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圈崛起往事:三代大哥,兩次改命,一個馬雲

2020-12-16 虎嗅APP


「一個人社會等級越高,


他所聯繫的人就越多,


他控制別人的勢力就越大,


他每一行動的定命性和必然性,


就越明顯。」——作家·列夫·託爾斯泰


「逝於1910年11月20日」


出自作品:《戰爭與和平》


01


1985年註定是載入京圈兒史冊的一年。


那年發生的兩次會面,一直影響到今日整個娛樂圈的格局。一次是美工馮小剛和新晉青年作家王朔的會面,一次是王朔和西影廠導演葉大鷹的會面。後者奠定了京圈兒的創作根基,前者則決定了京圈兒在文藝歷史長河中的壽命。


咱們先說後一次。


那年,葉大鷹正在北影進修,暑假外出拍片,一朋友提到了王朔,希望他們能認識一下。之所以將王朔介紹給葉大鷹,是因為大家都有著同一個背景:大院子弟


回到北京,葉大鷹就在鳳凰餐廳跟王朔吃了頓飯。那時王老師還水嫩著,穿一皮夾克,戴一紫色毛線帽子,分外靦腆。飯局上,他帶了篇小說的樣稿,名叫《浮出海面》。沒多久,小說就在《當代》發表。


那頓飯後,葉大鷹和王朔成了極好的朋友。這是命中注定的事,畢竟倆人都是大院出來的。這一重要背景,不僅促成了友誼,也涉及整個京圈兒的根基。在京圈兒壯大的日子裡,「大院 」始終是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正是這一背景,將王朔和時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副主任拉到了一起。此人就是《甄嬛傳》的導演,鄭曉龍。也是他,促成了王、馮二人的歷史性會面。


《甄嬛傳》片場的鄭曉龍


鄭曉龍出生自北京總後大院,父親是該部宣傳部長。青年時代參軍,然後到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做記者。1978年,他考上北大分校。四年後,畢業回原單位,電臺改為電視局,增設電視藝術中心。他進去做編輯。由於能寫能幹,兩年後升為主管生產的副主任。


當時全國電視劇少得可憐,廣大群眾嗷嗷待哺。為了豐富老百姓的生活,北視中心決定一年要搞一部精品。


一進單位,鄭曉龍就參與了幾部重磅作品。其中有個劇本,由他親自執筆,那就是改編自王朔處女作的《空中小姐》。


在大院時,總參訓練部的王朔,常去總後禮堂看電影。1984年,他把改了9遍的《空姐》投到《當代》,一炮打響。鄭曉龍看完,找到了他。當時主流電視劇是寫史詩,主角是革命英雄。領導不太認可小說,說沒意義。


鄭曉龍據理力爭道:「人類美好愛情難道不是意義嗎?不該歌頌嗎?」最後,電視劇成功播出。


就這麼著,王朔和鄭曉龍結成了牢固的革命友誼。加上鄭曉龍的老婆,是《人民文學》的編輯,跟作家圈很熟,王朔又是個新晉作家,兩人的來往,更加密切。同時期,升為中心副主任的鄭曉龍,提拔了兩個平民家的孩子。一個叫馮小剛,一個叫趙寶剛。趙的事,後面再說。先說馮小剛。


1984年,馮小剛離開部隊,被分到城建總公司當文宣幹事。地點在西直門糧食倉庫,被戰友們笑為「西糧太守」。馮學美術出身,在電影廠兼任美工。機緣巧合認識了鄭曉龍,經常找鄭吃飯,靠著能說會道,深得鄭的歡心。


沒多久,鄭就把他介紹進了北視中心。


鄭曉龍&王朔編劇的《空中小姐》,1984年


1985年年底,馮在海南《大林莽》劇組做美工。鄭曉龍去探班,休息期間,在溪邊捧著王老師的《浮出海面》,樂不可支,一口一個「孫子」,把馮給驚著了。馮拿過小說一讀,大呼果然「孫子!」,問是誰寫的。


鄭說,王朔,我一哥們兒。馮小剛當即央求鄭帶自己結識王朔。彼時,這不過漫長時間中普通的一瞬,回頭看,這卻是決定了日後京圈兒資源崛起的歷史性時刻。


要不是認識王老師,多年以後,馮小剛大概率不會碰上另一個大院子弟。那就是華誼的老闆,王中軍。


02


在王中軍成為大佬前,初代京圈兒的帶頭大哥,按理來說,是鄭曉龍。


1989年,富有創作雄心的鄭曉龍,把王朔和幾個編劇拉到北京薊門飯店,說要搞一個「室內劇」。北視中心的攝影棚,空一天就要損失一天的錢。弄一個足夠長的室內劇,資源才能利用。之所以將王朔視為劇情策劃的不二人選,是因為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才華。就在頭一年,由王朔四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同期上映,引起巨大關注,史稱「王朔年。」


而幕後的重要推手是誰呢?


就是前面說的葉挺將軍之孫,葉大鷹。


葉大鷹在北影進修時,正是王朔創作上升期。回西影廠前,葉帶走了他兩部小說,《浮出海面》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回去,就向廠內力薦,改編成劇本。後來去北京,葉又把在四川拍片的趣聞告訴王朔。王取其精華,寫成《頑主》,發表在《收穫》,震動文壇。不久,又寫出《橡皮人》。


1988年,主管電影的領導呼籲拍娛樂片。在葉大鷹不遺餘力地奔走中,王老師兩年間的文學碩果,一下子噴成四部電影。


喜得王老師放出話來:「現在中國電影界,哥們兒平趟!」


有了王朔坐陣,鄭曉龍自然放心。於是1989年,鄭、王二人和幾個文學青年一邊吃餃子,一邊琢磨出一個女人的故事。要讓她渾身美德,又受盡苦難,必須賺足老百姓的眼淚。在座的人使盡解數,一集集攢劇本。那邊拍,這邊寫。最後,編劇李曉明給取了個名字。


這就是當年轟動全國的《渴望》。


鄭曉龍牽頭策劃的《渴望》


該劇一播,收視率高達98%。全國為之瘋迷。每天連小偷都等著看,因此降低了犯罪率。為此,公安部專門給北視發了一面錦旗。整個劇組,甚至進入中南海,接受李瑞環同志的當面表揚。鄭曉龍可謂賺足了聲望。


王朔見狀,也如夢初醒:原來寫小說帶來的名利,比電視劇差了十萬八千裡。那還猶豫個什麼?


