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模型(工具產品設計及體驗模型)|How it comes?

2020-12-1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工具類產品通常使用門檻較高,產品邏輯較複雜,在交互及體驗上的要求也會更為苛刻,尤其對於設計工具而言。面對這種類型的產品,設計師該如何著手呢?

我們查找了已有的設計方法,發現並沒有專門針對生產力工具的設計方法與體驗衡量的方法論,因此推導出專門適用於生產力工具產品的設計與體驗模型,歸納為:2大要素、4個核心維度、4個體驗目標與9大體驗原則,希望可以給同行們帶來一些幫助及新的思考方式。

提煉生產力工具2大要素

首先,生產力二要素論認為生產力由人和生產工具構成,人通過生產工具產生新的勞動資料。作為設計師,生產力工具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Sketch、Axure、C4D等設計工具,設計師通過設計工具生產出新的界面、模型、原型等資料。

圖三:建模師常用的設計工具-C4D截圖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文檔、筆記、視頻、特效軟體等生產其他的內容資料的生產力軟體。因此,生產力工具通常出現在工作場景之中,服務於專業人員,有固有的使用流程,最終產出符合用戶期望的輸出物。

其次,如何定義工具產品,尤其是注重能效的to B類生產力工具產品?

「工具原指工作時所使用的器具,後引申為達到、完成或促進某一事物的手段」,在工具所代表的手段背後,其核心是幫助人們提升達到目標的生產力。因此,除了工具本身及使用工具所需要達到的生產力目標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則是使用工具的人,那麼,對於工具類產品最重要的是「人」與「工具」兩大要素以及「人」、「工具」、「生產力」三者之間的關係。

圖四:生產力工具2大要素

從上圖可以看出,影響生產力結果最重要的要素是「人」與「工具」,人來操作工具達成期望的目標,得到生產結果,工具則反向引導人,提供如何實現生產結果的方法與流程。

於「人」而言,即工具產品的用戶,包含不同的用戶角色以及角色擁有不同的心智、行為模式;就「工具」而言,橫向的「功能」與縱向的「性能」則是最核心的內容,功能達成用戶的場景目標,性能則幫助功能穩定、高效的實現。

那麼,對於目標是提升生產力的設計工具來說,最重要的四個維度則呼之欲出——「角色」、「心智」、「功能」、「性能」。

圖五:生產力工具4個核心維度

解讀生產力工具4個核心維度

接下來,需要對這四個維度進一步定義並拆解。 (1)角色,即使用工具的目標用戶,依照用戶的目標、行為和觀點的差異分類為不同角色,詳細拆解下來還會包括角色列表、角色屬性、以及角色的行為。以酷家樂裝修設計軟體為例,該設計工具的使用角色有專業型家裝設計師、銷售型家裝設計師、硬裝設計師、繪圖師、門店導購、普通業主等等。就建築信息化設計軟體而論,該設計工具的使用角色有專業型家裝設計師、管理人員、項目經理、施工人員等。

圖六:建築信息化工具使用角色 (2)心智,指人認識事物的方法和習慣,心智會影響用戶如何認知周遭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心智取決於對應角色的認知情況、記憶、主動獲取教育與被動教育的渠道和方法、以及基於角色的競品使用習慣等。

比如:家裝行業有一套固有的設計和實施流程,影響著行業中所有從業人員的基礎認知和心智模型。

圖七:建築信息化行業設計流程

(3)功能,便是產品滿足用戶需求的系統解決方案或提供的服務;包括功能列表、功能的使用場景、使用頻度、功能的重要等級等。例如,酷家樂裝修工具向用戶提供了戶型繪製、模型添加、渲染等功能,來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完成高質量的方案。

(4)性能,說的是系統在指定時間和使用資源的條件下,在需完成的工作上的表現情況;可以考察的維度是系統相關數據、硬體的使用情況、BUG情況以及可用性等。比如:在酷家樂裝修工具中,對於工具的顯示幀率是影響性能的重要因素,當幀率低於一定閾值的時候,用戶在場景中的模型操作會感到明顯的卡頓。

