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學堂丨什麼人可以學華嚴經

2020-12-16 騰訊網

《華嚴經》是非常經典的經文,對佛學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任何人都是可以學《華嚴經》的,修持《華嚴經》的功德不可思議,既可以為我們消災解難,又可以為我們增添福報。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什麼人可以學《華嚴經》。

所有一切的萬法都從法界流出來,即所謂「一能化為無量」。「無不還歸此法界」,所謂「無量還歸於一」,還歸於法界。法界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往大了說,也沒有再比它大的了;往小了說,也沒有再比它小的了。究竟是大是小呢?也不大也不小,這叫法界。

法界是什麼呢?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法界。所以,一切法沒有不是從《華嚴經》流出來;一切法也沒有不是歸回來到《華嚴經》這個法裡邊來。所以這是法界之法。法界之法--包羅在法界裡邊的一切法。學《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法,也就是學我們自性裡邊的法。《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法界之法,它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和法界是一個的。所以,我們人學佛法,必須要學《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為它是法界之法。

老人也可以學這個法,因為老人在世間上時間很少了,應該學這個法界法。為什麼呢?無不還歸此法界,你要找著這個法界的法。年輕的人也應該學這個法。為什麼呢?無不從此法界流,你應該學這個法,從這個法界流出來。流出來,你學會這個法了,不孝順父母的人,就會知道孝順父母了;不會利益人的人,也會利益人了。