不得不說,年輕時的王老師,是個極度渴望名利的人。軍隊大院的子弟,生來有優越感。他們從小管院外的人叫「老百姓」,個個都有當英雄的熱血。結果和平年代,仗沒打,復員後,王成了醫藥公司小職員,日子別提多沒勁。


改革初期,聽說「倒爺」賺錢,他去廣州倒電子表和電視機。1983年大清查,查到他腦袋上。一氣之下,王朔辭職,和同院兒的髮小葉京,開了個川菜館。賺了些錢,過得將就。80年代文學熱起來後,他也想試試,就把戀愛故事寫成《空中小姐》。


一不留神,混入了文學圈。


但賣書,賺不了幾個錢。彼時,他被歸為通俗作家,書頂多賣幾萬冊,剛夠餬口。《渴望》播出後,王老師明白了:純文學,那是追求,搞大眾文化,才能養家啊。一個電視劇出去,帶來的經濟效益不是碼字能比的。89年底,他找到編輯馬未都和一幹文學青年,前後30多人,包括莫言在內,組成了「海馬影視創作中心」。之所以叫「海馬」,是因為整個創作組沒一個女的,全是男的。


而海馬,是雄性繁殖。


不用說,馬未都,也是大院子弟。


他那個院比較高級,是空軍大院。馬未都本來在當工人,因為寫了篇《今夜月兒圓》,被調入《青年文學》做編輯。王朔來投稿,遇到了他。在他的力薦下,《橡皮人》得以發表。小說頭一段非常「反動」,主編給刪了。


刊印前,馬未都又給偷偷加了上去。那句話是這麼寫的:


「一切都是從我第一次遺精時開始。」


編輯馬未都和文學青年王朔


「海馬」成立時,馬未都看慣了文學界送禮評獎的亂象,從編輯部撤了,開始做生意。他和王朔,一個董事長,一個總幹事,準備領導文學青年們大幹一場。恰好《渴望》火熱,鄭曉龍想趁勝追擊,就跟他們達成了合作。


這次,鄭大哥覺得該弄一喜劇。眾人就以「文學編輯部」的生活經驗,準備寫一個系列劇。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編輯部的故事》。為了「攢劇本」,北視中心花了大錢,在180元一晚的友誼賓館開5天房,24小時熱水澡和好飯伺候,就為讓大家再弄個經典。


萬萬沒想到,臨開拍前,突然劇本找不著了。本就是搞副業的海馬成員,頓時悻然,各回各家。可王朔不行啊。


他要不寫,就沒飯吃了。他還指望著寫個爆款,賺大錢呢。就在這時,馮小剛出現了。


03


靠著《編輯部》上位的人,一個是馮小剛,一個是趙寶剛。馮是聯合編劇,趙是導演。


1991年,這兩個平民子弟,都迎來了人生轉折。咱們還是先說馮小剛。


馮父母離婚早,從小閱盡人間辛酸。他手上沒有人脈、資源,要想成名成事,只能往更高的圈子鑽。借鄭曉龍搭上王朔後,天天王老師長王老師短,將其視為人生導師,極盡逢迎,經常搞得王臉紅。而聲名鵲起的王老師,身邊又需要這麼一個人。馬未都解釋說:「兩人這算是互相利用。」並強調:「這個利用,是中性詞。」


就是你為我辦個事,我再為你辦個事。


獲得王朔信任後,馮一直在找機會。眼瞅劇本丟了,他毛遂自薦,說可以跟王老師一起創作,保證把本子完成。王朔答應了他。


熟讀王老師小說三百遍,不會創作,也能臭貧。何況王自己也撰文承認,他的那套北京磕,受過馮小剛「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影響。馮小剛是個聰明人,早就把小說裡那套「夾槍帶棒、含沙射影」的京腔語言系統學了七八分。沒多久,兩人出色完成劇本。


馮小剛如願得到編劇署名。然後就是找演員。


這時馮小剛提了一個人:葛優。


葛優也是大院的。紅三代葉大鷹,是八一影廠大院的,星二代的他,是北影廠大院的。年輕時,他去鄉下養豬,後來回影廠跑龍套。直到出演王朔的《頑主》,這才打了翻身仗,拿下金雞獎最佳男主。馮小剛寫劇本時,滿腦子都是他。王朔也覺得葛優合適,就把馮帶到了葛大爺家。兩人從此成為朋友。


那時候的葛大爺恐怕也沒想到,日後自己會成為馮小剛的御用男主那麼多年。


《編輯部》裡的馮和葛,圖自豆瓣


劇本、主角都有了,北視中心該出導演了。這一次,在中心「埋頭苦幹、只求付出、不問收穫」的趙寶剛,終於坐到了導演椅上。


和馮一樣,趙寶剛也是市民子弟出身。為了能在文藝界有一方天地,他可謂煞費苦心。只不過他不像馮,一直忙著搞關係。


16歲起,趙寶剛在首鋼當最苦的翻砂工,一幹就是12年,身邊工友死的死傷的傷。20出頭的他實在不想一生落腳於此,考了21個文藝團體,全部落榜。為有朝一日離開工廠,連戀愛都不談。因為一談,就要結婚,一輩子就釘死了。後來,他考上北影進修班,以業餘演員身份出演《四世同堂》。並在積極爭取下,進入中心端茶、倒水,幹各種苦活、髒活。


當時中心主任說可以留他,但有兩個條件:一不許演戲,二不許提房子。趙寶剛咬著牙,全答應了。


一邊幹,他一邊學攝影、美工和電視劇製作。直到拍《渴望》,導演魯曉威邀他擔任技術導播,這才有了生機。就在《渴望》拍到20集時,劇本出了問題,魯導分身乏術。於是趙和馮一樣毛遂自薦,讓魯去主抓劇本,他來指導,並且鄭重承諾道:


「由我導演的部分,可以不署名!」長年任勞任怨後,趙寶剛終於迎來曙光。


趙寶剛聯合執導《編輯部的故事》


1992年,由趙導演、馮編劇、葛主演的《編輯部的故事》播出。轟動性雖不及《渴望》,重播收視率卻奇高,一下子捧紅了葛優。老百姓們看著劇中嬉笑臭貧和人間冷暖,分外歡喜。由於其社會諷刺性,一些老幹部很不滿。鄭曉龍見狀,又打聽了一下李瑞環同志的意見。得到的官方回復是:


