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便是道教節日中元節,因為中元地官赦罪陰陽兩界,故冥府大開,百鬼夜行,所以民間也常常稱中元節為鬼節。
故老相傳,在鬼節這一天,很多小孩子能看見不乾淨的東西,大人們可千萬別不當一回事!
例如,曾經有個信眾說他兒子小時候就經常看到兩個小孩站在他家空調上,把他們一家人嚇得七葷八素,又是請法師又是找風水先生的,各種靈魂操作也沒用,兒子堅持說空調上有兩小孩。
無奈之中,信眾便宜賣掉徐家匯的房子,搬到莘莊。
直到兒子長大後,他才知道當年兒子看到空調上的兩個小孩是海爾兄弟…
當然了,這是個段子,為了讓朋友們樂呵一下。
不過,民間確實流傳了很多關於中元節這一天的各種禁忌,例如晾曬的衣服要及時收回來,不在室外過夜;八字輕的人和小朋友們晚上儘量不要出門;十字路口焚化的紙錢灰燼不要故意去踩等等。
這一切其實都源自我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恐懼心理——怕鬼。
在道教信仰中,鬼指人死後的靈魂,為什麼叫鬼呢?古人給出答案:「鬼,歸也」,也就是人死後成鬼(歸),回到生命最初的地方。
古人這個解釋聽起來詩情畫意,也很富有哲理,既然鬼就是歸,那我們早晚有一天都要回到這個生命的起初,誰又怕誰呢?
有不少古人們也的確這麼想的。
我們都讀過《宋定伯捉鬼》,課文裡一個思想單純有啥說啥的老鬼被膽大腹黑的人類宋定伯變成山羊給賣了,是的,給賣了…
小時候讀完全文,很受鼓勵,心中暗想,只要膽大心細開動智慧的大腦就可以戰勝一切妖魔鬼怪,今天再琢磨一下,卻依稀覺得老謀深算的糟老頭子宋定伯才真是人中之人,鬼中之鬼。
至清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裡記錄了他老爸告誡他不必怕鬼的一段說辭。
當時紀曉嵐在福州任職,所居住的衙門是原明朝官府所在,曾經在此殺害過很多無辜百姓,於是有個房間一直鬧鬼,家裡很多奴僕都深受其擾。
紀曉嵐父親聽說後就搬到鬧鬼房間居住,幾天下來毫髮無損,紀曉嵐來問詢,於是紀父便告訴紀曉嵐他為什麼不怕鬼:
鬼不侵正,正人君子之氣就是正氣、陽氣。鬼必然是怕人的,因為陰氣總是勝不過陽氣。假如有人被鬼所侵犯,那必是因為他的陽氣敵不過陰氣,世間人常常誤以為陽氣盛就是指血氣壯、性情粗暴等等,這是不對的。
實際上,如果一個人慈祥和藹、坦誠清白、公正剛直等等,這些都是陽氣,但如果心裡懷著慘毒兇狠、陰險狡詐、自私諂曲等等,這便是陰氣。
遇到邪魔鬼魅,一身正氣、陽氣的人就好比熾熱的爐火,無論多堅固的冰凍也會融化。你(紀曉嵐)讀了那麼多書,曾見過史傳裡有品行端正博學的人被鬼魅侵襲的記載嗎?
後來,紀曉嵐時常回憶起紀父這段話,直至今日,其實同樣可以給怕鬼的朋友們平添幾分勇氣。
回到道教信仰中,天地萬物的生長枯榮,都是陰陽二氣相互輪轉的結果,鬼也一樣。
雖然陰陽兩隔,人鬼殊途,卻是彼此互生且缺一不可的存在,沒有孰高孰低。
回想祖天師立教之初,常被稱為「鬼道」,其道徒名為「鬼卒」,就是因為天師道善於驅神御鬼之術。據李膺《蜀記》記載,祖天師在鶴鳴山學道,「避病瘧於丘社之中,得咒鬼之術書,為之,遂解使鬼法」。
時至今日,道門傳承的諸多諱字中常有「鬼」字偏旁,體現的仍是對鬼之力量的借用。
可見,在道教信仰中,鬼不僅絕不可怕,甚至在某種特殊機緣下,還可以成為修道弘法的助力。
實際上,「怕鬼」並不是中國人特有的恐懼,在全世界各地都流傳著鬼怪精靈的嚇人傳說。
說到底,人類對於未知、新奇、不可掌控的種種事物和現象當做危險並做出適度防禦,是一種維持生存的心理機制。
回看幾千年的人類歷史,某種程度上,正因為心存對鬼的恐懼和對神的崇敬,人類的道德才能守住底線,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跌跌撞撞中一步步走到今天。
這樣一想,「怕鬼」,也沒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