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創新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題:「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創新

新華社記者白瀛、何凡

1959年,富連成社弟子袁世海在表演京劇《龍鳳呈祥》時,將《蘆花蕩》一折中張飛出場的三倒步改成了三望:一望前面還有多遠,二望敵人來了沒有,三望周圍的情況;之後又採用了範寶亭《演火棍》焦贊的邊掛,來了個反飛腳。與之合作的梅蘭芳稱讚「他這齣戲,短小、精悍、巧」。

「張飛的出場表演經過了袁世海的巧妙設計,演起來乾脆利落,即表現出張飛的快人快性,又透露出他的穩重沉著。」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學者張雯睿說,這個驚豔的出場背後是袁世海對程式的巧妙應用和他嚴謹、規範的基本功。

日前在京舉辦的首屆「富連成戲曲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不少學者和專家認為,富連成社的發展歷程,對於當下戲曲的「守正創新」具有巨大的啟示意義。

作為京劇「第一科班」,北京富連成戲劇學社成立於1904年,在開辦的44年中先後培養了八科近800人,其中不乏馬連良、於連泉、葉盛蘭、袁世海、譚元壽、梅蘭芳、周信芳等名家,是京劇史上開辦時間最長、培養人才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京劇教育機構。

1935年,文人吳幻蓀曾發表評論說:「富連成戲劇學社,就因為不追隨時代潮流的推移,而反倒沾光了,因為一些舉辦不徹底改造的人士初次失敗了,而且反連累他們劇藝不堅實,所以愈形映著,富連成戲劇學社,深具規範,注意劇藝。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也。」

「富連成社始終堅持國劇的傳統表演方法和程式,延續了國劇藝術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從而經受住了京劇市場的檢驗,獲得了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深圳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陳仕國指出,富連成社對傳統表演方法和程式的堅持,反倒成了其在競爭中突圍的籌碼。

20世紀90年代初,舒桐曾在寧夏向出身富連成社的張元奎學戲。如今已是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主任的舒桐回憶起往事,仍然歷歷在目:「他的唱有著傳統花臉的規範,要求學生吐字清晰,氣口要求特別嚴格,能夠緩氣,不能夠緩氣的地方必須一氣呵成。音量要求從臺口打到劇場最後一排。」

「幾代京劇人的堅守和守護,使我們兩百多年的京劇藝術傳承至今。對於當代戲曲教師來說,守正是我們在教學當中首先要把握的尺度。我們要把規範、嚴謹的戲曲藝術傳承到下一代接班人的手中。」舒桐說。

如果說嚴謹、規範的動作是戲曲的「字」,那麼表演程式就是戲曲的「詞句」。一篇文章寫得是否漂亮,遣詞造句是否得當是關鍵。

1959年,富連成社弟子馬連良對《趙氏孤兒》中程嬰的角色進行了再創造。程嬰是在趙家滿門被害時充滿緊張、肅穆、殺氣騰騰的氛圍中上場的。

「他冒著生命危險去趙家通風報信,在告別趙朔夫婦下場時,抖水袖、甩髯口等一連串戲曲程式動作,不光體現了馬連良自身紮實的基本功,也把人物疊足而立等內心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廣東省文化館研究館員陳才說。

專家指出,程式化是戲曲的本體特徵,也是戲曲塑造舞臺形象的基本語彙,因此堅持程式化是戲曲發展、創新的前提。

「雖然『程式』一詞讓人感覺在呈現上有所限制,實則可以在『程式』中自由翱翔,展示出個人獨特的魅力。」中國戲曲學院教師劉璐說。

然而,京劇是在農耕時代產生的,表演程式也是在農耕生活的基礎上提煉的,並反映其時代的生活和審美趣味。但20世紀後中國逐步進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反映現實生活和塑造當代人物時,京劇應如何利用程式進行創新?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安葵曾建議,新程式的創編應和整體的戲劇創作緊密結合,把藝術體操、花樣遊泳等現代舞蹈元素引入戲曲,可以豐富戲曲表演。

《駱駝祥子》裡的「洋車舞」、《華子良》裡的「籮筐舞」、《江姐》裡的「繡紅旗」……近年來,創作者沿著這個思路,在程式創新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原主任馬玉璋則認為,程式的創新也可以從傳統中來,比如樣板戲《紅燈記》中李玉和戴著手銬腳鐐的工具,就化自傳統戲《挑滑車》。