「我們辦公室的年輕人都很愛看,我相信他們的素質都是很高的。」


得了上級回復,鄭曉龍喜笑顏開。這時,一個已然成名的男演員,在看《編輯部》時,居然流連其中,把飯都給燒糊了。這個人,就是另一位大院子弟,姜文。


04


姜文他爸是軍官,參加過抗美援朝。他童年在唐山、貴州過度過,上中學才回到北京。


就在北京,他有一位極要好的同學,兩人幾乎形影不離。此君正是著名人藝表演藝術家英若誠的兒子,英達。高中畢業後,是在英達的鼓勵下,姜文才考上了中戲。


另外,多年後,英達也在京圈兒資本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後面再說。


姜文中戲畢業後,本來要演《末代皇帝》,結果電視劇都開拍了,劇組才通知他角色給了陳道明。1988年,陳道明憑《末》一炮走紅。同年,姜文也靠《紅高粱》去往柏林。世間之事,就這麼巧。燒糊飯後,姜文找到鄭曉龍,說你們有點意思,我也想試電視劇。


鄭曉龍說:「這不巧了,我手上有部劇,差個男主角,你來演最好不過。」


這部劇,就是《北京人在紐約》。


鄭曉龍和馮小剛聯合執導的《北京》


之前的《渴望》和《編輯部》,鄭都是以總策劃身份出場。這次《北京人在紐約》,他要親手拍戲,給小弟們看看自己的實力。當時拍這個劇,簡直要了親命。


首先,李瑞環同志撥給中心的300萬,都被調去拍《京都紀事》,鄭根本拿不到錢。看完小說後,鄭念念不忘。別人勸他,實在要拍,就在中國拍吧。鄭說那哪兒行,去過美國嗎?美國的實景,在中國怎麼搭?


想來想去,想到了他爸。


通過父親的關係,鄭找到了三九胃泰的趙新先,好說歹說,看在他爸的面子,趙給了50萬人民幣。這點兒錢哪兒夠。一個劇組幾十號人拉去美國,還不夠吃飯的。無奈之下,又給上面寫信,希望得到支持。


最終,鄭曉龍破天荒地從中央銀行爭取到了150萬美元的貸款,並以國內、海外版權,換來了央視5分鐘的「貼片廣告」,實現了中國電視劇的第一次市場化運作。


想想吧,那可是1992年。在當時的爭論環境下,這有多不容易。


錢弄到手後,鄭大哥帶著隊伍就去了美國。姜文是男主,而另一位配角,就是陳道明。除了陳道明,還有他妻子杜憲。然而,由於陳老師對戲份有些意見,杜憲臨場表演不佳,夫妻兩人,雙雙退出。說白了,當時姜和陳,一個電影腕兒,一個電視劇腕兒,王不見王,很正常。陳道明也不是那麼不大氣的人,人家在機場遇到王姬,趕忙推薦她進組,做了女主角。


而這時,已落得編劇署名的馮小剛,又開始活動心思。通過和王朔、鄭曉龍的交情,他順利成為了《北京》的執行導演,正式導劇。


《北京》這部劇,拍得相當兇險。因為遠在美國,人生地不熟,花錢如流水,創作組每個人的安危都很重要。拍攝期間,違規停車費都不知交了多少。最終,鄭曉龍還是帶著一幫兄弟們出色完成任務。《北京人在紐約》播出後,在劉歡《千萬次的問》的歌聲中,中國老百姓又集體高潮了一次。


憑此,鄭曉龍在北視中心獲得極高聲譽,迅速升任主任。並得到一個響亮綽號:將軍。


從此,美工馮小剛,也獲得根本性的身份轉變。他不再是那個在《凱旋在子夜》裡客串猥瑣軍官的他。憑著一路表現出的編劇、導演才能,逐漸進入了初代京圈兒的核心。


只不過,他還得仰仗王老師的扶持。不止是他,趙寶剛,也被王老師撈了一把。


《渴望》之後,鄭曉龍手上還有部劇,叫《皇城根兒》,自己沒拍,讓他獨立執導了。結果趙寶剛拍完,觀眾反應很不好,評論界說「臭不可聞」。好不容易第一次獨立執導,落得如此風評,趙寶剛頭都大了。


就在沮喪時,他把王老師的《過把癮就死》《永失我愛》《無人喝彩》三個小說捏到一起,弄成《過把癮》。本子送到中心,領導覺得味兒不對。鄭大哥就幫他推薦到音像出版社。趙趕緊叫來王志文、江珊,拍了這部劇。


趙寶剛的翻身之作,《過把癮》


1993年,鑑於《過》就是個都市愛情故事,北京臺並不重視,安排到夜間十點後播出。沒想到成為全國最流行的愛情戲。劉歡那首《糊塗的愛》,唱遍大街小巷。趙寶剛一下子就翻了身,博得大名。他帶著劇組去天津,被觀眾們圍得水洩不通。眼看出不去,上天台找路,把腦袋都戳破了。


去南京宣傳,趙寶剛還做了個夢,夢見老了之後,在一個孤島釣魚,彌留之際,身後來了一大幫全國人民最崇拜的明星。


他們都演過自己導的戲。


從此,首鋼工人趙寶剛,也獲得根本性的身份轉變。他不再是連個署名都沒有的導播了。


姜文頭一次當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


同樣是這一年,《北京》的男主姜文,改編了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靠劉曉慶借來的錢,在一次次彈盡糧絕中,吃著泡麵、打著吊瓶,拍出了那部驚動世人的、反應大院子弟青春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正式開機的日子,是1993年8月23日。那是王朔的生日。


頭回做導演的姜文,現場拉出一條橫幅:「陽光永遠燦爛,朔爺永遠牛逼!」


王老師的江湖地位,就此落定。


05


對於抵抗80年代港臺文化的衝擊,王朔曾列出過四大文藝創作團體:新時期文學、搖滾、北影幾代師生,北視中心的十年。


最後這一項,在90年代初,以鄭曉龍和他為首的創作團隊,貢獻出《渴望》《編輯部》《北京》《過把癮》四劇同時,也編織出了日後京圈兒關係網的雛形。如上所述,這裡面,王朔和鄭曉龍、葉大鷹、姜文、馬未都、葛優,都是根正苗紅的大院出身。只有馮、趙二人,是借他們之力趟上來的。


