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是好萊塢最大的財富:查理·卓別林的演藝生涯
查理·卓別林1889年生在倫敦的一個貧民窟裡。他六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是一個善於模仿和創造生動的藝術語言的遊藝場舞蹈演員。卓別林從小就跟著母親,在舞臺上擔任一些小角色。後來因為母親失業,與同母異父的哥哥一起流浪街頭,後來在遊藝場和巡迴劇團打雜和演出。20歲時,他加入了著名的卡爾諾啞劇團。在第二次到美國進行巡迴演出時,他加入了啟斯東公司。1914年2月,他與塞納特合作拍攝了第一部影片《謀生》。很快,人們就從全美國的兩萬家電影院的銀幕上,熟悉了這樣一個人物:頭上一頂小圓帽,嘴上一撇山羊鬍子,腳穿一雙特大的鞋子,一根細而短的手杖或者是雨傘,一條肥大無比的褲子,一件小得可憐的上衣,裡面是是一件航髒面古怪的背心,邁著扭來扭去的「鴨步」到處惡作劇。
在啟斯東公司期間,卓別林與塞納特合作拍攝了35部影片,這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喜劇明星,也使美國電影喜劇達到了一個高峰。
1915年,影業託拉斯崩潰了,卓別林離開啟斯東公司,成為愛賽奈公司的演員、導演和編劇。《尋子遇仙記》是卓別林拍攝的第一部長片。之後,他又拍攝了一些出色的短片,如《有閒階級》、《發工資的日子》等。
在《巴黎女人》中,卓別林不再擔任演員。《巴黎女人》是一個藝術家、一個少女和一個富翁之間迴環曲折的三角愛情故事。卓別林在這部影片裡創造了一些獨特的間接的電影語言,如用在黑暗中閃動的燈光,表示離去的火車,也暗示出女主人公被拋棄後恍恍惚惚的心情。表現女主人公和情人重歸於好,則用女主人公拉開一個抽屜,裡面掉出一支男人的襯衣領子來表示。
《淘金記》被認為是卓別林無聲喜劇電影藝術的峰之作。其中有一個片斷,描寫主人公夏爾洛在一個聖誕節的夜晚,坐在擺滿食物的餐桌前,痴情地等待他的情人到來。而情人卻遲遲不來。為了排解心中的煩躁情緒,他在各餐桌之間表演了妙趣橫生的「麵包舞」。另外一個飢餓中的夏爾洛被幻化成一隻母雞,啃著他的皮鞋,把鞋帶像麵條一樣吃進去,把鞋釘當成骨頭來吸食的鏡頭,也是一個極具煽情功能的場景。這部影片票房極佳,但因為片中表現了離婚,受到了清教徒團體的強烈反對。這標誌著卓別林悲劇性的後半生的開始。在《淘金記》之後三年拍攝了另一部經典喜劇片《馬戲團》,片中的夏爾洛在表演「走鋼絲」時,受到了一群兇頑的小猴子的圍攻。這個在鋼絲繩上受到猴子圍攻的鏡頭,強烈地折射出他當時的心情。這種無奈、無助、悲哀、苦澀和蒼涼,籠罩在他以後拍攝的所有影片之中,揮之不去。
隨著有聲電影時代的到來,大部分的電影喜劇明星都從銀幕上消失了,只有偉大的卓別林「與時俱進」。在他的第部有聲喜劇影片《城市之光》中,他繼續動人地講述著那些悲涼的喜劇故事:流浪漢把喝醉酒掉進河裡的富翁撈上來,自己卻又掉進河裡去了。在影片的結尾時,夏爾洛剛從監獄裡被放出來,就受到了一群頑童的戲弄,他所有的尊嚴與他的小手杖一起丟失了。
《摩登時代》的主題與弗利茨·朗哥《大都市》和克萊爾的《自由屬於我們》類似,都是表現人與機器、冷冰冰的利潤法則與豐富的人性要求之間的衝突。1946年,《大獨裁者》在美國上映。卓別林放棄了所有常用的隱喻方式,從正面攻擊希特勒和一切獨裁者。在影片中,理髮匠夏爾洛和未婚妻兩人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被大獨裁者瘋狂叫囂屠殺猶太人的廣播嚇得無處躲藏。而在另一個場景中,大獨裁者和墨索裡尼互擲奶油點心大打出手,使不可一世的獨裁者成為人們的笑料。《大獨裁者》的上映,引起了孤立主義者和反猶主義者的不滿,他們把影片看成是參戰宣傳。此外,由於他的某些生活方式與清教徒意識形態發生衝突,使他受到了孤立主義者和清教徒的猛列攻擊。
《凡爾杜先生》就是在這種氣氛下拍出來的。這部作品的情緒和在他全部作品中的地位,與莫裡哀的《憤世嫉俗》類似。在這部作品裡,卓別林恢復了他早期的形象,重新成為一個風度翩翩、憤世嫉俗、性情殘忍的老紳土。卓別林通過這個人物對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批評,全片充滿了激憤、絕望的氣氛。《凡爾杜先生》的上映,使反對他的浪潮來得更加猛烈了。這位倔強的藝術天才已經無法再進行藝術活動了。他帶著妻兒回到了家中,閉門不出,隱居了七年。
1948年,他用幾個星期的時間拍攝了《舞臺生涯》。這是一部以1913年到1915年的好萊塢為背景的、有強烈自傳意味的影片。影片的主人公、一個受迫害的喜劇演員,不斷受到侮辱、排斥、迫害以至走投無路。他把自己的一切——才能、健康、愛情和榮耀,都傳給了一位女舞蹈演員。在最後一次演出中他受傷倒在舞臺上,臨終前,他看到女舞蹈演員在舞臺上起舞,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繼續走著他的藝術和人道主義之路。
在這部作品裡,卓別林謙遜地把自己比作一片秋葉,雖然渺小,但飄落在地上,也可以肥沃土壤。這部閃耀著燦爛的人道主義光芒的作品,成了這位天才告別好萊塢的絕唱。藉口去倫敦公映《舞臺生涯》,卓別林帶著妻兒離開了美國,從此再沒有回來。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了長空,又迅疾消失了。1952年9月,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下令對他進行調查。同時宣布不準他入境。1957年,在倫敦,卓別林拍攝了反麥卡錫主義的影片《一個國王在紐約》。卓別林一生與奧斯卡無緣。即便有一兩個安慰性的獎項,他也不會去領取。
1977年12月15日,查理·卓別林在瑞士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