「京劇創新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全國政協委員、京劇名家孫萍說,「京劇是『以小見大』的藝術,因此京劇創新在『正本清源』的同時,在題材的選取上也要有所取捨,『小題大做』是京劇創作應該遵循的規律。」

相關焦點

  • 「不過隨於時代 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創新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 題:「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創新新華社記者白瀛、何凡1959年,富連成社弟子袁世海在表演京劇《龍鳳呈祥》時,將《蘆花蕩》一折中張飛出場的三倒步改成了三望
  • 「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題:「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創新  新華社記者白瀛、何凡  1959年,富連成社弟子袁世海在表演京劇《龍鳳呈祥》時,將《蘆花蕩》一折中張飛出場的三倒步改成了三望:一望前面還有多遠,二望敵人來了沒有
  • 京劇"第一科班":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
    日前在京舉辦的首屆「富連成戲曲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不少學者和專家認為,富連成社的發展歷程,對於當下戲曲的「守正創新」具有巨大的啟示意義。作為京劇「第一科班」,北京富連成戲劇學社成立於1904年,在開辦的44年中先後培養了八科近800人,其中不乏馬連良、於連泉、葉盛蘭、袁世海、譚元壽、梅蘭芳、周信芳等名家,是京劇史上開辦時間最長、培養人才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京劇教育機構。
  • 來看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創新
    1990年,袁世海參加徽班進京200周年紀念演出扮演張飛(新華社記者楊飛攝)日前在京舉辦的首屆「富連成戲曲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不少學者和專家認為,富連成社的發展歷程,對於當下戲曲的「守正創新作為京劇「第一科班」,北京富連成戲劇學社成立於1904年,在開辦的44年中先後培養了八科近800人,其中不乏馬連良、於連泉、葉盛蘭、袁世海、譚元壽、梅蘭芳、周信芳等名家,是京劇史上開辦時間最長
  • 接續傳承、守正創新 國粹京劇與時代共鳴
    一套套華美的戲服、400餘張代表性照片和短片《百年張君秋》,將這位京劇大師數十年的藝術生涯娓娓道來。  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創立了繼梅、程、荀、尚之後京劇旦行的新流派——張(君秋)派京劇藝術,在中國京劇發展史和現當代戲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年適逢張君秋誕辰1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正在陸續舉辦。
  • 全媒體時代版權守正創新之道
    原標題:全媒體時代版權守正創新之道 來源:中國智慧財產權報 在印刷品時代、廣播影視時代、網際網路時代到全媒體時代的順次迭代中,著作權人這個龐大的群體的特徵愈加多樣複雜。
  • 京劇電影《大鬧天宮》公映戲曲電影如何守正創新
    原標題:戲曲電影如何守正創新(文化隻眼)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戲曲電影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攝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表演《三國演義》的片段,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由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主演,對舞臺藝術應用於銀幕之上進行了一系列革新。中國電影史上兩個重要的「第一」均為戲曲電影,都是史無前例的創新之舉。2011年,戲曲電影迎來新機遇——國家啟動了「京劇電影工程」。
  • 唱念做打揮灑時代風流——中國戲曲的新時代探索
    新時代,戲曲這個「非遺」國寶應如何面對傳統和創新,又該如何薪火相傳?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中強調:「希望中國戲曲學院以建校70周年為新起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唱念做打揮灑時代風流——中國戲曲的新時代...
    新時代,戲曲這個「非遺」國寶應如何面對傳統和創新,又該如何薪火相傳?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中強調:「希望中國戲曲學院以建校70周年為新起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全媒體時代紅色經典出版的守正創新
    《星火燎原》作為一部陸續出版了60多年、發行近千萬套,影響了新中國幾代人的紅色經典圖書,是如何在全媒體時代依舊煥發新時代光彩的呢?由此也引發了我們關於紅色經典圖書在全媒體時代如何進行傳播的思考。在對《星火燎原》進行全新再版時,「守正」是必須堅持的第一條,紅色基因的完整傳承是首先必須堅守的,惡搞、消費歷史,擾亂社會公眾的歷史認知,顛覆歷史記憶、消解民族尊嚴等歷史虛無主義的種種手段,絕不能以所謂創新的幌子出現在圖書之中。
