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轉,而影像不朽——《國家相冊》背後的故事

2020-12-17 央視網

時光流轉,而影像不朽——《國家相冊》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

  1948年6月,北京昌平縣上下店子戰鬥中,我軍戰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猛撲敵陣。袁苓攝

  1948年6月,北京昌平縣上下店子戰鬥中,晉察冀三縱隊攝影記者袁苓(右一),在拍攝我軍戰士衝鋒的情景。郝建國攝

  1959年10月,畫家常書鴻(左二)在指導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員臨摹壁畫。郝常耕攝

  1958年2月,相聲演員侯寶林利用勞動休息時間說上一段相聲,活躍一下田間地頭的氣氛。呂洪民攝

  1948年,昌平上下店子戰役現場,戰地記者袁苓冒著槍林彈雨拍下了一張照片,在他的鏡頭裡,一位戰士剛剛倒下,距離他只有五六米遠。幾乎同一時間,身後的戰友郝建國拍下了袁苓的背影。袁苓背著槍、手榴彈、乾糧袋,全部裝束和普通戰士別無二致,只是手裡多了一臺相機,而相機,正是他最有力的武器。那一年,袁苓和郝建國都只有23歲。

  戰地攝影家羅伯特·卡帕曾說過一句名言:如果拍得不夠好,是因為離得不夠近。袁苓和郝建國的照片讓我們看到,我們的攝影記者離戰場有多近。這兩張照片,近日作為「國家相冊 致敬歷史——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典藏展」的一部分,出現在首都博物館。時過境遷,歷史的圖像依然震撼,渾樸的力量一下就擊中了觀眾的心靈。

  打開檔案館的庫藏

  1943年12月9日凌晨,日軍突然包圍了河北阜平柏崖村,晉察冀畫報社主任沙飛從夢中驚醒,一把摟住枕邊的皮包往外衝,跑掉了鞋和襪子,雙腳被嚴重凍傷。之後,警衛員把包埋進土裡,躲過了搜查。當時,晉察冀畫報社在日軍掃蕩下,保住了許多珍貴的設備和底片,卻有多名人員犧牲,蒙受了報社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損失。

  當時倖存的兩隻皮包,就是最早的「中國照片檔案館」,皮包裡裝的,是上萬張記錄中國抗日戰爭最艱苦時期的底片。

  如今,隸屬新華通訊社和國家檔案局的中國照片檔案館,是目前我國館藏量最大的照片檔案館,收藏有珍貴照片1000多萬張,凝固著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瞬間,成為記錄國家歷史的珍貴典藏。這些典藏的作品,多年來躺在柜子裡,利用方式有限。從2016年9月開始,依託中國照片檔案館,新華社每周推出一期《國家相冊》,以微紀錄片的形式,通過一張張歷史照片,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以小見大,在歷史記憶與當代人感受中尋找共鳴。

  每集五六分鐘,兩三個人物,幾十張照片,1500字左右的解說,《國家相冊》在新華社領銜編輯陳小波的娓娓道來中已經播出了100期。陳小波在「國家相冊」主創團隊中不僅是講述人,還是圖片編輯。她在記憶中搜尋整理編輯過的照片,挑選出來用到創作中去。一集片子,她需要瀏覽照片近萬幅,最後使用五六十張。「千萬張照片靜躺在中國照片檔案館裡,等待被再次喚醒。」

  「請跟我走進中國照片檔案館,繼續打開《國家相冊》。」每集《國家相冊》微紀錄片都以陳小波這句話收尾。這些天,這句話迴響在首都博物館方廳三層。擔任「國家相冊 致敬歷史——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典藏展」執行策展人的陳小波,現場打開《國家相冊》,使觀眾近距離觸摸歷史的質感。這是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作品首次向公眾展出,現場100餘幅攝影作品,絕大部分都曾在《國家相冊》出現過,每一幅背後都隱藏著故事。

  為了豐富展覽元素,現場循環播放精選出來的16集《國家相冊》微紀錄片,還展出了新華社老一代攝影記者和編輯使用過的圖文資料本、底片盒、膠捲袋等實物。

  尊重攝影者的價值

  「做一個有溫度的展覽。」這是策展團隊對自己的要求。這些照片的攝影者很多已經離開人世,但他們的作品被很好地保存下來,「照片是一個將來式,或許幾十年後才能看出它們的價值」。陳小波希望這些照片,許多年後仍可以和後人對話。展覽中,有一個特別的單元,就是對攝影者真容的呈現。他們的肖像被印在小方臺上,雖然擺放在比攝影作品更低的位置,卻讓人心生觸動。

