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何騫
您過了多半輩子的端午節,可能就要成為別國的「文化遺產」了。
今年六月份,東北亞某國欲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一事一經披露,立即在海內外引起軒然大波。
國內各界紛紛表示:我國保持了兩千多年的文化習俗被別國搶先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是我們民族感情所不能接受的。
昨天,本報記者就此事來龍去脈進行了調查。
一位老人的急電 外國要「搶申」端午節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遼寧某大學教授冰庵(化名)向記者講述了「端午節遭搶申事件」的大致情況。
前不久,東北亞某國向冰教授發出邀請函,希望他能參加該國即將舉行的文化研討會。邀請函上有擬將端午節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內容。此事引起冰教授高度重視,他立即將此緊急傳真給了中國文化部。
經過文化部核實,發現果有其事。
冰教授告訴記者,該國早在1967年就已將端午節慶典列為他們的國家級「第13號重要文化遺產」予以保護。近年來他們更是年年舉行隆重的盛大慶典藝術活動,吸引了上百萬人次參與。而且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本土文化也確實與中國的端午節發生了一定的融合,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民族節日。
一個憤怒的聲音 如此申遺實為文化掠奪
遼寧「九一八」戰爭研究會名譽會長張一波教授在聽聞此事後,萬分憤慨地表示,一旦外國將端午節申報世界遺產成功,那麼就將成為國恥,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中國端午節,竟要成為他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中華民族在感情上所不能夠接受的。
著名「保釣」人士、曾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聯合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案將中國傳統節日作為法定節日的王錦思表示:「韓國、日本、越南等許多國家都有過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而我們卻正在漸漸忘卻自己的歷史根源,當我們陶醉在一個又一個『洋節』時,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誰拋棄了中國傳統節日?」
遼寧大學文化傳播學院院長高凱徵教授認為,端午節是我國古已有之的多民族民俗大節,兩千多年來,不僅漢族家家戶戶都要隆重慶祝,並在許多城鎮和村寨舉行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同時,南北方還有滿、蒙古、藏、苗、彝、畲、錫伯、朝鮮、土家、達斡爾等約28個少數民族也都各具特色地慶祝這個節日。
他表示,外國欲將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一種「合法」的文化掠奪,事實上這種掠奪遠不僅限於此,中國有著諸多的名勝古蹟———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它們都正面臨著這樣的危機,現在我們應儘快從各方面對它們進行保護。
一種可怕的憂慮 外國「搶申」可能成功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主管中國非物質遺產「申遺」的老教授告訴記者,如果東北亞某國真的準備用端午節申報文化遺產,那麼他們將有成功的可能。
這位教授介紹說,一個項目要成為非物質類的世界遺產,必須符合三個條件,即歷史價值性、完整性、真實性。現實的情況是,該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即將此項目列入國家級重要遺產,並且在長期的歷史進化中,它已與該國的文化內涵相融合,形成了一個相對真實、完整的文化體系,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因此該國端午節「申遺」有成功的可能。
一個醞釀的「設想」 所有傳統節日「打包」申遺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交流會上」,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焦慮地說,有著悠久歷史的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果國外申報成功,我們該有多麼尷尬?我們還有何顏面去見列祖列宗?
周和平向媒體透露,目前中國正加緊考慮將所有的傳統節日「打包」,集體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遺產。
周和平還痛心地說,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他希望廣大群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
反思應多於憤怒
文/李子平
端午節雖然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但是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已經逐漸地融入各個鄰近國家的文化中,已經具有了獨特的生命力和特點———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早就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還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端午節的流傳,背後是我們國家的強勢文化。而對於「某國」的做法,我們更多應當是反思和借鑑。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在制度上、法律上捍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情結?
我國傳統的節日中,蘊涵更多的是一種人文精神:親情、團聚,以及文化的傳承。但是現在過節,通常都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節日的意義正日漸淪為只存在於經濟上。顯然,我們該向人家學學了———用心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並且能夠以創新的精神發展傳統節日文化,讓更多的人參與文化活動,了解文化的源流。
與其臨淵「怒漁」,不如退而結網。
(責任編輯:久黑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