圖八:生產力工具4個核心維度解讀

匹配生產力工具4個體驗目標——四象模型

被拆解出的4個核心維度只能提供工具產品體驗思考的方向,卻無法成為衡量體驗的目標。可用的體驗目標一定是具有清晰的目標結果以及定義說明的。以生產力為出發點,將工具(包含功能、性能)與人(包含角色、心智)作為橫縱2個軸進行4個核心維度的交叉匹配,即產出具有各自側重點的4個目標象限區塊的目標關鍵詞。

適用性:當「功能」匹配「角色」時,我們需要考量的是同一工具產品是否可以滿足其不同角色使用者的需求,以及需要考量同一功能是否可以匹配適用不同場景和關聯工具,這裡凸顯的則是「適用性」這一體驗目標。效率:而當「性能」與「角色」交叉考慮時,產品需要幫助不同角色在多種使用場景中均以高性能滿足使用者對於效率的要求,一方面縮短完成典型任務的時間,另一方面提升工具產出物的質量,即「高效率」。學習成本:統籌交叉考慮「功能」與「心智」時,體驗優秀的工具產品應該儘可能做到功能形態與心智模型的完美映射,符合行業的一般規範,從而便於用戶理解、認知與學習,以達到降低工具的「學習成本「的目標。穩定性:同樣的,當「性能」與「心智」匹配時,工具產品的體驗目標則聚焦在「穩定性」之上,即以工具性能的穩定性保障心智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統一,無論用戶在何時何地不同系統不同瀏覽器上使用工具,都應該保證統一的反饋,提供穩定的體驗。這便是應用於生產力工具的設計及體驗衡量的四象模型。

圖九:四象模型

反觀這4個被拆解出的體驗目標與生產力的關係,雖然沒有推導出嚴謹的函數公式,但它們之前的關聯關係已經非常清晰:適用性、效率、穩定性這三者與生產力呈正相關關係,學習成本與生產力為負相關。

圖十:生產力與核心維度關係

所以,用戶對於生產力工具的核心訴求為提升生產力時,設計師需要從適用性、效率、穩定性提升和學習成本的降低這四個維度來考慮設計目標。綜上所述,工具產品最核心、最通用的體驗目標可以即為「高適用」、「易學性」、「高效率」,以及「強穩定」。

圖十一:生產力工具4個體驗目標

拆解生產力工具9大體驗原則

那麼,目標再如何轉化成可指導、檢驗設計的原則呢?

Google的GSM模型目標(Goal)→信號(Signal)→指標(Metric)是互動設計師比較熟知的數據模型,通過確立目標從而判斷目標對應的信號,繼而拆解為可量化的信號指標,完成目標到指標的轉化。

借鑑GSM的思維方式進行拆解映射,四象模型便可由「高適用」、「易學性」、「高效率」、「強穩定」四個通用的工具產品體驗目標,拆解為更為聚焦的「體驗原則」,以及後續更為詳細的「體驗細則」,再通過體驗細則劃分的具象信號來使用適當的指標數據進行體驗衡量。

圖十二:四象模型9大體驗原則

由上圖可知,對於生產力工具類別的產品設計、框架設計、界面設計與開發過程中,需要被考量原則有:適用廣度、可擴展性、認知匹配度、界面效率、學習與幫助、產出效率、操作效率、信息深度、資源佔用等9大原則,幫助設計師和工程師在產品研發的不同階段評價方案。

小結

四象模型的理論支撐及推導過程就介紹到這裡,關於如何使用四象模型應用在實踐的產品設計中,可以輔助設計在哪些產品階段達成怎樣的目的,請關注「四象模型第二篇——How to use it」。

參考資料:

