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科學報報導: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下稱國科大)藝術中心副主任徐銘正式向校方無償捐贈一千多件春秋晚期的盟書文物。
報導說:為探究這些盟書記載的具體內容,挖掘其背後蘊含的藝術文化價值,活動當日還舉行了春秋盟書研究發展基金籤約儀式。中國科學院(下稱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表示,國科大要進一步發揮科教融合優勢,加強考古、藝術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養,為實現中科院「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目標而努力。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原副主任、國科大藝術中心主任張秋儉表示,國科大藝術中心作為捐贈承接方,願匯集各方力量,促成建立集藝術、考古、收藏等多學科於一體的研究平臺。
國科大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董軍社代表國科大教育基金會向捐贈方表示感謝。他指出,希望通過本次捐贈,啟動春秋盟書的系統深入研究,讓收藏在國科大的文物、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報導還說:這批文物從民間發掘後,由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機構的多位文博考古學家進行過數次鑑定。鑑定結果顯示,這批盟書系春秋晚期、戰國早期的文物,青石、墨玉等不同材質的薄板上,刻有不同體量的篆書文字,記載了晉、韓、魏等國諸侯的盟約,是難得的國寶級真品。
據徐銘告介紹,這批文物自然風化年份大,包漿很厚,文字書寫流利嫻熟,用500倍電子顯微鏡逐級放大,可發現玉石薄片上有極細微的孔洞,現代手段和技術難以模仿。這些盟書對研究中國先秦時期歷史、中國古代盟誓制度和文字都極為重要。也正因此,徐銘作出了向國科大捐贈的決定。並希望國科大儘快成立專業的研究機構,召集國內專家進行大規模、有效的研究。
種種信息都在表明,國科大和徐銘先生做了一件大好事:「國寶級盟書」入駐國科大並啟動「大規模、有效的研究」,會讓那些刻寫在1000多件玉片上的文字「活起來」,加快中科院「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
這一盛舉,必將作為文博界、考古界和科學界的一件大事,而載入史冊。這當然也是每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都樂見其成的大好事。
在老江所處的收藏圈子裡(我們應該是不配叫做收藏界的),很多人卻對此感到憂心忡忡,表示震驚、錯愕、嘲諷、罵娘的都大有人在。
嗯,這也包括老江在內。
這些人都不是故宮和國博的權威專家,他們說的也未必都對。
依草民愚見,國科大接受這批「國寶」本無太大問題。但是,在舉辦這個活動並大力宣傳之前,是不是可以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首先進行鑑別、研究和論證。確定它們的真偽和價值之後,再決定要不要接受捐贈,能不能開展宣傳,有沒有必要繼續研究下去。
還沒「成立專業的研究機構,召集國內專家進行大規模、有效的研究」,就貿然宣布它們是「難得的國寶級真品」,還成立專門的發展基金,舉辦系列官方活動,高調亮相,大張旗鼓地開展宣傳,會不會有些操之過急了?
萬一,我是說萬一哈......
萬一這些東西是贗品怎麼辦?
你怎麼向組織、向社會、向海內外輿論交待?
畢竟,你們是頂著「國字頭」的呀!
國科大的領導和專家們,你們有誰能站出來說:這批東西千真萬確就是真品,絕無其它可能嗎?
老江有幾串問題,不知當問不當問?
其一、這批東西究竟從何而來?
報導中所說的民間發掘是個什麼概念?是盜掘來的、工地出土的,還是地裡撿來的?
「發掘人」是誰?有沒有其他人佐證?
出土地點在什麼地方?你們去看過嗎?這個地方是否有埋藏「諸侯盟書」的可能性?
「盟書」「出土」後是如何流傳的?在徐銘先生買下它們之前,還有哪些人經手過?
如果不能準確回答這些問題,那麼,這批「盟書」是否應該視作「來歷不明」?
如果來歷都沒搞清楚,你們憑什麼說它們是出土文物。
其二、專家斷代的依據是什麼?
報導中說: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機構的多位文博考古學家進行過數次鑑定。鑑定結果顯示,這批盟書系春秋晚期、戰國早期的文物。
專家們作出這個判斷的依據和方法是什麼?選擇了哪些標準器作為參照?
我猜想,在進行鑑定之前,專家們應該是腦補過《侯馬盟書》和《溫縣盟書》的。因為,它們都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諸侯盟書的典型器。
侯馬盟書
1965年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現藏山西博物院。
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晉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 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見證了春秋末期晉國內部由六卿內爭至四卿並立的一場激烈政治鬥爭。
而這場鬥爭,拉開了作為標誌戰國時代開端的「三家分晉」這一重大事件的歷史序幕。
溫縣盟書
出土於河南溫縣武德鎮西張計村,現藏於中國文字博物館。
溫縣盟書也春秋晚期晉國卿大夫之間舉行盟誓時記載誓辭的文書。1930~1942年間曾多次出土、大量流散,被稱為「沁陽玉簡」或「沁陽載書」。
1980 年起,河南省博物館等對盟址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石圭、 石簡、 石璋 1 萬餘件,自村民手中徵集的 490件。
國科大盟書
徐銘先生捐贈,傳為「民間發掘」出土。
請教專家:
除了外形有那麼幾分相似之外,「國科大盟書」與館藏《侯馬盟書》、《溫縣盟書》還有其它別的什麼共同點嗎?
其三、「國科大盟書」有沒有可能是仿品?
徐銘先生說:」這批文物自然風化年份大,包漿很厚,文字書寫流利嫻熟,用500倍電子顯微鏡逐級放大,可發現玉石薄片上有極細微的孔洞,現代手段和技術難以模仿。」
作為中國科學院的藝術家,您是不是有點太小看現代手段和技術了。再說,仿製這種東西,需要用到什麼尖端的技術和手段嗎?
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了解一下。
鹹魚盟書
以下這些帶字「玉圭」均來自鹹魚,明碼標價,從35元到220元一根不等。
老百姓不識貨,不知道這玩意兒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盟書」,我們就姑且稱之為「鹹魚盟書」吧。
當然,這些都是非常低端的仿品,網上、地攤上都能輕輕鬆鬆刨出一大堆來。
賣家也算實誠,雖然沒有標明是仿品,但人家的的確確就是按仿品的價格賣的。本小利薄,賺的,基本上也就是個手工費。
除了外形,這些東西跟《侯馬盟書》和《溫縣盟書》也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跟「國科大盟書」,倒真是相似得緊呀!
國科大還沒來得及開展「大規模研究」,你們就搞得贗品滿天飛,這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