶溪川產業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剛好,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副縣長趙偉,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副縣長楊志國,松美術館負責人、華誼藝術副總裁王端等國內各重要藝術產業園區負責人與地方文旅部門負責人展開經驗交流與思維碰撞,深入分析藝術產業園區在聚合數字產業、推動文旅融合、介入鄉村振興的可能路徑。
藝術中國/文
陶溪川美術館/圖
主編丨吳瓊
編輯丨何逸凡
原標題:《聚焦文化產業與高質量發展丨 第五屆藝術產業園區發展論壇在陶溪川召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