但別急,人生在變遷,時代在召喚。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這兩位市民子弟,日後反而成了新世紀京圈兒關係的兩大核心。他們不再用臥薪嘗膽,也不再刻意逢迎。掌握話語權的,成了他們。反倒是鄭曉龍,失去了當初的位置。


究其原因,也很簡單:1992年,老人南巡,「資社之爭」塵埃落定。拍電視劇這件事,不再由國有單位一家獨大,市場正式開放了。


春風吹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此改變。


第一個躁動的,還是王老師。


前面說過,他和馬未都聯合作家們搞了個「海馬創作中心」,已是團隊運作的雛形。可惜《編輯部》閃了大家一道,作家們鳥獸散。當時為了聚這幫人,馬未都還掏出40萬開了個「海馬歌舞廳」。圈子裡的人見天兒去吃飯,都不給錢。馬未都承受不住,跟王朔抱怨。王說那咱弄個劇本,就叫《海馬歌舞廳》。


《海馬歌舞廳》裡客串的于謙


這部劇,路子是照著《編輯部》來的。可惜寫得水,上映後,口碑不佳。賺到的錢,只夠把開歌舞廳的窟窿補上。老馬見狀,算了吧,影視這渾水,不好趟,扭身去搞收藏。隔了些日子,一幫人吃飯,王朔喜說,自己一個劇本要50萬,馬爺呵呵一笑,說前兒我一塊錢買個碗,最近賣了400萬。


王朔說:「咱以後都別跟馬未都聊天兒了。」當時,北京大大小小的影視公司開張。馬爺撤退後,王朔開公司的心蕩漾不止。思來想去,僅一人能引為同伴。那就是馮小剛。


不過在說他和馮小剛的這段往事前,得先聊聊另一段往事。主角之一,是前文所說的英達。


之所以要插播他們拍《我愛我家》的事,是其中細節,涉及到王老師和鄭將軍,為何沒能保住自己的大哥地位。故事得從一個叫宋丹丹的演員身上說起。


那時,宋丹丹和英達還是夫妻。見王朔風頭正盛,兩人也找他攢了個本子,叫《愛你沒商量》。女主就是宋丹丹。很不幸,《愛》和《海馬》一樣,再次被大眾嫌棄,口碑撲街,沒能引起轟動。英達不甘心,想起在美國留學時看的情景喜劇《考斯比秀》,決定借鑑拍攝,又找到了王朔。王老師一看,情景喜劇,有點意思,接了活,準備打翻身仗。


結果英達都拉來投資了,王朔因為實在寫得不舒服,躲到海南去了。英達強撐了一陣,他才打電話說:「我給你推薦個人吧。」


這位新編劇,就是梁左。梁左也不是一般人,父親是《人民日報》副總編,母親是作家。姜昆相聲沒段子了,《虎口脫險》就是找他寫的。接了這個活,梁左才華井噴,寫出那部經典情景喜劇。關於《我愛我家》等劇的創作細節,可以看我之前寫的「中國情景喜劇傷心往事」,在此不再贅述。


這裡要說的,是《愛你沒商量》為何失敗。


自《渴望》轟動起,王朔就見識了大眾文化的力量。但當時他急於成名,沒怎麼意識到其吞噬性。所謂吞噬性,就是你不能把創作趣味排第一,要把觀眾趣味排前頭。之前北視中心搞電視劇,《四世同堂》《凱旋在子夜》,都有很強的人文思想性,要的就是個深刻。直到弄《渴望》,才逐漸趣味下沉,有意設計人物、套路劇情,想著賺老百姓的笑與淚。


借著幾部劇,王老師掙錢了,賣了幾十萬的書,換了大房子。但說到底,他是個作家,不是流行文化製造者。所以寫《愛》時,刻畫人物、劇情,忍不住要加入個人趣味。甚至為此跟另一位編劇大吵一架。


在王老師看來,創作是主觀的,怎麼能一味迎合?而在當時,大眾文化的「二老鐵律」已被提了出來。所謂「二老」,就是老幹部和老百姓:上面,你要讓老幹部滿意,通過審查;下面,你要讓老百姓高興,保證收視。


《愛》失敗,就在於王的一意孤行。




《我愛我家》片場:上為英達&梁左,下為王、馮


早年,北視中心有個爭論。


問電視劇是更靠電影,還是更靠戲劇?鄭曉龍堅持站在電影一方,覺得應該精心打磨,代入導演強烈的主觀創作。


然而,歷經市場開放的洗禮後,王朔深刻地覺悟到:他和鄭曉龍都錯了。日後屏幕上耀武揚威的,大多都是戲劇化、模式化的套路設計,導演、編劇的個人思想、意趣,如果和主流大眾口味相悖,會死得很慘。


在王朔看來,這也是為什麼輝煌一時的北視中心在市場化中迎來了暗淡。鄭曉龍升為主任後,中心的創作觀念又回到老路上,強調作品意義、導演才華,投入不計回報。這徹底違背了大眾文化的生產機制。


北視中心一失勢,直接導致鄭曉龍走下神壇。這位京圈兒最早的領頭人,很長一段時間都沒交出爆款,直到《甄嬛》橫空出世。《愛》失敗後,王老師也深刻認識到了自己與大眾文化的這一齟齬。1992年底,在創作層面上,他徹底喪失了迎合觀眾的興趣,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開公司上。


公司開起來,他不寫,可以找人寫啊。


馮小剛,自然是不二人選。


06


1993年,王、馮的「好夢」公司正式登場。


由於王朔的名氣,公司很快就拉到了首筆資金。結果那邊合同都籤了,馮小剛靈感卻久久不來,始終弄不出一個劇本。


就在懊惱時,王朔給了他一本小說,告訴他,改這個適合。隨後,王老師帶到他魏公村的京城酒樓,見到了小說作者,寫《一地雞毛》的劉震雲。就這麼著,從河南延津走出來的北大才子,也上了京圈兒的船。日後與小崔的《手機》恩怨,就此埋下伏筆。


此時,好大喜功的王老師,心生一個大膽想法。不就是迎合大眾嗎?那咱花它幾百萬,買下全國優秀作品的改編權,然後找一幫中文系寫手,蹲家裡給咱們苦編苦改,就照工業化、可複製、讓群眾喜歡的方式來做。


馮聽了,說好主意,可上哪兒找幾百萬?