  石少華、袁苓、蔣齊生、侯波、陳娟美、王敬德、喻惠如、鄭震孫、官天一……很多人的名字並不一定為大眾熟知,但此刻,他們的作品放大後映入人們的眼帘,在心裡依然能引起波瀾。

  在「夜攻單縣」的照片中,攝影師袁克忠在黑夜裡利用炮火照亮夜空的瞬間,拍下了戰友進攻的身影,炮火成了他的閃光燈,技巧讓人嘆服。而一張有著燦爛笑容的照片,被布置在展覽的前言處,打動了不少人,一位網友留言說:「很喜歡那張一個女孩子在向日葵旁微笑的照片,真的很舒服。」其他作品裡,棄筆從戎的青年、雁翎隊的傷員、領到結婚證的女子、修築康藏公路的戰士、油井上的工人、摘棉花的姑娘、騎自行車的少年,一個個平凡的面孔,在影像裡獲得了別樣的生命力。策展團隊成員、《國家相冊》導演郝方甲說:「我們用影像回望來路,致敬歷史長河中每一個平凡如你我的人,致敬終將匯聚成洪流的微小力量。」

  當然,鏡頭裡也少不了知名人士。「這是巴金在朝鮮戰場坑道裡寫作;這是徐悲鴻在鬥室裡為戰鬥英雄畫畫;這是侯寶林在勞動間隙表演;這是常書鴻指導臨摹敦煌壁畫……」在展覽現場,陳小波如數家珍,不厭其煩。對於展覽照片的遴選,策展團隊有三條主要標準:時代的痕跡、攝影的詩性、情感的力量。

  情感的力量,可以穿越時空。看著照片裡可愛的孩子,有人提議,如果可以的話,把長大後的他們找到,來現場和曾經的自己合影。

  而情感的力量,又是最深沉的。在朋友圈裡,陳小波一邊邀請大家來看展,一邊不斷提示:慢慢看,慢慢想。這是不畏艱險、兢兢業業的攝影師為我們留下的影像記憶,時間賦予了它們更深的意義,它們刻錄了光陰的故事,讓歷史的溫度融入我們的心扉。

  去年,92歲的袁苓去世。時光流轉,年華老去,而影像記錄亙古不朽。

   (本報記者 蔣新軍)

