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全面實現小康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2020年,紡織非遺在傳統與時尚文化消費和脫貧攻堅戰中需要進一步發揮積極作用,為成就人民美好生活奠定堅實基礎。9月20~22日,以「提振非遺消費 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在瀋陽召開。同時,本屆大會與第二屆中國(瀋陽)旗袍文化節強強聯合,實現紡織非遺活化傳承,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這是紡織非遺大會在浙江、北京、雲南成功舉辦後的又一次非遺盛宴,去年,第三屆紡織非議大會入選「中國非遺十大事件」,其影響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今年,第四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首次進入東北在瀋陽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和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瀋陽盛京滿繡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承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中心、中國紡聯駐廣東潮州傳統工藝工作站、桐視界(遼寧)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出席本次會議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領導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高勇,原會長王天凱,黨委副書記陳偉康,副會長孫淮濱,產業部主任華珊,辦公室主任段紅,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副院長馬志輝;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和遼寧省省廳的領導有:文化和旅遊部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鍾建波,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來自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的領導有:中共瀋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于振明,瀋陽市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安建曄,遼寧省工信廳副廳長馮文勝,瀋陽二級巡視員徐洪濤;來自地方行業協會的領導有: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會長王翀,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會長卜曉強,四川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會長楊淑瓊,江西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劉嬋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有郝淑萍、柳建新、劉代娥;參加大會的學者專家有:天津工業大學副校長趙宏,中國民族服飾研究會會長楊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李薇。此外,還有德國駐瀋陽領事館總領事畢滿天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設計師、文創企業非遺工作者、院校師生以及媒體記者代表共200餘人出席了大會。
領導寄語:站在新起點探索紡織非遺未來
在第四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高勇作了《提振非遺消費 創享美好生活》主旨報告。報告中指出,紡織非遺事業作為我們行業發展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今年形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紡織非遺人沒有退縮,而是勇於擔當,逆勢而上。在抗擊疫情中彰顯了他們的特殊貢獻,在扶貧攻堅中展現了他們堅守的鬥志,在復工、復產、複試中彰顯他們的創作熱情和務實作為,在網絡平臺帶貨直播中呈現了他們的睿智身影。當紡織非遺真正形成品牌,就會帶來市場認可度、美譽度,進而贏得消費者青睞。紡織非遺就能真正融入現代生活,實現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為人民帶來美好生活和使命追求。百姓日用即為道,讓我們攜起手來,為提振非遺消費,創享美好生活而努力。