王老師估計靠馮寫劇本,要把公司做大沒戲,於是1994年,又找到了從深圳回京的葉大鷹,把這套流水線作品嗑重嘮了一遍。葉也是很夠哥們兒,立馬掏錢,跟他成立了「北京時事文化諮詢公司」。


打這天起,王總經理到處聊版權、籤寫手,準備大幹一場。很可惜,他自己也鬧不清什麼東西是流行的、大眾的、可複製的。


董事長葉大鷹,拉一幫人去俄羅斯,拍《紅櫻桃》去了。氣得王老師每天在辦公室跳腳大罵。這期間,王遇到了香港拍《跛豪》的麥當雄,跟他的公司談了些合作,希望從香港電影身上學些經驗。談得越多,越悲觀。人家長期摸索形成的創作體系,「時事」籤下的編劇們根本學不來,寫不出好本子。


「好夢」那邊,情況也不容樂觀。


有一說一,「好夢」時期的馮小剛,還是很有追求的。《一地雞毛》的現實關懷且不說,單說《月亮背面》,真是露盡人性黑暗。只可惜,加上《情殤》,幾部劇都只在一些地方臺深夜播出,沒引起任何轟動。


奠定馮和劉震雲友誼的《一地雞毛》


1993年,《上海文學》發表《曠野上的廢墟》,轟轟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討論由此展開,其矛頭直指「痞子文學」鼻祖王朔。


不久,媒體封殺令就來了。


自此,只要沾王朔名字的項目,拍一個死一個。馮小剛手上那些想反映現實、人性,衝著厚重路子去的,一個接一個被斃。這就是日後他為何迅速投入商業片的懷抱,放棄作品的思想。他自己說過:「我摔過很大的跟頭,當時連續四個泡了湯,所有投資人都躲著我,我走投無路了。我知道哪些東西是你扛不過的。」


那年,《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開拍第10天,被以「錯誤價值觀導向、醜惡審美趣味」為由叫停。馮找到韓三平,問怎麼改。韓三平說你放棄吧。當晚,馮小剛酩酊大醉。


王老師見狀,心也碎了,扭身去了美國。


留下一句話給馮:「你有機會活,不要一起死。」


繼鄭曉龍後,他成了第二位失勢的大哥。


07


按理說,同樣是中國影視江山的拓荒者,鄭將軍和王老師先後失去了圈內中心地位後,紅三代葉大鷹,應該站出來。但也沒能站出來。


「時事」營業期間,葉大鷹拍過電視劇《血色童心》和電影《紅櫻桃》,口碑都還可以。但到底能力有限,沒能以才服人。


倒是拍《血》時,葉將對他充滿「崇拜之情」的梅婷,塞進了劇組。梅婷當時在軍區跳舞,被他相中後,蛻變成演員,考上了96明星班。之後葉大鷹請張國榮來拍《紅色戀人》,還在上學的梅婷和哥哥對戲,把章子怡羨慕得半死。由於外出拍戲,梅被學校勸退。可人家一點也不傷心。


畢竟這時,已經上了京圈兒的船。


而跟葉大鷹混在一起的王老師,很快也學會了往劇組裡加塞兒這一招。1994年,他遇到一心水的北影姑娘。估計是打算自己捧的,沒想到遭遇封殺。於是在遠赴美國前,把她塞進了《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這個姑娘,就是徐靜蕾。


而《一場》的導演,是趙寶剛。


趙寶剛的《一場》,徐靜蕾主演


1984年王朔成名時,徐姑娘才10歲,還在練書法。他爸剛從燈泡廠辭職,下海創業。王朔寫《狼狽不堪的生活》,就是婚外戀那點事。本子被斃後,馮小剛頹了,人生失去了希望。馮小剛頹,趙寶剛可沒頹。


這時,他遇到了最好的合作夥伴,又一個大院子弟,有「內地瓊瑤」之稱的海巖。


海巖當初也是「海馬工作室」的一份子。原姓侶,是紅色女特工廖菱航之孫。退伍後,在北京當公安,閒來無事,寫了47萬字的《便衣警察》,自薦到出版社,結果爆了,拍成了電視劇。海巖成名時,馮、趙二人都還在打雜。


馮小剛開公司時,趙寶剛靠拍《無雪的冬天》賺了30萬,也開了屬於自己的「鑫寶源影視公司」,準備大幹一場。正巧,《一場》寫完,鄭曉龍向海巖推薦他做導演。同時,王老師把剛畢業的徐靜蕾塞進了劇組。


從此,趙和海巖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京圈兒電視劇的關係線,就從他倆延續下來。


不過,一個光拍,一個光寫,還不夠。1999年,廣電總局推進「制播分離」,先後有24家民營電視劇製作公司拿到《電視劇製作許可證》。趙、海搭檔,還差個投錢的。就在這時,「海潤」的老闆劉燕銘出現了。


劉早年是記者,1986年進入北京電視臺,任文藝部製片主任。改革後,下海經商,1995年開始做影視界,還投資過馮小剛的《月亮背面》。馮小剛頹後,他就不投了。1997年,劉燕銘成立「海潤」,正式進軍影視。


以《一場》這部劇為起點,「海潤」投資的項目還有哪些呢?《永不瞑目》《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玉觀音》…


沒錯,都是趙寶剛和海巖的劇。後來,海潤不但拍電視劇,還拍電影。杜琪峯的《毒戰》,就是海潤投的。2001年,海巖還掏了250萬元,成為「海潤」股東之一。可謂深度綁定。好友趙寶剛,也因此穩固了圈內地位。


趙寶剛與海巖的合作劇


自此,新時代影視的三個話語角色登場。


投資人、導演、編劇,這仨人,開始對「讓誰紅」產生重大影響。之後,趙寶剛這條線上,將帶出孫儷、佟大為、文章、陸毅等一大票人。孫儷最後甚至成為「海潤」股東。當然,這又是另外的故事。暫且不表,下回再聊。


還是先說回馮小剛。


1997年,《一場》熱播之際,馮導正在家裡急得團團轉。年近四十,勞碌半生。眼看要成了,王老師卻走了。大腿抱不上,這可咋辦啊?就在無比絕望時,韓三平找到他,說北影可以投資,拍一部賀歲片。回頭看,那部電影的意義,遠不止賀歲。


馮小剛終於要遇到王中軍和馬雲了。


08


馮小剛的時來運轉,也算是天意難違。


1992年,中國觀影人次降至105億,發行、放映收入分別減少了17.9%和15.7%。主管電影的領導頭大,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1995年,成龍用《紅番區》告訴內地觀眾什麼叫「賀歲檔」。之前的春節,內地電影院門廳蕭條,中影的人都說,過年誰他媽看電影呀?


