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白塔坐落於遼陽白塔區白塔公園內,歷史悠久,雄偉壯觀,是遼陽市區的地標性建築。塔高71米,八角十三層密密簷式結構,是東北地區最高的磚塔,也是全國六大高塔之一,列全國76 座古塔之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其塔身、塔簷的磚瓦上塗抹白灰,俗稱白塔。

遼陽白塔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塔身和基座都裝飾以磚雕的佛教圖案。塔基高大,雕刻有仰覆蓮、欄板、鬥拱、伎樂人等圖像花紋。塔身第一層八面皆建有佛龕,龕內有磚雕坐佛,旁有左右脅侍;龕上是寶蓋,瓔珞四垂,有飛天舞空,體態優美。再往上為塔簷,由第二層直至第十三層簷,層層上收,直到塔尖。塔頂最高處安有鐵剎杆,嵌以鎏金寶珠、相輪等,閃閃發光。由於塔尖安上剎杆而使深厚凝重的塔體突而變為挺拔、秀麗、巍然天外,給人一種特有的節奏感。加之角角風鈴飄響,層層寶鏡映輝,又使人有置身於八面玲瓏塔的境界之感。前人詩句中有:「天半驚風響塔鈴,……一痕塔影指天南」,形象地描繪出遼陽白塔風光。

關於其遼陽白塔具體建造年代沒有明確記錄,最初廣泛的說法是金世宗完顏雍為其母通慧圓明大師(金世宗追封其出家為尼的生母李氏為貞懿皇后)所建。日偽時期,該說法被廣為宣傳,一直到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也都認同該塔為金代所建。

但據稱在1980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完顏雍正隆六年(1156年)為其母李氏建塔的塔銘。上面內容記敘的地理位置與遼陽白塔毫無關係,因而金代建塔說被否定。而遼陽白塔建築風格和細部作法與錦州古塔和北鎮崇興雙塔風格較為相近一致。而錦州古塔建於遼道宗清寧三年(1057年),北鎮雙塔約建於遼道宗至天祥年間,據此推測遼陽白塔應建於遼代,距今約有一千年歷史。

遼陽白塔經歷後代過多次重修、增建,但仍舊保持了初建時的風貌。塔身結構嚴整、比例勻稱,構造堅固,據稱1975年遼寧海城發生強烈的地震時,遼陽白塔安然無恙,令人讚嘆不止,是一處據有悠久歷史和建築藝術價值的文化景觀,古時便為遼陽八大景,今天依舊為遼陽市民所愛。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