相關焦點

  • 時光流轉,歲月留聲
    其實在我們的一生之中,值得懷念回想的事情有很多,但每個人的校園時光,卻更是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是一段深藏心底的人生痕跡。無論我們這一生是飛黃騰達,還是坎坷多難;無論是一生固守鄉土,還是漂泊他鄉,浪跡天涯;無論我們現在是年富力強,人生鼎盛,還是白髮蒼然,龍鍾老態,但於內心深處都會裝著兒時的校園,兒時的老師,兒時的學伴。
  • 「好書推薦」《國家相冊——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家國記憶》讀後感
    「好書推薦」《國家相冊——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家國記憶》讀後感 2019-09-18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相冊——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家國記憶》出版發行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陳諾)由新華社《國家相冊》欄目組編輯的《國家相冊——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家國記憶》一書,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近日將在全國發行。  該書從《國家相冊》第一季100期節目中精心選出包括《高考四十年》《白菜的味道》等13期觀眾耳熟能詳的微紀錄片,化視頻為圖書,選出170餘幅照片
  • 《國家相冊——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家國記憶》出版發行_滾動新聞...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陳諾)由新華社《國家相冊》欄目組編輯的《國家相冊——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家國記憶》一書,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近日將在全國發行。該書從《國家相冊》第一季100期節目中精心選出包括《高考四十年》《白菜的味道》等13期觀眾耳熟能詳的微紀錄片,化視頻為圖書,選出170餘幅照片,輔以主創講述、採訪實錄等內容,生動展現40年來家國巨變,為改革開放40周年獻上一份獨特的紀念。2016年9月起,由新華社精心打造的《國家相冊》系列微紀錄片節目在網絡上連續推出。
  • 一刻相冊,從0-1設計背後的故事
    本文是一刻相冊從0-1的產品設計背後的過程,從前期的設計目標的確認(高效、智能、有趣),到後續拆解到不同維度進行功能設計落地,從而呈現給用戶目前一刻相冊這個產品,目的是為了不僅讓用戶安全便捷的「存」,還能智能有趣「用」。
  • 行走在回憶中的時光軸音樂相冊
    時光匆匆,驀然回首一切美好事物就在眼前划過,讓我們用「印記工坊」時光軸音樂相冊把回憶清晰的停留住,若干年後再回首觀看,又近似眼前或剛剛發生的美好記憶!什麼是時光軸相冊?時光軸相冊模版會繪製出一條時間線,把圖片與文字按照設定的時間沿著時光軸的時間線沿途展示一段旅程,講述一個故事……用照片和文字與時間去記錄那些逝去的光年。不同類型的時光軸模版「你好,舊時光」時光軸模版,是以橫線行走的時間線為中心,圖片與文字沿著每行走的一個時間段展示美好回憶。
  • 國家圖書館2020年「非遺影像公開課」背後的故事
    進入專業圖書館界交流平臺,分享交流一手館情敬請關注圖書館報微信近日,《圖書館報》記者特別採訪了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主任湯更生,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驗收工作組組長田苗,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所長王馗和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館員戴曉曄,請他們從不同角度談談對非遺保護的看法以及非遺影像公開課背後的故事。
  • 大白讀書會|中國影像的浸入式體驗「內含福利」
    比如用7段故事回顧7個祖國「大事件」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故事背景已深深植入國民記憶,令不少觀者產生共情,留下熱淚。影像給人豐富的視覺震撼,文字卻是影像圖片的延展、補充,二者相得益彰。NO.3《國家相冊——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家國記憶(典藏版)》作者:新華社《國家相冊》欄目組版本:商務印書館出版年:2018-11推薦理由
  • 富士膠片:婚禮、畢業相冊等民用照片將是影像市場未來增長點
    據介紹,近年來,富士膠片注意到的中國市場特有的情況是:婚禮照片、兒童照片以及畢業照相冊的需求不斷攀升,市場呼喚列印速度相對更快、支持更多樣化相紙的碳粉列印設備。基於上述觀察,富士膠片與富士施樂首次合作,將原有的富士施樂中型列印設備Versant 180 Press內置軟體進行升級,研發推出了該款Versant 180 For Photo碳粉列印設備。
  • 要有人拍科技類紀錄片,「國家相冊」才完整
    但科技發展在當下國家戰略中佔據主流地位,如何讓紀錄片去構建一個完整的「國家相冊」?多種表達方式的科技類紀錄片似乎必不可少。文 | 上可2018年6月30日,在北京的國家會議中心,CHAIN杯全球首次神經影像人工智慧人機大戰總決賽拉開帷幕。
  • 「國家地理經典影像盛宴」亮相蠡湖畔
