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消息:一個學生上課的時候,不聽話,老師打了他手板,手打紅了。於是家長到學校鬧事,要求老師道歉,並要求90度鞠躬。有教師問:現在老師該怎麼教育學生,管也不好,不管又不行。該何去何從?
看到這則信息,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小編在喟嘆之餘,又不得不想起前段時間發生的一件事:某校新生報名,當時天氣炎熱。一名家長好心,覺得老師辛苦,就給老師買了一瓶冰凍的。沒想到被另一家長拍照發到學校群裡,學校領導找老師談話,提醒老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雖沒過多批評,但讓老師心情極度鬱悶!
上述兩則案例,聚焦的,正是當今廣受社會關注的兩大教育問題:
一是教師究竟還能不能懲戒學生
二是家長與老師現在究竟是什麼關係
關於這兩問題,小編以第一個案例,從三個角度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1.孩子:該不該打
近年來,體罰一直為人們所詬病,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門教育話題。人權化的今天,在賦予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同時,也強調了對學生的人身保護,這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體現。
但有些家長卻認為,孩子是到學校學知識的,不是去學校受罰的,就更不要說打了。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試問有幾個家長沒有對孩子罵過、打過。受環境、認知、自律等因素的影響,孩子難免不犯錯而惹家長生氣,也就難保不被懲罰。
生活如此,教育也如此。學校是一個比家庭更講規則的場所。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老師為了糾錯,肯定要批評教育,如果多次教育無果後,為了加強教育效果,就會進行懲戒,比如:罰站、罰抄、打手板、打屁股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是「懲戒」,而非「體罰」,兩者有著實質的區別。前者是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促使其認錯、改錯,通過讓其感受肌膚疼痛、心理愧疚而採取的必要舉措;後者是師者為發洩情緒,讓學生受到身體的傷痛而採取的過激手段。
如此看來,打手板,應是屬於懲戒範疇,而非體罰,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正當的輔助手段。作為家長,混淆概念,只因孩子犯錯受罰就要老師鞠躬道歉,實在是不應之舉。
如果最後老師道了歉,認了錯,看似家長贏了,實則輸了,輸在原則,輸在無知,輸在人生。最關鍵的是,孩子在家長的錯誤行為中,受到錯誤觀念的引導,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2.家長:鬧不該鬧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寶,所有的父母都恨不得讓孩子享受世上最好的生活,接受最好的教育,哪怕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家長看到孩子受到委屈,比自己受到傷害還難受。這些都是父母的本能,但卻不是父母的全部。
優秀的父母,會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與孩子一起經歷、感悟成長中的酸甜苦辣鹹。作為家長都應該知道,人的成長,從青澀到成熟,從痛苦到擁有,都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而這個過程,可能很艱辛,也有陣痛,但卻是一種珍貴的人生財富。
如果家長僅僅為孩子的一次因錯受懲,就不依不饒,作出錯誤的舉止,這種因錯就錯的行為,絕不是愛孩子的表現。如果連認錯的權力都被剝奪了,以後又如何讓孩子選擇正確呢。對於教師來說,懲不懲戒孩子,完全是出於責任和良心,跟他的工資是沒有關係的。如果看到學生犯錯而置之不理,這樣的老師,作為家長能放心嗎?
可是家長這一鬧,圖一時之快,發洩了情緒,卻不知會帶來一系列的負作用:不僅幹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寒了老師的心,也給了孩子錯誤的信號——我在學校犯錯,有父母撐腰,老師不能懲罰我,以後可以無拘無束了。
3.教師:道不道歉
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這是職業性質所決定的。學生上課不聽話,不管是從教育孩子的角度,還是從為其他學生負責的角度,都是應該批評的。一般來說,對於初次在課堂上不聽話的學生,老師都會以語言批評教育為主,只有三番五次不聽的學生,才會採用「打手板」等懲戒方式。老師跟學生又沒仇,怎麼可能無緣無故懲戒學生呢?
何況,即便懲戒了,也是教師在正常履行手中的教育權力。正如白巖松在央視《新聞周刊》中說的那樣:「明確教師懲戒權,勢在必行。老師不敢『懲戒』,受害者最終是孩子。」
那麼,在這件事情當中,老師該不該道歉呢?如果老師不辨是非、莫名其妙打了學生的手板,不僅要道歉,還應受到譴責;但如果老師是正常地履行教育職責,用懲戒而非體罰的方式教育學生,何錯之有?為何道歉?
至於家長的無理取鬧,就更不用擔心了。今年8月20日,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建立了多部門協調配合工作機制,明確了8種「校鬧」行為,就是為了打擊日益頻繁的「校鬧」行為,為維護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提供堅強的保障。
當今社會,人人都活在規則之內。教師行使規則之內的職責,何須要向規則之外的「取鬧」低頭呢?
結束語:
學生被老師打手板,家長要求老師90度鞠躬道歉!讓我們再次看到了,家長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已經成了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現象。這種現象,已經讓老師產生了「管得好是本分,出了問題自己擔,何必再管」的怨氣,從而出現不想管、不敢管的消極現象。
如此下去,我們的孩子如果缺少了應有的磨練和教訓,又怎能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呢?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教師和家長方向一致,目標相同,應該是孩子最真誠的陪伴者,也是最無私的合作者。但願所有的家長,理性面對教育懲戒,別再用無知的愛,剝奪孩子的成長權,讓TA們在原生態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關注豆爸侃教育————生活培養人生態度,教育開啟價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