結果成龍啪啪打臉,摘走9500萬票房。


這一騷操作,想必啟發了北影廠廠長韓三平。他立馬找到馮小剛,說給你個機會,北影出100萬,你拍個「賀歲片」吧。隨後,紫禁城影業也投資。馮小剛四處找錢、找人,以極低的成本,拍出《甲方乙方》。


仔細看的話,《甲方乙方》透著無處不在的京圈兒背景。甚至可以說,它是馮小剛前半生混京圈兒撈得的人脈的集大成者。


劇本,改編自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演員,英達、葛優,這不用說了;何冰、楊立新,人藝的,後者主演《我愛我家》;女主角劉蓓,是葛優拍《編輯部》時選的,後來演了《過把癮》。客串,一個是劉震雲,一個是王朔的髮小葉京。他在片中飾演吃雞暴發戶,同樣也是京圈兒的重要人物。


片中的坦克營,是葉京免費調來的。坦克一打火,就是五六千。當時馮把全副身家投到片中,幾百萬,根本不夠花。


另外,紫禁城影業這個投資方,是北視中心跟其他幾個單位改組後成立的。


馮小剛的翻身之作


《甲方乙方》是馮小剛背水一戰。幸運的是,他賭對了。


影片上映,票房3300萬,拉開賀歲片序幕。就在那年,跟哥哥一起做廣告的王中磊看見《甲》的海報,心說,廣告還能這麼搞?


他給哥哥打電話,說想搞電影,讓他留意。不久後,王中軍偶遇前同事,問人家在哪兒發財。人家說,投資影視劇,賺了幾個億。


王中軍當時就傻了,自己做廣告做得風生水起,也沒賺這麼多錢啊。1998年,經人介紹,王中軍投拍英達的情景喜劇《心理診所》。片子雖然沒火,但靠廣告,拿到百分百的利潤。王動心了。


王中軍也是軍隊大院的。他是偵察兵,退伍後在國家物資統計局上班,本想做刊物,沒做成,靠設計雜誌攢了一筆錢,去美國上學、打工,帶著10萬美元回國創業華誼,做廣告。也不知道怎麼,就拿到了中國銀行全國15000多家網點的設計項目,然後又服務上了中石化、國家電力這些巨頭。


短短幾年,賺得盆滿缽滿。這些項目,一般人怕是撈不著的。


《心理診所》賺錢後,王中軍的興趣轉到影視上。第二年,華誼又投三部電影,分別是姜文的《鬼子來了》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和馮小剛的《沒完沒了》。第一個,禁了,第二個,撲街。就馮的片子,賺了筆錢。


正是這次回報,堅定了華誼的信心。要掏一大筆錢,綁定馮小剛。


據說當時小剛並沒有立馬動搖,跑去和中影的人說,現在華誼開這麼多錢,我只要你們給我開它一半,就鐵了心給你們幹。那時,整個電影市場還沒起來,好多人工資都快發不出來了,中影當然沒錢。


最終,馮小剛與華誼籤約。


文藝兵和偵察兵,從此結下深厚的革命友誼。


2000年,王中軍找到巨頭太合,說服董事長王偉掏了2500萬元對華誼增資擴容,「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就此成立。


華誼入局後,以王中軍、馮小剛為首的電影線,和以劉燕銘、趙寶剛為首的電視劇線,可算是把京圈兒資源徹底盤活了。當初這兩個從北視中心走出來的普通市民家的孩子,也揚眉吐氣,完成了話語權的升遷。


那一年,鄭曉龍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刮痧》,獲得華表獎。但它帶來的影響,顯然無法和馮的《大腕》比。也是那一年,王老師和葉大鷹,開了個「文化在中國」網站,一通小打小鬧後,網站沒了蹤影。


隨後幾年,擅長資本運作的王氏兄弟,迅速擴張華誼的地盤、業務和勢力,一步步加重自身話語權。與王偉分道揚鑣後,2007年,華誼的個人股東裡,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名字,那就是浙江省曲藝家協會第四、五屆主席馬來法之子,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


據說每次王中軍去杭州,都可以直接住在馬雲的家裡。馬大佬也曾點撥他:「你要利用資本的優勢。」


大佬、大哥和馮小剛


而那一年,鄭將軍剛拍出《金婚》,王老師為了《我的千歲寒》,又跳出來罵人。拍片的還在拍片,碼字的還在碼字。


江山代有大佬出,一代新人換舊人。


資本風生水起後,影視的遊戲規則變了。


新時代的大哥是誰,不言而喻。


09


在中國影視狂飆突進的年月,京圈兒一步步壯大。經紀人、導演、編劇、演員,紛紛登場,源源不斷流入圈中,成為新的血液。


20多年來,圈子帶頭大哥的身份變了,每個人說話的分量變了,圈子的人數變了,但整個圈子的生存風氣,始終不變。


華誼增資擴張後,2000年,收購「內地第一經紀人」王京花的公司。花姐帶了40名藝人進入華誼。是誰牽的線不知道。反正早年陳道明剛紅不久,就和花姐籤了約。而陳和馮合作《一地雞毛》後,建立深厚友誼。拍《唐山大地震》時,劇本都沒看,馮一個電話,陳就接了主演。並告訴記者:「我和小剛的交情,根本不是錢的事兒。」


導演方面,華誼一氣綁定了路學長、陸川、滕華濤三個工作室。路學長拍《卡拉是條狗》,葛優壓陣。陸川《尋槍》,拉來姜文,連「中影掌門」韓三平都在片中露臉。


至於滕華濤,更神奇。


他爸是滕文驥,中國第四代導演。還有一個身份,是馮小剛的鄰居。


1995年,國產影視低潮期,別人都無戲可拍,從北電文學系畢業的滕華濤,居然順利指導《新言情時代》。這部戲的女主是誰呢?