文化和旅遊部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鍾建波在大會致辭時表示,中國紡織非遺大會通過推選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舉辦紡織類非遺系列展覽等方式,有效帶動了更多力量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中來,提升了非遺在全社會的可見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使紡織非遺大會成為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一項重要的品牌活動。在今年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中國紡聯也發揮了行業帶頭作用,引導紡織行業積極參與抗擊疫情的工作。紡織類非遺傳承人、推廣大使和相關企業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和行業優勢,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抗擊新冠疫情等國家重大戰略和重要任務,不僅體現了紡織類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服務當代群眾的當代價值,還體現了非遺傳承人迎難而上、甘於奉獻的責任擔當,更是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人心、匯聚民意的強大力量。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首先對紡織非遺大會的舉辦給與了高度的肯定,並表示今後消費品司會給予大會一如既往的支持。她談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創享美好生活是發展紡織非遺事業的根本宗旨和戰略追求,非遺文化與技藝是當代消費品創意、創新的重要源泉,非遺消費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和文化需要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文化自豪感和民族榮譽感的時尚表達方式。特別是近年來紡織非遺文樣與現代時尚審美的結合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和品牌商的高度認可,實現了紡織非遺的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
對於今後紡織非遺的發展,她有幾點建議:第一,深化挖掘非遺文化價值,動員更多力量廣泛參與非遺技藝與文化的挖掘傳承,將紡織非遺經典表達與現代時尚完美融合。第二,加強非遺消費宣傳普及,加強市場推廣和商業價值挖掘,繼續做好紡織非遺創意設計產品的宣傳培育,從需求端引導消費者偏好,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第三,形成合力,持續推進非遺工作。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在20日晚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開幕儀式致辭時談到,紡織非遺大會如今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四年來,見證了中國紡織非遺事業的發展歷程,同時也為這項事業的發展付出了辛勞、汗水和智慧。今年,大家都度過了一段非常特殊的時期,不僅如此,我們還面臨很多歷史節點,尤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扶貧攻堅戰到了衝刺時期,「十三五」、「十四五」相互交匯,在這樣的特殊的背景下召開大會,實際上已經不僅是回顧、總結,更重要的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探索、研討紡織非遺事業的未來。
在21日非遺大會上,孫淮濱簡短地介紹了本次大會情況,並主持了本次會議。他表示,除了一年一度紡織非遺大使的揭曉,旗袍文化節的開幕以及旗袍設計大賽決賽的精彩角逐以及旗袍藝術大賞的深度參與,無不體現著各方在推動紡織優秀傳統文化的振興所作出的努力。他同時談到,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是每年非遺大會的亮點,他們中有的是非遺傳承人,有的是企業家,有的是設計師以及專家學者,可以說他們為每個人都為中國紡織非遺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們紡織非遺事業的佼佼者和領頭羊。最後,他感謝各方對本次非遺大會的鼎立支持,正是由於大家的積極參與才使非遺大會有了好的基礎和開端。
中共瀋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于振明在致辭時表示,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紡織非遺大會在瀋陽的舉辦是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創新載體,讓旗袍工藝、旗袍面料中的紡、織、染、繡、印成為紡織非遺的重要內容去傳承、弘揚,也讓旗袍文化與非遺相得益彰,交相輝映。今後,我們將通過持續舉辦非遺大會和旗袍文化節,促進瀋陽服裝服飾、家居家飾,文化旅遊、民俗婚慶擴展市場空間、壯大產業發展,助推瀋陽高質量發展。
業界聲音:以產業化模式實現非遺文化扶貧
國家級非遺項目蜀繡國家級代表傳承人郝淑萍作了《非遺傳承與扶貧攻堅》的主題演講中談到,近年來為響應中國傳統工藝轉型計劃,號召業內人士共同培養傳統工藝人才,交流傳統的工藝創新創業的經驗,探索行業的經營發展新模式。如今,在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吸收了很多世界品牌,創新思維推陳出新,品牌營銷技藝創新,助力脫貧攻堅,促進公共事業創新發展,歡迎熱愛非遺工藝美術、工藝項目的社會人士參加進來和我們企業聯合發展,聯合組織非遺扶貧活動取得較好的社會與經濟的效益。