    昨天,「國家地理經典影像盛宴」來到無錫,將最具代表性的近百幅經典影像作品,呈現於蠡湖邊萬象城。據了解,無錫是這場在京、滬等地引起轟動的展覽全國巡展的第六站。  此次影像盛宴展是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特別策展,精選出近百幅系列作品,配合視頻影像、多媒體互動以及無錫特色的城市記憶而特別展出的。盛宴共三個板塊,主展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氣勢恢宏的「時空走廊」,由1888年以來雜誌的眾多封面精選而成,形成宛如時光走廊的獨特封面牆(上圖)。
  • 馬奈不朽名作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那些有情婦的偽善者無法接受她目光的審視——馬奈不朽名作背後的故事!「我用極簡的方式複製了我所見到的,這就是我的《奧林匹亞》。他們說這裡面充滿了醜陋,沒錯,我親眼看到了,我忠實地把它畫了下來。」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奈曾經這麼說道。
  • 【蘇州】中秋燈會|收藏時光相冊,再賞夜色周莊
    彩燈輝映耀周莊,璀璨盛宴好時光。隨著水鄉秋韻漸濃,歷時31天的2020海峽兩岸(崑山)中秋燈會也已圓滿收官。盈盈笑語、燈影綽約、活動紛呈,一幕幕精彩猶在眼前……打開「中秋燈會時光相冊」,一起重溫那些難忘的美好~
  • 一刻相冊一周年成績單:累計用戶破千萬 領銜國內雲存儲相冊市場
    近日,雲相冊存儲軟體一刻相冊迎來上線一周年。短短一年時間裡,一刻相冊累計用戶破千萬。這份快速增長的成績單背後,不僅代表用戶群體對它的喜愛與認可,同時印證了雲相冊正在成為當下主流趨勢的備份方式。上線一周年用戶量破千萬,一刻相冊成雲相冊APP「黑馬」一刻相冊是由百度網盤團隊打造的一款智能雲相冊存儲軟體,於去年7月首度與用戶見面。憑藉著激活後即可享受的「無限存儲空間特權」,一刻相冊一經上線就在國內雲相冊用戶群體中引發了熱烈反響。
  • 捷映|幸福的舊時光電子相冊,回憶逝去的美好時光
    迫於生活的壓力,我們會不知疲倦的忙於工作與家庭之間,我們也會厭倦,也會疲憊,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看看窗外的燈火闌珊,腦中回憶著過去那些美好的時光,仿佛一切都回到從前,時光靜謐,歲月靜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淨土,在這片土地上,沒有煩惱,沒有憂慮,只有歡聲笑語。
  • 唯你一段不朽的美麗時光
    ,就是我們從警人不朽的美麗時光。  物轉星移幾度秋,歷代監獄從警人的故事被揉碎在時光的長河裡。想說你是奔騰不息的銀河劃越蒼穹,想說你是萬裡湍流的江水激起波瀾。難忘懷初初見你,海之角泛起了曙光,東升旭日是你燦爛的笑容;難忘懷辭職歸裡,天之涯褪去的黃昏,繁星落幕是你不舍的憂傷;難忘懷你那雙閃爍清正廉潔、光明磊落的雙眸,目光流露的情懷似月光皎潔;難忘懷你那張勾勒出公平正義、無私奉獻的容顏,你的容顏,如花映月,永葆青春。
  • 發揮國家相冊的重要作用 紀錄片探尋文化自信的獨特打開方式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趙如涵表示:「紀錄片《中國》梳理了從春秋時期到盛唐期間,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以及相關故事,探尋『中國何以成為今日之中國』。此類歷史題材紀錄片,不僅要以影像的方式呈現歷史脈絡,更要讓觀眾從歷史的維度中審視現實,進而堅定文化自信。」國家形象已經逐漸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對其他國家認知和態度的重要了解途徑。
  • 《中國詩詞大會》:影像詩心 赴一場時空與藝術的流轉
    5年來,《中國詩詞大會》隨著科技發展與審美變遷不斷升級,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初心,讓古老的詩歌以創意的機巧、影像的靈動、宏闊的詩心,重回現代文化生態的流行之中。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再度對節目進行創新,用影像代山川立言,用技術呈時空流轉,用故事彰時代風韻。
  • 央視劇評|2020紀錄片:新時代「國家相冊」新空間
    告別2020之際,翻看即將載入「國家相冊」的中國年度紀錄片佳作,那些難忘的場景和溫暖的瞬間在紀實影像中一一復現,帶給我們無限的感動,也給人奮發前行的強大力量。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採用身臨其境的「日記體」,以每集5分鐘匯聚成融媒體系列短視頻,聚焦個體故事,用近乎白描的影像去表現疫情籠罩下普通個體的生活。敘述主角包括在武漢的抗疫一線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堅守崗位的普通勞動者等不同側面的武漢疫情親歷者們等,以第一人稱畫外音講述「中國速度」。
  • 《時光雕刻者》背後的故事
    ,書中以獨特的視角,涵蓋了與柳青、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黨益民、陳彥、白描、丁曉平等作家的深度對話,故事溫馨勵志、樸實珍貴。他們不忘初心,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文藝夢想,用責任和擔當,在時光的追逐中雕刻最好的自己。《時光雕刻者》運用紀實文學的形式進行書寫,既突破了報告文學的局限,又具備報告文學的特性。真實性是紀實文學的生命線,這一點,報告文學同樣具備,但是,紀實文學與報告文學存在最顯著的差異就在於「紀實」和「報告」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