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字玄德,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雖說是貴族之後,但是等到他長大後,家中的境況也是不好,只能與母親兩個人編草鞋為生。劉備十五歲開始就在外邊遊學,師從盧植,劉備為人寬容和藹,身邊的英雄豪傑都喜歡依附劉備。雖說是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可見劉備的人格魅力,跟隨劉備的人越來越多。劉備在黃巾起義中有戰功,便封他為安喜縣縣令,督郵因為劉備拒絕送禮,報復說要上表撤掉劉備,張飛這個暴脾氣,哪裡能看著他老大哥劉備受氣,便跑去把督郵鞭打了一頓。劉備深知得罪了督郵,趕緊帶著兩位好兄弟逃跑。
建安元年,曹操還封劉備為鎮東將軍,此時的曹操也忽視了劉備,認為他只是一個胸無大志的落沒貴族。但其實劉備一直都在養精蓄銳。建安六年,曹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逃往依靠劉表屯兵新野。到了建安十二年,劉備三請諸葛亮,諸葛亮的隆中對讓劉備嘆為觀止。劉備有了諸葛先生的幫助,簡直如魚得水,這也令曹操感到了深深的危機。
建安十三年,劉備與東吳的孫權聯合,與曹操戰於赤壁,打敗了曹操,佔據了荊州五郡。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實力不斷增加。建安二十四年,漢中之戰後,劉備取得勝利進位為漢中王。但是,在夷陵之戰後,關羽張飛相繼去世,劉備失去了左膀右臂。章武三年,劉備一病不起,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
劉禪是劉備的第二個夫人甘夫人所生,劉禪字公嗣,小名又叫阿鬥。是蜀漢的第二位皇帝,又稱為後主。說起劉禪的一生,也算是多災多難。劉禪建安十二年出生在荊州,在逃亡的中,兩次被困,幸得趙雲將軍相救。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為漢中王時,被封為王太子。到了劉備稱帝時,進為皇太子。
劉備為了培養好劉禪,讓他從小讀《 韓非子》等書學習為政之道,並且讓習武。還讓諸葛亮輔佐他,按理說,劉備的基因再加上後天的培養,劉禪應該不會落得「扶不上牆的阿鬥」這樣不好聽的名聲,被人們記住。劉禪17歲在成都繼位,拜諸葛為相父。
劉禪223年繼位的時候,有諸葛亮輔佐,休養生息,致力發展生產,也是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234年時,諸葛亮病逝,劉禪就猶如失去了方向的小船,蜀國的政權也開始混亂。身邊也沒有可以信任的人。劉禪不善於知人用人,任意黃皓獨掌朝中大權。
黃皓蒙蔽了劉禪的雙眼,蜀國最後被司馬昭滅掉。蜀漢滅亡後,劉禪搬遷到魏國的都城,被封為安樂縣公,就此安然度過了一生。「樂不思蜀」的成語就是來自劉禪的故事,司馬昭特意宴請劉禪,在宴會時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身邊的人都很是懷念蜀國,掩面擦淚。司馬昭問劉禪是否想回蜀地,劉禪回答到:「此間樂,不思蜀「,無心復國。
司馬昭對這個答案很是滿意,感嘆到就算諸葛亮還在世,也挽救不了劉禪和蜀國。所以,後世也會用扶不上牆的阿鬥,來形容阿鬥的無用。至於劉禪是否真的只是為了逃避司馬昭的迫害,裝成無心復國的樣子。但是如果說劉禪真的是想復國,也不會這麼安然地在洛陽過一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