圖:網絡 文:宣化上人

相關焦點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普賢行願品》
    長行的文勢,承《華嚴經》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三善知識,最後見普賢菩薩為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接著在本經開始,普賢菩薩就告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要成就佛的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普賢十願的誦持,現在仍然是中國一般佛教寺院的常課。
  • 為什麼說《弟子規》是《華嚴經》的根基,它與《華嚴經》無二無別
    而學佛的人,也希望這一生成聖成賢,作佛作菩薩。學習《弟子規》便是實現這一切的入門根基。許多人認為《弟子規》是給孩子學的,談起《弟子規》,還會有一點輕視的心理,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弟子規》就不必學了。其實《弟子規》並不是只給孩子學的,成人、父母更應該學。不僅是普通人學,念佛的人這一生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學佛有所成就,更要紮好這個根基。
  • 華嚴經講什麼?華嚴經詳解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又稱《八十華嚴》、《新華嚴》、《唐經》、《雜華經》。八十卷三十九品。唐代實叉難陀(652-710)譯。師于闐人,善大、小二乘,旁通異學。當時則天武后有感於《舊華嚴》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梵本,於是遣使迎師至洛陽。證聖元年(695),於東都大內大遍空寺翻譯本經,武后親臨譯場,揮毫首題品名。
  • 為什麼說富貴的華嚴,我們為什麼要去學習華嚴經
    法界是什麼呢?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法界。所以,一切法沒有不是從《華嚴經》流出來;一切法也沒有不是歸回來到《華嚴經》這個法裡邊來。所以這是法界之法。法界之法--包羅在法界裡邊的一切法。學《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法,也就是學我們自性裡邊的法。《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法界之法,它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和法界是一個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講什麼
    大方廣佛華嚴經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是教菩薩的經文,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去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相反我們更加應該去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講什麼。一、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先講了釋伽牟尼佛在成佛之後於菩提樹下為各位菩薩講佛法,主要是與五十五為佛法的對話,與菩薩一起探究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奇妙之處,之後又用善財童子努力修行,精進求道,最後成就菩提正果的事來勉勵眾生,讓眾生能夠向善財童子學習。
  • 正慈法師應邀在黃石慈光精舍宣講《華嚴經》
    認真聽講的四眾弟子(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耀如)2019年3月16日,正慈法師在湖北黃石慈光精舍慧日學堂宣講《華嚴經》。但無論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每個人都聽得非常專心,兩個小時下來,大家都感慨良多……五祖寺首座智定法師表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如來成道後之第二個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系法喻因果並舉,理智人法兼備之自內證法門。古人云: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每次聆聽師父宣講華嚴玄義就是參與了一席佛法的盛宴。"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華嚴經》的金句。時隔二十年,今年。
  • 《華嚴宗簡論》系列丨華嚴宗的傳承(下)
    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猶闡提不斷性善」(見《華嚴經疏》二十一卷)。「言不斷性惡者,惡同以心性為性,若斷性惡則斷心性。性不可斷,亦猶闡提不斷性善」(見《大疏鈔卷七十九》)。可見清涼又由「性起染淨說」發展到「性惡說」。從此出發,清涼建立了他佛性學說,成立了靈知佛性說。什麼是佛性?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 佛經名。20卷。該經梵本為三國曹魏漢族沙門朱士行西行于闐得之。晉元康元年 (291)由無叉羅(一作無羅叉)、竺叔蘭等於陳留界內的倉垣水南寺譯出。
  • 華嚴經:華嚴經讀誦完整版
    很多正在修行華嚴經的師兄們很想把華嚴經讀誦完整版下載到手機上,因為自己的時間受到了外界因素的限制,只能用手機看。問我把華嚴經讀誦完整版下載到手機上學習會不會減少福報,我們在這裡給各位師兄解釋一下,把華嚴經讀誦完整版下載到手機上是不會影響我們的修行的。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華嚴經》為初期大乘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對大乘思想發展的影響甚大,華嚴經到底講述了什麼,本文一一告訴你!一、拋磚引玉《華嚴經》在佛經叢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初期大乘非常重要的典籍。「學佛一定要讀佛經,它的精華都在經典裡面,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學佛者應該多花時間選讀此經。但是《華嚴經》內容包含廣闊,文字艱澀,不易閱讀。本文嘗試淺談《華嚴經》的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關於《華嚴經》的文章及書本多如恆河沙數,希望本文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來增廣我們對《華嚴經》的認識。
  • 成佛的境界就是《華嚴經》
    可是《華嚴經》講的不是,《華嚴經》講的就像這一副畫一樣,為什麼像一副畫?它是華嚴海印三昧,海印三昧是怎麼樣?一時炳然齊現,在這個大圓鏡智裡面,一下子通通現前,那個境界全部現前,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國土,同時顯現出來,這個才叫做華嚴海印三昧。 既然是叫海印三昧,他就應該像圖畫這樣了,而不像連續劇一幕一幕的展現出來。
  • 修行華嚴經和修行者的心量!
    很多人學佛學著學著,就跑到了外道,或者儒家去了。或者很多人覺得佛教和儒家一樣,叫人做好人做好事而已。其實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度量的,那麼為什麼把佛法,把佛教看得這麼低呢。因為沒有讀《華嚴經》的緣故。華嚴經的全名,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不讀華嚴,不知佛門之富貴。
  • 華嚴經:華嚴經經典名句
    華嚴經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學的經典,華嚴經主要記載釋迦牟尼佛稱道後在菩提樹下為諸佛菩薩講述佛法,末學在讀華嚴經時,發現了華嚴經中很多的經典句子,現在寫下來同各位師兄分享。1、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
  • 「經中之王」《華嚴經》來歷探秘
    《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重要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經中之王」,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他出家學佛不久,即學遍當時的大小乘經典,自認為已博通三藏,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生起輕慢心。恰在此時,大龍菩薩(龍王)出現,邀請龍樹菩薩到龍宮閱讀所收藏的佛經,龍樹菩薩由此得見《華嚴經》。我們可以從傳說中一睹這部經書的廣大圓滿: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或謂三十八品)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通俗地說,全本《華嚴經》,內容不可計數。
  • 《華嚴經》的內容
    《華嚴經》的內容是什麼?若依學者們研究分析,雖說是一部由各別單行的經典編集而成,卻編得非常謹嚴,其組織架構、先後次第,並不重疊雜亂。就以晉譯六十卷本而言,全經共有四大項目,便是信、解、行、證。《華嚴經》的世界觀是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稱為世界海、眾生海、法界業海、眾生的欲樂諸根海、一切三世諸佛海等等,可是,每一尊佛的佛身,都是遍滿一切十方世界,充滿於盡虛空界。《華嚴經》也是從基礎佛法著手紮根的,例如第四的〈四諦品〉,便是宣說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大乘佛教說到菩薩行位,共有五十二個階位,即是十信(《華嚴經》未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 《華嚴經》的教示
    《華嚴經》是一部龐大的經典,這部經典中的《世間淨眼品》講述的是以淨眼來觀察世間事物的道理:眾生愚痴瞢心目,無限輪迴生死中,如來導以清淨道,開示無生最勝門。愚痴就是愚昧無知,不知真理而盲目。人的心被愚痴所覆,心的眼目就會視而不見,心的眼目看不見時就處於無限輪迴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就會在迷茫的世界中失去出口,承受著無盡的痛苦。
  • 《華嚴經》究竟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認的「經王」,分別是《華嚴經》《法華經》和《楞嚴經》。其中最被推崇的,正是被稱為「經王之王」的《華嚴經》。《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陀悟道後宣說的第一部經典,含攝其全部教法精義,其中直接彰顯了佛陀廣博無盡、圓融無礙的因行果德,堪稱「經中之海」,無所不攝,展現出巍巍壯觀、不可思議的境界。 今日為如孝法師《華嚴經》開示連載之二,與你共享法喜。
  • 不能斷欲去愛,這種鬼就來找麻煩丨鳩槃茶王和乾闥婆王【華嚴經淺釋】14(宣化上人)
    他到處尋找陰盛陽衰的人,予以加害。這種鬼欺衰怕盛。遇到陽氣盛的人,他避之;遇到陽氣衰的人,他害之。魘鬼,在夢中害人,令人驚恐萬分,而身體不能動彈,這種鬼專門害身體虛弱的病人。魅鬼,這種鬼非常厲害。遇畜成形,為狐狸精,或為黃鼠狼,或為蟒蛇等,專門盜人之精氣而補其身。對象是男,則變為美女;對象是女,則變為美男子。總之,用美色來引誘他人失去童體。
  • 佛教常識:《華嚴經》的傳說
    有關華嚴經的起源,佛教有一個基本一致的講法,當年印度的悉達多太子(悟道以後稱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他所怔悟到的就是華嚴的境界,而這個境界廣大幽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人根器不足,不能夠受持,所以佛陀就向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宣講此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中的一位是龍王(大龍菩薩),他後來把《華嚴經》匯集起來,珍藏到龍宮裡面。
  • 佛學:道行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寶積經
    在佛教史上,《道行般若經》,又稱《小品般若》,因相對於《大品般若》篇幅短小而得名。全經共十卷三十品,屬大乘佛教的典箱,經中反覆發般若波羅蜜多,描繪了從佛至帝釋的神通變化。此經是反映大乘佛教般若學的較早的一部經,主要宣揚大乘「自性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