巧了,是王老師的時任女友,徐靜蕾。


跟華誼籤約後,滕華濤得到力捧。能力有限,一直不溫不火。隨後,滕華濤轉去拍電視劇,《雙面膠》《蝸居》《裸婚時代》。拍一部爆一部。並捧紅一個叫文章的演員。而文章紅,還是因為馬伊琍。馬來自上海,卻是滕華濤的鐵血閨蜜,連相親都帶他一起。


馬伊琍早年走近京圈,又是因為另一個大院出身的導演,管虎。


管虎他爸是北影廠演員。幼年在胡同長大,13歲才搬回大院,一身匪氣,拍東西劍走偏鋒。代表作《黑洞》,陳道明主演的。馬伊琍在裡面演一個三陪女。兩人當年戀愛,已到談婚論嫁的地步。而路學長、滕華濤和管虎,加上一個拍王老師《看上去很美》的張元,都是所謂第六代導演的主力軍。


滕華濤,白百何,文章


滕真正叫得響的電影,是《失戀33天》。也就是這片兒,捧紅了文章和白百何兩人。只不過,兩人出道,要託另外一老哥的福。


那就是王老師的髮小,但比王老師還要渾的葉京。小時候,王朔都是跟在葉京屁股後面的。退伍後,葉京開菜館,他掛了個法人名。後來清查投機倒把,查到葉京,也連累了王朔。王朔這才離開單位。這倆人,是一條褲子的交情。從美國回來後,王遭遇精神危機,人頹了。直到2006年才現身。


後來才知道,王老師那年小說還沒寫完,根本沒打算出來。是被葉京的一部電視劇給驚了。這部電視劇,就是《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拍戲時,葉京說要比著徐靜蕾找演「喬喬」的人,找來找去,找到了白百何。而文章,是最早定的女主高圓圓給介紹去的。就在這部根據王老師早年三部小說改編、反應大院子弟青春的戲裡,文章和男主佟大為,建立了友情,白百何跟海軍大院的陳羽凡,建立了愛情。


兩人由此進入京圈。而佟大為這邊,又拴著趙寶剛。


早年拍《玉觀音》,佟大為並非海巖心目中的人男主。但在貴人相助下,佟大為籤到了王京花的經紀約,由此進組,被趙寶剛力捧。後因公司利益,趙寶剛沒再與海巖合作,轉而從鄭曉龍手中拿到石康的《奮鬥》。對人生奮鬥頗有感觸的趙寶剛,趕緊又叫來佟大為。佟大為,又推薦了文章演向南。


葉京《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至於吳亦凡,那是徐靜蕾老師鋪的路。


王朔雖隱退江湖,但京圈兒的資源還在。徐才女拍《我和爸爸》,主演是葉大鷹。她的《夢想照進現實》,本子是王老師親筆。當年電子雜誌《開啦》上線,第一期就訪問葉京。四子之一吳亦凡歸國,要進影視圈。徐靜蕾拍了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讓他演,編劇的名字,你看,又是王朔。


後來管虎的《老炮兒》,吳亦凡又順利進組。


至於另一位歸國藝人鹿晗,和所謂「京圈格格」戀愛,接到《上海堡壘》的資源,已是人盡皆知。《上海堡壘》撲街時,以馬伊琍為首的一幫京圈朋友,還上微博硬撐。


那場面,真是中國影史上千載難逢的奇景。


10


2012年,滕華濤大婚,司儀是陳羽凡,到場祝福者,皆為京圈兒名流,韓三平、王中軍、馮小剛、趙寶剛、王京花等等等等。據說這場聚會上,白百何拿到了《私人訂製》的女主,一步踏入京圈最核心資源圈。想想幾年前,她還在給王珞丹配戲。


轉眼之間,就借風上了青雲。


《私》脫胎於《甲方乙方》,新人上位,一個輪迴


其他諸如此類,還有很多。比如李誠儒是趙寶剛在北影進修的同學,後來演了《重案六組》。而當時跟李配戲的,還有個叫侶蕭的孩子。他是海巖的兒子。為了轉運,改名為侶皓喆,後又改成侶皓吉吉,並拍了一部爆款,叫《太子妃升職記》。


短短十年間,圈子一步步壯大,彼此扶持、互相造血。這些人,要麼同一個出身,要麼同一所學校,要麼是情侶,要麼是摯友,要麼合作夥伴,要麼權錢關係。你帶著我,我帶著你,一個幫襯一個,結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圈子內部,彼此之間,都像馬未都點明王、馮二人關係的那個中性詞:相互利用。


說到底,這和上世紀玩的那一套人脈,大同小異。新世紀京圈兒裡一撥又一撥人進進出出,不過是在新環境下,上演了一出出老戲。


也沒什麼好酸的。


世間人情場、利益局。


你為我辦事兒,我再為你辦事兒。


咱中國人,好這口。


無論什麼圈,多少事不都是這麼辦下來的?


朝中無人莫做官,圈內無人莫演戲。


而在一個擠得頭破血流的遊戲場裡,誰能進入圈子,怎麼進入圈子,如何能像80年代的馮、趙二人一樣,從一個無名氏,成為一個圈子的核心,這裡面,想必要付出許多代價,有不足為外人道的為人藝術。