本文由 @ TThinking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互動設計常識—設計常用模型分析(一)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設計價值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輸出一套系統化的設計策略及方案;通過與不同背景的參與者進行溝通協作,能獲取更多看事物的角度和差異化知識;創造更多可能;作為一種理想的設計教育工具,讓非科班的設計人員完整又快速了解產品&設計。
  • 工具篇:3C模型、Kano模型、冰山模型、行為分析模型
    工具1:3C模型 什麼是3C:非戰略三角模型公司自身(Corporation)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產品定位是很關鍵一環,產品定位是否精準,直接決定產品力的高低,進而影響後期銷售去化速度的快慢。精準的產品定位,需要綜合考慮客戶導向、競爭導向和公司導向這三大要素。 點擊一下推出即可,給個鼓勵認可唄!
  • 三維體驗模型——拆解複雜體驗線團
    編輯導語:在面對複雜的用戶體驗分析時,可以用到三位體驗模型把他化繁為簡,幫助我們面對紛雜的體驗因素,整理思路,梳理出目標產品當前的定位;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在UX領域,有眾多理論模型,諸如SWOT、雙鑽等,但是這些模型大多數來自西方設計界。
  • 6種轉化率分析模型,提高產品轉化率、用戶體驗
    在微觀層面(實戰方法論)通過6種轉化率分析模型提高產品轉化率、用戶體驗; 大家如果能掌握好增長方法論和提升轉化的秘訣,就一定可以通過實現業務快速增長。(1)用戶轉化模型AARRR轉化漏鬥和市場營銷學中的消費決策模型保持高度一致:獲客與用戶需求對應,了解用戶如何找到我們; 激活與用戶收集信息的過程對應,這個過程中用戶完成首次激活; 留存與評價方案對應,對於好的體驗,用戶會留下來; 收入和決定購買對應,當用戶完成購買,平臺也獲得了收入; 用戶購買完成後有持續良好的體驗,則會導致產品的再傳播
  • 用戶體驗設計導圖之BD-QA模型
    本文提出了一套從Be-goals到Do-goals的用戶體驗設計導圖範式,期望能夠幫助設計師從用戶真實場景角度出發,挖掘出有價值的策略像素點,從而產出客觀合理的產品或設計原型。為了深化設計師用戶體驗意識,並能夠將其在具體業務分析中真正落地,本文提出了一種輔助設計師思考的結構化導圖–「BD-QA模型」。
  • 從KANO模型,分析B端客戶的產品設計滿意度因素
    編輯導語: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本文從KANO模型出發,分析了B端客戶的產品設計滿意度因素都有哪些。
  • 產品分析方法之:KANO模型
    作為設計師來講,設計方法和分析模型是輔助我們更好做設計的工具。就像廚師做菜時候的菜譜一樣;面對新的菜種,能更快指引我們做出味道不錯的菜餚。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體系化的設計方法不僅能更好的指導設計師做設計;另一個方面,經過設計方法武裝後的設計,能讓設計師更自信面對來自各方的質疑,更專業的講述自己的設計依據。在做不同菜餚的時候,我們需要不同的菜譜來指引;而在不同的設計階段,設計師也需要不同的設計模型/方法,讓我們更靈活的做設計分析與輸出。
  • 成為思維模型的設計高手,其訣竅就是元模型,創造模型的模型!
    自己之前也湊著熱鬧,趕著潮流,去學習各種思維的模型,當最終沒有一個模型是能拿得出手的。面對這樣的一張圖,其實是挺有誘惑的,狂奔在各種模型的路上,有時真得停不下來。當自己反思一下,習得各種各樣的模型,對自己的提升到底有沒有實質性的幫助,這種幫助非常有限,後邊回過頭反思,其實是弄錯了順序,誰不想大腦裡裝上各種各樣厲害的模型,但這些模型不是你想裝就能裝得上呢?後邊自己轉換了視角,我不是要去學習各種各樣的模型,而是要去學習設計模型,而是要去學習創造模型,在這裡要引出元模型。啥是元模型呢?模型背後的模型,可以稱之為元模型了。
  • 四元數是四象數理模型的一種典型表達式
    要把傳統易學中的四象數理模型和四元數結合起來,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四象,四象在中國早期文化中指《易傳》中的老陽,少陰,少陽,老陰,又指四季天然氣象,在秦漢以後逐漸指代源於遠古星宿信仰中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的群星,也稱四神、四靈。
