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丫頭讀《莊子》5,逍遙篇之朝菌不知晦朔,天人合一的莊子

2021-01-16 圖文皆新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 huì gū ,知了)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我:丫頭,知道朝菌是什麼嗎?

丫頭:早上的菌菇麼?

我:嗯,差不多意思。早上長出來的菌類。

丫頭:那晦朔怎麼解釋呀?

我:晦指黑夜,朔指黎明。早晨生長出來的菌類無法分辨白天黑夜。

丫頭:「如果我能看得見 就能輕易地分辨白天黑夜」,看來它也適合唱這首歌哦。

丫頭:「蟪蛄不知春秋」就是知了不能分辨春天和秋天的不同?

我:是這意思。因為知了是春天生,夏天死,不能完整的經歷由春到秋,也算是壽命短小的,跟朝菌一樣都是「小年」。

丫頭:朝菌和知了還是差很多呀,再說知了蛻化前是有好幾年在土裡的呢。

我:看來你的《昆蟲記》沒有白看,在這裡不用糾結這些,大小都是對比出來的,非要細分,那朝菌就是小小年。

丫頭:好吧,冥靈是什麼東西?

我:普遍說法是一種大海龜。

丫頭:海龜是能活很多年啊,莊子他老人家是楚國人嗎?

我:他是戰國時代宋國人,大概在現在的河南商丘的位置,宋國當時是很小的一個諸侯國。

丫頭:哦,那當時的楚國在哪裡?

我:當時的楚國包括如今的安徽、河南、江蘇、陝西部分地區,幅員遼闊,很有實力。

丫頭:後面的大椿是不是一種樹?

我:是的,大椿和冥靈是長壽的代表,屬於大年。《莊子》裡小大對比很多,通過這些極大、極小的強烈比較,莊子他老人家與天地交流、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完美呈現,「萬物與我為一」!

丫頭:哇,天人合一?那不是很厲害,拈花沾葉即可傷人,難怪可以開宗立派了。

我:……

(原創文章,配圖亦為原創手繪,盜用必究)