中國民族服飾研究會會長、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委會委員、教授楊源在主題演講《談非遺文化創意產業化路徑》中提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形成創新設計產業化和商業模式。一是扶持非遺傳承人,鼓勵堅持,傳承技藝;二是加強創新設計,開展商業運營。她還提出,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的核心是文化的內涵以及文化的情懷。中國民族地區有巨大的紡織非遺資源,每個民族都有織繡染的傳統,都應該開發利用,以產業化模式,實現文化扶貧。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將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
北京德怡華商貿有限公司設計師、創始人凱薩琳·馮·瑞星博作為首個獲得「傳播中國紡織非遺友誼大使稱號」的國際友人,她在弘揚中國香雲紗和傳承中國傳統技藝方面返回了重要作用。會上,她談到了中國紡織非遺的國際傳播,她表示,宋明以前的東方服裝多以順應面料而製作華服,近現代以後則受西方裁剪製作的影響,以技術為主導而製作服裝。rechenberg的服裝之所以有濃鬱的東方色彩,只是順應了面料的風格,幫助面料成為一件衣服,使面料發揮本身的色彩而已。簡潔、優雅、大方,自然而然,然之所以然,中國文人追求之境界,令人嚮往。
當天下午,會議還舉行了專題論壇,在「推廣大使共話紡織非遺發展之道」環節,北京服裝學院教授、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郭瑞萍,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張毅,杭州小巷三尋手織布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鄭芬蘭,開物成務文化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王素娟就非遺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劉薇主持了該環節;在「名家學者共話旗袍文化振興之路」環節,瀋陽故宮博物館副館長李理,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金頂獎」設計師計文波,大連工業大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曾慧,內蒙古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協會會長白晶瑩進行了深入的分享與交流。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會長、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王翀主持了本環節。
✦重要活動一:非遺大使友誼大使重磅揭曉
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推選活動是中國紡織非遺大會的系列品牌活動之一,其影響力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自2017年以來,已推選出的34位大使以自身的影響力與公益之心為紡織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工作做出了大量努力和付出,用實際行動踐諾了大使的責任與擔當。
本屆大會期間,「盛京滿繡杯」2020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在會上隆重揭曉。王素娟等12位同志被授予2020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凱薩琳·馮·瑞星博女士被授予2020年度傳播中國紡織非遺友誼大使稱號。
至此,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已擴展到46位,同時有1名傳播中國紡織非遺友誼大使,8人獲得推廣大使提名。他們均來自各個領域、各行業、各民族的精英翹楚。
✦重要活動二:紡織非遺發展報告隆重發布
本屆大會仍就紡織非遺人關心的年度非遺熱點和事件發布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報告中提到,2020年以來,中國和世界經歷著一段高度摺疊的危難時光,紡織非遺事業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面對這樣的形勢,紡織非遺人沒有退縮而是敢於擔當,在抗擊疫情中有他們的突出奉獻,在復工復產中有他們的務實作為,在網絡直銷平臺上有他們的睿智身影,心繫國家、民生之大局,堅守傳承發展的歷史追求。據悉,今年的紡織非遺「白皮書」在主題結構上有了一些局部調整。保留了高屋建瓴、推廣大使、學術視野、圖書推介欄目,用新開設的抗疫行動、兩會看點、脫貧攻堅、雲上動向、地方風採替代了上年度的一些欄目,基本上反映了紡織非遺工作的主體方向、新的動向和新的亮點。
▲中國紡聯非遺辦與武漢紡織大學籤訂了推動紡織非遺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紡聯非遺辦與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廣東服裝服飾行業協會籤約建立工作站合作協議。