  • 新時代文創產品開發如何實現守正創新?
    新華社上海10月22日電題:新時代文創產品開發如何實現守正創新?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文創產品是讓文物藏品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蓬勃發展,而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文化需求則對這個領域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時代文創產品開發必須把握守正創新總基調。」
  • 京劇科班,不止富連成!
    曾經的 京劇科班時代 科班概念 科班,中國舊時培養戲曲演員的場所。科班本意是指舊時學、演結合的戲劇班子,是成為演員(舊稱戲子)的必須也是唯一途徑。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唱念做打揮灑時代風流
    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 題:唱念做打揮灑時代風流——中國戲曲的新時代探索新華社記者白瀛、任沁沁「頃刻間千秋事業,方寸地萬裡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家萬師。」這副傳統戲臺上的楹聯,道盡了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新時代,戲曲這個「非遺」國寶應如何面對傳統和創新,又該如何薪火相傳?
  • 回望「富連成」:「第一科班」於京劇遠不止於「一座豐碑」
    梨園界於期間再度回望京劇「第一課班」,皆嘆其對於京劇影響之深遠,並指出,其在京劇傳承上的經驗和方法至今仍值得研究和實踐。富連成(全稱為「北京富連成戲劇學社」)被公認為京劇史上的「第一科班」,1904年,京劇教育家葉春善秉承著「為祖師爺傳道」的初心,開辦富連成。
  • 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戲曲藝術的薪火相傳,靠的是一代代戲曲藝術工作者的長期共同努力,靠的是戲曲優良傳統的接續傳承,靠的是守正創新,靠的是從弘揚中華文化戰略高度推動戲曲藝術健康發展的使命和責任。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於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三者互為表裡、相互支撐,是戲曲藝術歷數百年傳承不墜的主要原因。
  • 北京城著名的京劇科班
    舊時培養京劇演員,除官辦的梨園、教坊之外,大多數都是採取口傳心授的方法,或拜師學藝,或藝學家傳。明代出現以班代班的方式培養演員的「大小班」,和專門培養童伶的科班。科班多由私人資助或藝人個人興辦,其性質仍然是師徒相傳。梨園行裡的人,都以入科班為榮耀,不入科班,甚至不能算「門裡出身。
  • 京劇藝術的搖籃:富連成科班 桃李滿天下
    說到京劇藝術教育,就不得不提桃李滿天下的《富連成》科班。京劇誕生於北京,鼎盛時期是在清朝同治年間到光緒年間。早期的京劇傳承,是靠師父帶徒弟,口傳身教。京劇演員行當分為生、旦、淨、醜、末。不論哪一行當,學習京劇藝術要從兒童時期開始。家長選擇適合孩子承傳條件的某一行當和流派,帶著孩子去拜師,師父收徒後,由師父單獨在家裡傳授技藝。
  •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開放包容 為京劇注入持久活力「邇來徽部迭興,踵事增華,人浮於劇,聯絡五方之音,合為一致。」眾多戲曲藝人匯集京城演出,為什麼只有徽班蓬勃發展壯大並最終孕育出享譽世界的京劇藝術?從1830年成書的《日下看花記》中的幾句話或可窺見一二。「別小看這幾十個字,它把徽班的優勢概括進去了:聲腔的兼容性,人才的開放性,技藝的全面性。
  • 湖南中醫藥大學校長寄語2020新生:做守正創新的新時代中醫藥人!
    9月27日上午10:00,我校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在三號教學樓學術報告廳舉行,典禮上,校長戴愛國發表了主題為「做守正創新的新時代中醫藥人」 的講話,以下是講話全文:做守正創新的新時代中醫藥人——在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守正創新的新時代中醫藥人
  • 守正創新 彰顯「最長壽」藥廠陳李濟新時代風採
    :「陳李濟419年屹立不倒的長壽秘訣,概括起來就是守正和創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國務院名義召開的中醫藥會議,將中醫藥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確了新時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在中醫藥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大會提出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把創新鮮明地寫在中醫藥發展的旗幟上。「中醫藥發展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大機遇。」陳李濟董事長石洪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