  • Jacky說用戶體驗︱軟體UX模型在硬體產品領域的應用
    而產品的「可用性」定義為:特定的用戶在特定的使用場景下,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而使用某產品時,所感受到的有效性、效率及滿意度。再後來,Jakob Nielsen教授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並且隨著人機互動理論的發展日趨成熟,同時融合了用戶研究、互動設計、視覺設計、用戶界面設計、多媒體設計等專業領域,UX用戶體驗慢慢開始取代UE可用性工程成為新風向。
  • 產品經理能力模型二三話
    一個執行力強的產品經理,背後藏著的是TA對需求的深刻分析,產品的設計能力和與團隊的溝通能力。2. 王詩沐提出的能力模型19年的時候,王詩沐出了一本書,書名為《幕後產品》。我很喜歡網易雲音樂,所以買過來看。在這本書裡,師母提出了他眼中的產品經理能力模型:與騰訊的模型相比,這個模型更垂直了。
  • 網際網路產品經理的產品能力模型
    產品經理的能力層次模型:中國傳統道家的「道法術器勢」概念和模型,可以非常恰當地用來描述產品經理的能力層次:「器」是產品、工具,是道的法理中進行的一種產出結果。比如我們經常說的「以器載道」,就是用最終的物理上能體現的東西。雖然這些具體的概念大家認知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大體的方向和理解還是基本一致的,而借用到產品能力上,這些概念可以在產品設計領域內獲得更具象的定義:道:包括但不限於價值觀與世界觀等關於現實世界如何運行和組織的規律性的認識。
  • 產品經理不知道這些分析模型怎麼行?
    (原標題:產品經理不知道這些分析模型怎麼行?)適用場景:競品分析,評估產品機會PESTELPESTEL 模型是用來分析宏觀環境的有效工具,包括 6 大因素: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環境和法律。
  • 收藏.10個產品櫃3D模型【免費模型】
    &模型靈感、全球展會報導、展覽設計學習、招聘求職、設計搭建交易。其需要設計師投放大量的精力,深入細緻地了解參展公司和展品以及相關信息,精心策劃、安排場地布局、標新立異地設計展臺,以賦予創造性的藝術表現手法來滿足參展商和展品陳列的要求以及觀眾的觀賞欲望。其中產品展示的設計極為重要。
  • 送福利.15個產品展示櫃3D模型【免費模型】
    其需要設計師投放大量的精力,深入細緻地了解參展公司和展品以及相關信息,精心策劃、安排場地布局、標新立異地設計展臺,以賦予創造性的藝術表現手法來滿足參展商和展品陳列的要求以及觀眾的觀賞欲望。其中產品展示的設計極為重要。
  • 「工具模型」OD、TD、LD實用知識圖譜:70個超全的模型和工具
    要把每一場培訓都作為一個學習項目去運作,要在一開始就「以終為始」界定業務收益,要「從始至終」設計完整體驗,要把重要精力放在學習轉化上(D3、D4、D5都與此有關),要用主客觀數據評估培訓的成果和影響力。
  • 教你怎麼做設計模型!
    建築、規劃和景觀設計進行的設計是一個空間設計的過程,它不同於其它種類的設計,如商標設計、服裝設計等,而且它的成品不可能1:1地製作成後再修改,所以需要一定比例製成模型把構思在施工之前表現出來,再經過反覆推敲,不斷修改,以求得最佳視覺效果。
  • 【長文】幾乎是最完美的用戶體驗模型—CUBI
    然而,緊縮的預算以及緊張的時間安排,都給創造真正新穎的設計、確定設計流程中的遺漏,以及充分考慮創造有效的用戶體驗設計諸多因素帶來了挑戰。為了解決這些普遍性的挑戰,筆者研究了現有的用戶體驗模型和框架,發現大多數UX圖示是混亂的、無組織的、複雜或者過時的,這些對於設計師和客戶都是毫無用處的。這就是為什麼筆者決定自己創建模型。
  • 五行寄生十二宮模型
    孔子在《繫辭傳》中講"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等,都是在講易經創生萬物的功能,並通過"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這個易經的萬物生成模型,以及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高達模型工具套裝是坑嗎?新手模型工具推薦
    emmm……我又回來啦,近日在貼吧裡看到有人聊到模型工具巴拉巴拉的作為入坑n年操壞無數剪鉗筆刀的廢物大白就想分享下關於組裝模型的工具有什麼好的推薦,讓小白少走彎路,早日獲得GBWC冠軍,迎娶白富美,走上膠佬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