相關焦點

  • 《莊子》:曠達逍遙,天人合一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連同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引用的「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等經典語句,均出自《莊子》。《莊子》承繼老子學說,是戰國時期最重要的道家著作。原書共52篇,後經郭象整理刪節,現存世33篇,分為內七篇、外十五篇和雜十一篇,然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
  • 品讀《逍遙遊》,看莊子的人生境界
    同時湧現了很多著名的人物,如莊子。莊子者,蒙人也,名周。莊周曾經做過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是道家思想傑出的代表,有《莊子》一書,此書共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逍遙遊》是其中最重要篇目,指出人生的最高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中國哲學漫談(八):《莊子》之義難懂難測,體現在這些成語故事
    《莊子》之義旨,難懂難測,古已有之。這不僅體現在古今幾十種不同的註解、注釋中(見:中國哲學漫談第七),也體現在莊周本人所寫的內篇,如《逍遙遊》、《齊物論》,以及門生弟子所寫的外篇,如《秋水》等文章中。(外篇)秋水》(公子牟曰)且夫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於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必不勝任矣!...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
  • 莊子能夠逍遙的基礎是什麼?什麼是真正的「逍遙遊」?
    在《莊子逍遙遊》中,包含兩種對立關係:小大之辯和有無之辯。從文章開始到「此小大之辯也」是第一層次,談論的是「逍遙遊」的主體。在小大之辯中,同樣分為兩組:鯤鵬和學鳩、蜩的對比體現的是空間維度上的大小,冥靈、大椿和朝菌、蟪蛄的對比體現的是時間維度上的大小。
  • 讀《莊子選譯》了解莊子思想,真的是通俗易懂!
    讀一本好書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今天推薦一本好書——《莊子選譯》。下面是我認為書中寫得好的經典語句和通暢的譯文摘抄,供君品讀。(作者在開篇前先是對莊子這個人物和他的生平作了簡單的介紹,即使沒讀過莊子的人也能看懂,且不枯燥乏味。)
  • [解讀莊子]悲從中來:關於人生逍遙的終極思考
    這樣子一對比,就可以看出《莊子》的文法之妙了。這段話譯成白話就是「蜩與學鳩」覺得自己挺美,挺逍遙。說我想飛就飛,我目標呢就是飛到榆枋上,這哪用做那麼些準備呀?考慮來考慮去的,多麻煩。我要是飛個把小時還飛不到,我就落到地上歇歇腿,再飛嘛。你「鵬」不就是去南邊嗎,要飛九萬裡那麼高呀?用得著嗎?
  • 順應自然:莊子崇尚天人合一
    順應自然:莊子崇尚天人合一莊子作為中國傳統文明中,最偉大的精神領袖之一,其深邃、樂觀、豁達的人生哲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別開生面的奇葩。而洋溢在莊子文哲著作中的樂觀精神,人文關懷, 早已成為當代國人人文精神的典範。
  • 品讀國學:《莊子》中有哪些富含哲理性的句子?
    1.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譯】水如果積聚得不深厚,那就沒有力量承載起大舟!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逍遙遊》【譯】朝菌不知晝夜交替,蟪蛄不知春秋季節的變化!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第一次讀《逍遙遊》,是在高中時代,沒有文學思維和沒有哲學思維的情況下,殘留在腦中的印象僅是文章開頭那美麗的鯤鵬。印象中,非常喜歡「逍遙遊」三個字所表達的人生境界,可對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寫作方法卻是一知半解。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莊子的一生的執著追尋——自然逍遙之道
    莊子的一生的執著追尋——自然逍遙之道自古以來,在這世間能留下名字的都是有真才實學,都是有志之士,都想要以民為本報效國家的人,他們為的是名而不是利。但是縱然是這樣,他們也有的人是寂寂無名之輩。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除老子外另一位極道學之大乘者。他一生都嚮往自由,而他所認為的「道」也與此有關。那麼就請跟著小編來一起走進莊子的「道」,看看他所認為的世界。對於莊子我們都知道他大約生於公元前369年,是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先秦七子之一。按理來說這樣一位大人物,他的出生本該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就像那些帝王一樣為了自己的皇位穩固就編撰一些傳說來欺騙世人。
  • 為什麼不被世俗所羈絆的莊子,卻一生在與人爭辯?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作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與老子哲學並稱為「老莊思想」。據司馬遷《史記》記載,《莊子》有十餘萬言,但現存的《莊子》僅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主要是莊子本人之作,而外篇和雜篇則多出自其弟子或其後人之手。
  • 故事:《莊子》:什麼是「天人合一」?
    經過七個不眠之夜的思考,莊子休通過反思,確立了自己的本根論和方法論。他張開雙臂,向西偏的殘照,向山間斷流,向殘枝敗柳以及可怕的獸骨屍首大聲宣讀自己得哲學詩篇:「芸芸眾生,請側耳傾聽罷!我將告訴你們,自然的本源,自然的本質!
  • 莊子:耐得了窮,挨得了苦,卻容不得自由精神被約束
    內篇主要是莊子本人之作,而外篇和雜篇則多出自其弟子或其後人之手。想要更好地了解莊子思想的核心,內篇應該是解讀其思想精髓之首選。「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不為凡塵俗世所約束,不因他人之語論功過,這種超脫於塵世之外的逍遙境界,才是最契合莊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 你懂莊子嗎?讀懂了逍遙遊,就懂得了莊子!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哲學家中的詩人,是詩人中的哲學家,他的文章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辨色彩,他的想像豐富多彩,他運用的寓言故事,雖然都是他瞎編的,但是很能體現他的思想。在莊子中,最出彩的要算是他的開篇之作逍遙遊了。在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你什麼是逍遙遊。
  • 國學入門書目:《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 。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 《莊子》感悟:莊子之逍遙——言無拘,意無窮,思無邊,人無己
    我們覺得莊子是聖人,但他早已忘掉了自己,他只有逍遙於天地之間的自在靈魂。我們不是莊子,也不具「濠水之辯」之才,但若真要是給莊子戴上「天才」的帽子,那我們就需要看到他步入意境的超脫——「逍遙」。《逍遙遊》論述「無所待」的逍遙時,用了「鯤鵬展翅」「列子御風」「彭祖高壽」的神話寓言,列舉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斥鴳、蜩與學鳩無知」的例子,娓娓道來,人、神、物、龐大、細微,文中都有涉及,沒有冗長的論道,卻有精彩的故事;不固執一見,不用語言操持「道」,所以在《逍遙遊》的汪洋恣肆中,我們才能真正明白「無所待」。
  • 莊子-逍遙遊(五):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現在回過頭來讀莊子的這句話,特別有體會,摩託車相對自行車,速度真的提升特別多,在特別的設計下所以2000多年前莊子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的觀點其實是非常超前的,這也是哲學家的厲害之處!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 《莊子》經典名言20句,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語出戰國·莊周《莊子·大宗師》。把我的生看為是好事的也應該把我的死看作是好事。三、以隨侯珠彈千仞之雀。語出戰國·莊周《莊子·讓王》。用珍珠去打正飛在千仞之高的鳥雀,這句話常用來指舍重求輕。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 四十五歲讀莊子,記住這9句話就很不錯了!
    此時,特別適合讀莊子。我一手端茶,一手持書。讀著,讀著,只覺得書頁上那一個個黑色方塊字,猶如一顆顆小石子,撲稜撲稜地落入自己的心田,激起一圈又一圈漣漪。四十五歲讀莊子,我一邊讀,一邊記,一邊悟。讀了許多天,我在筆記本上抄錄了這9句話。我覺得,能記住這9句話,就很不錯了。①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出自《莊子·外篇·繕性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