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會是件挺快樂的事,尤其是老同學聚會。大家在一起,回憶下過去,說以前小時候沒有任何名利色彩沾染的這些有趣的事。這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快樂。但同學聚會多了,總感覺變了味兒。比方說這個人來參加聚會,可能就為了辦成點什麼事,那個怎麼跟你虛情假意,甚至有的時候男女同學之間又鬧出點小緋聞。
所以聚多了,難免容易有一些不愉快。你和身邊的人交流一下就會發現,這不是個別現象,尤其是80後,甚至不滿的都比快樂的要多。比方說,一見面就各種顯擺炫耀,還要裝著不經意;有的混得不怎麼好的乾脆都不來了;還有的同學在同學聚會當中,就想讓你幫他辦什麼事,甚至有的同學參加聚會的目的,就想拉幾個保險和微商的客戶。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參加過同學聚會,說的這些東西,在同學聚會的時候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所以很多人感慨,現在這同學聚會也不那麼單純了。有時候就想,為什麼我們曾經覺得那麼純真的同學感情,過了這麼多年再聚會的時候,會有這麼多讓人不開心的事兒呢?
那麼,真的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了嗎?你要這麼判斷的話,那你就完全想錯了。其實對同學聚會,有這種感覺的原因,有一點是最根本的,那就是你對同學聚會期望太高了。
我們說的同學聚會是什麼呢?是曾經是同學的人聚會,而不是真正的現在的同學在聚會。你們只是過去的同學,現在已經不是同學了。過去你們是同學,在一塊玩,在一塊住。現在呢?你們已經各奔東西了,是不同社會身份的人,只不過你們曾經是同學。那些你年輕時候的那些懵懂,和現在的功利世界直接對接,很難一直和諧。
我們為什麼說過去同學感情純真呢?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就是距離認同感。
這個很好理解,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大可能一見面就非常的要好,一輩子的朋友。慢慢的相處,必須有時間和空間,才能產生這種交情。那個時候我們總在一塊兒,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這就是物理距離上的一種認同。
而現在,天南地北都有,你們有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見面了,你也不知道他是什麼人,他也不知道你是什麼人。人是會改變的,如果還按照過去小時候那印象來相處的話,那肯定是容易產生不和諧的。所以曾經的同學,現在是不同社會身份的人。
另外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心理認同。
為什麼說同學之間容易產生心理認同呢?就是你們幹的是一樣的事,比如說一塊兒學習,一塊兒面臨高考的壓力,一塊兒面臨畢業後的就業問題。甚至是青春懵懂時候,談戀愛幾乎都是同步的。他們有共同的行為,共同的目標,所以這就形成一種心理認同。
所以基於這兩點,等到大家都分開了,不僅物理距離上遠了,心理認同也沒了,因為你們幹的事不一樣了,雙方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認同感。所以這個時候再往一塊兒聚,你再想像以前那樣心理和物理空間上距離那麼近,親密無間,就不可能的了。
而且大家要明白,我們為什麼有時候看不上別的人,其實並不是你有多好,他有多壞,原因往往在於我們每個人處事的方式,價值觀不太一樣。同學也是如此,當年你們面臨的問題都一樣,極容易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可是畢業之後,各自在不同的崗位上忙活,各有各的人生,價值觀已經不一樣了,若干年之後,你們作為同學再聚集到一塊兒,那怎麼可能完全的親密無間呢,所以一定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參加同學聚會既能重溫純真的同學感情,又不會發生一些不和諧的尷尬事呢?
我覺得有兩點是要大家注意的。
第一點就是,只談過去,別談現在。上學的時候咱倆打架,上學的時候,咱倆胡同口截那個女孩,上學的時候考試打小抄,說這個多快樂,把過去的美好時光翻一遍,非常美好的記憶,只說過去,不談現在。別問你是幹啥的,我是做什麼的,人是社會性動物,說著說著就容易互相之間想交換資源,攀比,或者是互相辦事。一有利益往來,同學之間的感情,馬上就變。同學之間別有利益往來參雜中間,才能保持純真快樂,何必還把眼前的事硬拉進來。你要是拉眼前的事,你就是一個很功利的人,那你遭到功利的對待很正常,也就是常說的:來說是非這必是是非人。
我們曾經在一個軌道上往前走,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咱交叉了,就好好樂呵樂呵敘敘舊,然後散了之後,你奔你的,我奔我的。
第二點就是,時間一定要短暫。湊到一塊盡情的快樂,分開了之後儘量少往來。一有太多往來價值觀不同就露餡了,還會破壞同學之間的感情。這個同學聚會聚多了,百分百<聚出事來。我們在原來的軌道上繼續前進,互相之間就不再有那麼多交叉,這樣的同學聚會你才可能不留下遺憾。你才可能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同學再聚會的時候,依然是那麼歡樂。這樣,同學聚會才能成為你記憶當中格外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