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東南部,與所有江南古鎮一樣,同樣的黛瓦白牆,朱紅色的門窗,青石板小巷子,一兩條小河,河上有各式的石橋,兩岸或是綠樹或是古老式的建築靠河而建,形成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的畫卷。
甪直鎮在古代叫甫裡,在鎮東有個直港,水路通往六處,此地的吉祥物叫甪瑞,因此到了清朝就將此地改名為甪直。有很多的遊客來到蘇州都會看到有關甪直古鎮的宣傳簡介,但好多人並不認得這個「甪」字,於是就索性叫「用」直或「角」了,其實本地人都清楚,凡外地人打聽時問到「用直」怎麼去時,他們知道說的就是甪直,習慣了也無所謂了,用直也好甪直也罷,凡正是一個地方。
今天清晨風和日麗,微風吹過帶來清爽的暖意,再看天邊有眾多的薄雲漂來,不久雲層遮住了太陽,這種天氣正是騎行的理想境意。
整理好行裝7點半就出發了,老習慣每次出發並未決定具體方向,只是騎著走好了,當然大概方向還是有的,就是往澱山湖去。
在超市買了兩瓶水,早餐也不想吃了,穿過318國道沿復興路向北,在穿過澱山湖大道時,時段路在擴建準備與江蘇的曙光路接軌,江蘇這面早就修好了,就等上海這邊了。現在還是靠邊境叢林中的一條小路過境,只能是非機動車才能過去,到了曙光路就是條標準的公路了。在路上曬滿了麥子,目前曙光路車輛很少,所以農戶們均在此路上曬穀物,看上去很是壯觀。
由於雲層遮著太陽,騎行特別涼爽,心裡就想何不騎遠一點,於是邊騎邊想去哪裡好,想著好幾次都想去甪直古鎮,何不今天就去好了,就這樣向甪直方向前進。
在上半年去崑山時就發現到處在修路,現在修路都是整個翻修,一般要三年才能完成。好吧就從錦溪轉過去,這面走也不遠。
錦溪往甪直的路可走縣道206,此路良好兩邊綠樹成蔭,到處掛著橫幅標語,全是打擊黑社會的內容,上海也有很多這樣的標語。
快接近甪直時縣道206變為201,在一個十字路口有路牌上標古鎮方向,沿指定路線很快就到了古鎮服務中心。在這裡將車放好就去了服務中心看情況,之前不知古鎮要不要門票,所以進室內看到了售票口,遊古鎮78元,哈哈,要票我是不會進去的,就在外面拍幾張照片行了,可到了入口只看到幾個保安,並沒有檢票員,管它的先從旁邊的一條小街過去,在一處掛有很多單位牌子的樓前問一女子,古鎮應從哪裡進入最好?她說:你從後面的大門進去最好。我就向前走了50米,確有一個大門沒有收票的,進入心裡還是沒底,總不能逃票進入吧,又問一女子:古鎮的主要景點在哪?她告訴我:從前方的一個石門進去就是了,不要門票,只是一些特殊的地方要買票。哦,知道了,甪直古鎮與朱家角古鎮是一樣的,景區開放,某些景點要票,就這樣開始了古鎮遊玩活動。
一開始從上塘街遊走,也是的基本上江南古鎮都有上下塘街,而且是主要街道,但甪直的上塘街卻是仿建的古街道,其建築與石橋均為近幾年所建,看上去是一條小河與古街和小橋,而鋼筋混泥土的建築模式很明顯,不過等幾百年以後它可就是名副其實的古鎮了。
從上塘街轉了一圈後來到了中市街,這裡就是老街了,一條小河從古建築群中穿過,小河兩岸要不是青石板路就是民宅,河上有幾座石橫橋,在小河與其它一條小河匯合處有一座石拱橋,內街是很商業化的巷子,街的兩旁全是商鋪,所賣的東西以食品為主,其它的就是一些亂七八糟的工藝品或服飾。反正去過江南古鎮的人知道每個古鎮賣的商品都大同小異,哪個古鎮的商鋪都標著商品是特產,其結果都是一樣的東西,價格到是從來沒問過,因為從來沒買過。
中市街有一部分與其它古鎮的街道不同,一般古鎮小街均為兩旁古建築夾在中間,頭頂就是天空,而甪直古鎮的這部分街道的頂端是由瓦片為頂中梁支架,因此雨天逛街也沒事。
中市街與西匯上塘街相交,在此地的小館子裡吃了一碗奧灶面,奧灶面在江蘇一帶的古鎮還是很有名的,雖說吃起來就象醬油麵,可也算是名小吃吧。
西匯上塘街也是一條主街道,這裡同樣的小河小橋兩岸青石板路,但這裡有幾個名人的住宅,沈柏寒、葉聖陶等,葉聖陶我們都清楚,現代作家大文豪,而且他的住宅就在古鎮名剎聖保寺內,這裡要想進去看是要花錢的。當然花錢就沒必要了,在街上走走看看比什麼都好,也只有在各條街道小巷小橋之間穿梭才能領略到古鎮的風彩。
在古鎮景區轉了一個多小時就出來了,畢竟甪直古鎮不大。到了服務中心稍休息下便騎車到甪直鎮的大街上去轉了一下,此鎮也不算大就兩條商業街,不過還好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商場,繞了一圈便向東北方行駛離開了甪直。
騎了十分鐘左右就進入了張浦的地盤,這裡的一條貫穿東西的主幹線全線在挖只能向崑山市區方向走,然後沿另一條路繞到張浦鎮上,在鎮上的一個小店裡買了一瓶冰啤坐在一顆樹下盡情享受。
沿著熟悉的長江南路頂著風奮力地向著澱山湖勝利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