▲現場,中國紡聯領導為非遺辦遼寧工作站、廣東工作站頒牌。
▲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聯動倡議
▲開幕式期間,還舉行了共建旗袍故都 振興傳統文化的揭牌儀式。
▲桐視界(遼寧)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獲得特殊貢獻獎。
◆系列活動集錦一:紡織非遺系列展
在本屆大會期間,還有很多系列活動的展開,豐富了本次非遺大會的內容。
「承古融今·推陳出新」——紡織非遺系列展活動就是其中之一。記者在現場注意到,這一次的系列戰,主辦方按照功能、場地、規模、面對受眾的不同,分為瀋陽故宮紡織非遺展、中國工業博物館紡織非遺精品展、遼寧大廈「我愛非遺」手作品閃售。
據介紹,參展單位來自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得到三十餘家非遺文創企業、高等院校、傳承人的積極參與。參展作品涵蓋棉毛麻絲以及榮昌夏布、藍印花布、手織土布、宋錦、織錦、蜀錦、香雲紗、挑花、纏花、朝鮮族服飾、西南民族服裝、蒙古族刺繡、蜀繡、羌繡、傳統蠟染、扎染以及代表瀋陽當地特色的滿族民間刺繡、那氏旗袍傳統製作技藝、瀋陽滿族堆綾、遼繡、柞蠶絲服飾製作、草木染等多種技藝門類的紡織非遺創新產品。
可以看出,此次系列展覽是在全社會共同抗擊疫情的特殊背景下,為全面展現紡織非遺與現代生產生活的融合能力,以擴大文化內需、刺激非遺消費為前提,展覽旨在通過匯聚全國代表性紡織非遺技藝,以多形式詮釋傳統文化內涵,在探索非遺跨界融合新模式下,實現產品創新設計融會貫通,使非遺文化消費成為人民群眾嚮往美好生活的生動表達。
◆系列活動集錦二:盛京滿繡發布會
9月20日,瀋陽盛京滿繡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桐視界·非遺書院項目,在中景大廈舉辦「盛京滿繡·書香傳非遺」主提振非遺消費 創享美好生活題發布會,該活動也是第四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和第二屆中國(瀋陽)旗袍文化節重要活動之一。
發布會邀請了中國戲劇表演最高獎——梅花獎獲得者馮玉萍登臺獻藝《孝莊長歌》,並邀請多位專家到場暢談非遺。此外,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獲得者、遼寧廣播電視臺播音指導陳紅等播音藝術家,共同朗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盛京滿繡第四代傳承人楊曉桐主編的滿族系列文化叢書《滿族傳統服飾》《滿族傳統禮儀》《滿族傳統飲食》《滿族傳統婚禮》選段。
同時,以著名模特曲迪娜為代表的國內外多位優秀模特現場上演精彩滿繡婚服大秀,勾勒出「出閣」「融合」「金婚」「愛戀」四條故事線。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幕「愛戀」由白衣天使、抗洪戰士等系列構成,致敬在不平凡的2020年中投身抗疫、抗洪一線的「最可愛的人們」。桐視界·非遺書院隸屬「盛京滿繡立體化出版工程」,被商務部等五部委評為2019—2020「國家文化重點出口項目」。
◆系列活動集錦三:振興紡織非遺大家談
當天,還舉行了「振興紡織非遺大家談」會議,歷屆紡織非遺大會評選出的紡織非遺大使們參加了本次會議。據悉,本屆非遺大使證書處處體現了紡織非遺的創新,證書使用了柞蠶絲材質,同時封面做燙金,內頁含金線繡,處處彰顯了紡織非遺人的「氣質」。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紡聯非遺辦還開設了「你火啦」直播平臺,全流程直播本次大會,讓非遺與網際網路有機結合。
◆系列活動集錦四:首屆(中國·瀋陽)旗袍設計大賽與第二屆(中國·瀋陽)定製旗袍藝術大賞
在本屆非遺大會開幕式上,首屆(中國·瀋陽)旗袍設計大賽與第二屆(中國·瀋陽)定製旗袍藝術大賞輪番上演,為瀋陽、為世界華人女性帶來了一場經典優雅、精彩時尚的旗袍視覺盛宴。
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挖掘優秀旗袍設計人才,打造瀋陽「旗袍故都」的知名度、美譽度,推動旗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聯合舉辦了2020首屆(中國·瀋陽)旗袍設計大賽。本次活動設三個單項獎,分別是2020首屆(中國•瀋陽)旗袍設計大賽網絡人氣獎、2020首屆(中國•瀋陽)旗袍設計大賽最佳創意獎、2020首屆(中國•瀋陽)旗袍設計大賽最佳工藝製作獎。選手們不論是在綾羅綢緞、絲帛錦絹等經典面料的運用,還是在紡染織繡等傳統技藝的時尚表達,都從各種角度、多種設計手法詮釋了「錦繡旗袍·璀璨人間」的大賽主題。
與此同時,一年一度的(中國·瀋陽)定製旗袍藝術大賞活動也在同期舉辦。據悉,旗袍藝術大賞是集聚全國優秀的設計力量和品牌進行的旗袍流行趨勢的發布會,旨在打造旗袍時尚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本次活動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聯合主辦。勞倫斯·許、計文波、劉薇等三位中國頂尖時裝設計師帶作品親自坐鎮;來自北京的「木真了」、上海的「瀚藝」、深圳的「吉祥齋」、杭州的「葳芸」、蘇州「繡娘」、成都的「寧航」、丹東「古唐東韻」以及瀋陽的「璽贏」等8個優秀的旗袍品牌則展示了旗袍的多元化方向。
文 | 本報記者 王育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