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收復炎帝、打敗蚩尤後,統一了大小部落,被諸侯們推舉為天子。原來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如中原地區有熊氏族有熊圖騰,西南地區一部羅有虎圖騰等。黃帝統一中華後,就一直考慮:該用什麼圖騰好呢?當時他也沒有想出個結果來,就召集各路諸侯到具 山上商議。多數將領提出用熊圖騰,但黃帝一想,不行,跟人家學習,不但沒有創意,還容易傷害到各個氏族部落間的感情,就沒有同意。他提出提出,以蛇為身,以魚鱗護蛇身,以獅頭為蛇頭,獅尾為蛇尾,以鹿角為蛇角,以鷹爪為蛇爪,攏總起來,代表各個部落圖騰,故諧音為「龍圖騰」。它能騰飛,能下水,能爬行,具有各種動物的技能,又代表多家部落的特徵,大家聽後,都很滿意。
商定之後,黃帝選擇農曆二月初二這個黃道吉日,在具茨 山頂舉行儀式,升起龍旗。從此,就有了龍的傳人的說法。
具茨 山是中華民族文明之根,現在命名為始祖山。具茨 山自古就建有黃帝拜華蓋童子祠、軒轅閣、風后祠、黃帝迎日推策臺、黃帝女兒梳妝檯、三宮、嫘 祖廟、黃帝屯兵洞、黃帝避暑宮、幽勝宮、黑龍潭、白龍潭、日月潭等古蹟。幾千年來,具 山上的祠、閣就興起了陰曆三月三朝頂拜祖的聖節。近年來已重新修建了黃帝祠、中天軒轅閣、黃帝拜祖臺、黃帝迎日推策臺、嫘 祖廟、屯兵洞等古蹟。由於龍的含義代表了各個部落的理想,龍自然而然地成了歷代帝王的專用名稱,黃帝被人尊奉為「真龍天子」,帝王的子孫叫「龍子龍孫」。
原始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