還是管虎在《老炮兒》裡說得好啊:「這個世界,不是你們小老百姓能想像的。」


有趣的是,離上一位京圈兒帶頭大哥王老師失勢,已經過去快23年了。


而在被小崔報完一仇後,新一代領頭人是去是留,命運就掌握在管虎的新片手裡。



相關焦點

  • 阿里「大哥」地位動搖?又一電商黑馬崛起!當初沒能引起馬雲重視
    如今電商是徹底崛起了,許多實體店商家也開始抱怨電商的出現,把實體店生意搶走了。其實在阿里電商淘寶平臺創立初期,馬雲就放出豪言,未來會是電商的天下。就目前而言,阿里旗下的淘寶無疑是電商領域的「大哥」,根據2012-2018年期間的電子商務交易排名來看,淘寶平臺交易量排名第一。
  • 三本穿越文:武道世界,強者逆天改命,一個少年的崛起之路……
    三本穿越文:武道世界,強者逆天改命,一個少年的崛起之路…大家好,相信對於電子書大家應該都是不陌生了。那麼大家比較喜歡的是什麼類型的電子書籍呢?還是大家處於 書荒的狀態,都找不到自己想看的書籍呢?沒有關係,小編就是來給大家解決書荒煩惱的,所以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三本穿越文:武道世界,強者逆天改命,一個少年的崛起之路…第一本:《武王崛起》簡介:武道世界,強者為尊,實力為先,弱者屈從命運,強者逆天改命!
  • 「京圈牛人」海巖究竟有多牛?馬未都:我見面都得喊大哥!
    「京圈牛人」海巖究竟有多牛?馬未都:我見面都得喊大哥!海巖在我國文化界的地位,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凡是看過青春偶像劇的人,基本上無一例外地繞不開海巖。海巖也因其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被業界稱之為「京圈牛人」或「京圈大佬」。不管怎麼說,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牛!海巖究竟有多牛?
  • 京圈中真正的大佬,馬未都、王朔都得喊大哥,家世顯赫,實力強勁
    演藝圈裡的京圈更是如此。這是因為京圈的特殊性,追根溯源到建國初期的北京部隊大院裡長大的幹部子弟們,他們都有軍人和革命的基因,苗紅根深,像姜文、王朔、葉大鷹、鄭曉龍、馬未都都是這樣的人。
  • 「京圈」早過時了,哪來的什麼格格?
    原因是中戲不讓大三前學生外出拍戲,梅婷不聽,主動退學。 葉大鷹是最早改編王朔作品的導演之一。 能形成一個半封閉的,彼此交換資源、信息的,才能成為關係網。 按照這個標準,上海人馬伊琍都比關曉彤更「京圈」。 馬伊琍二十來歲時跟管虎談戀愛,由此打入京圈。
  • 出海記阿里巴巴諮詢師:馬雲從本質上還是一個導遊
    參考消息網5月3日報導英媒稱,數月前,一則關於馬雲和一個澳洲家庭維繫了三十多年友情的故事,一夜傳遍中國網絡:1980年,16歲的馬雲因在西湖邊的一次搭訕,與來自澳大利亞的莫雷一家結下情緣。這段跨洋交往改變了中國少年的人生軌跡,在他心底埋下了幹一番大業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火種。幾張攝於80年代的黑白照片穿插在文字中,讓人們看見了一個模樣青蔥、但露齒笑容已與今天並無二致的馬雲。
  • 鼠年改命往事:洪流、貴人、時運,和認出風暴的大佬們
    2008年,不用說了,歷30年改開,經濟飛速發展,很多人都願意把那一年稱為「崛起元年」。這片土地,變得前所未有的富饒和複雜、一言難盡。在國人記憶中,那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也是所謂興邦的一年。三個鼠年,正是中國的三個發展階段。
  • 孫正義入股阿里往事:馬雲反覆強調不差錢
    孫正義與馬雲之間那些有關阿里巴巴的往事,同樣如此。  2014年5月,阿里巴巴赴美IPO的新聞,攪動著國內電商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兩池春水。一邊廂,眾多市場人士紛紛在其披露的招股書中用"放大鏡"深究阿里巴巴上市資產,另一邊,更多投資人士在輕撥心中的小算盤,如帳房先生般計算多少個富豪將由之誕生。
  • 他演大哥不輸孫紅雷,《東北往事》僅紅他一個,如今卻走喜劇路線
    他演大哥不輸孫紅雷,《東北往事》僅紅他一個,如今卻走喜劇路線Hello,親愛的小夥伴們大家下午好,非常開心又到了和大家見面的時間了,我是你們可愛的小編,小米。如果說到當今娛樂圈中的演員,有誰最合適飾演黑道大哥的角色,那麼孫紅雷必定會入選吧,單就電視劇《徵服》裡面的大哥劉華強,就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句「年輕人不氣盛那還叫年輕人麼」令小編記憶非常深刻,而我們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位,演大哥一點都不輸孫紅雷!提起「黃膠鞋,七分褲,山羊鬍子劉海柱」,想必許多的小夥伴們就都明白了,他就是演員許君聰。
  • 15歲京圈富二代家裡一把椅子900w?深扒背景更嚇人…
    又因為她家裡有三個孩子,天伊最小,所以小名三三。能隨隨便便去香港上學,還能養得起三個孩子,用jio趾頭想也能知道妹妹是個富家女吧?答:不止,而且還是個超級富二代。有錢到啥程度嘞?有說法說,天伊爸爸以前是中原地產董事長,現在家裡供職香港保利拍賣行。她家在北京四季公寓和香港淺水灣都有豪宅,其他的房產更是不計其數。
  • 懷仁:兩次從「小弟」到「大哥」的華麗轉身
    因唐節度使李克用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兩次會盟於雲州東城,易袍馬約為兄弟,取懷想仁人及《論語》「懷德裡仁」之意而命得名,頗具歷史意味。我個人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懷仁的40年發展史基本就是創造奇蹟和超越對手的歷史。
  • 「京圈女王」徐靜蕾,有顏有才卻至今未婚,被網友稱為下一個許晴
    前言:「京圈女王」徐靜蕾,有顏有才卻至今未婚,被網友稱為下一個許晴! 其實在眾多「凍齡女神」中,有一位明星最讓人覺得服氣,那就是許晴,她被稱為「京圈大公主」,現如今年過半百依舊氣質絕佳
  • 馬雲「預言」成真,新技術正在崛起,手機支付將被淘汰?
    與十幾年前相比,我們現在的生活和之前的生活相比起來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行動支付的興起,商場超市,小到街邊擺攤,手機掃碼支付早已經進入到了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很多老年人也都開始使用起了行動支付這一功能,這就足以見得行動支付的成功之處。
  • 這本小說開篇震撼,男主重返歷史長河,於絕望中逆天改命重新崛起
    這本小說開篇震撼,男主重返歷史長河,於絕望中逆天改命重新崛起,大多數書蟲可能都讀過Z大的《無限恐怖》,次書可謂無限流小說鼻祖,非常經典,作者隨後寫了幾本佳作,可始終被網友認為無法超越前作
  • 孔雀型領導:史玉柱與馬雲創業的那些往事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管理最新資訊 > 正文 孔雀型領導:史玉柱與馬雲創業的那些往事
  • 五本玄幻小說:一個擁有劍魔天賦,逆天改命,從平凡中崛起的妖孽
    廣大書迷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又和你們見面啦,最近很多老書蟲都在抱怨書荒,於是小編跟大家推薦:五本玄幻小說:一個擁有劍魔天賦,逆天改命,從平凡中崛起的妖孽,每本都是小編精心挑選的,希望正在看這篇推薦的品貌非凡,英俊瀟灑,傾國傾城的小哥哥小姐姐如果覺得有用的話就給小女子的文章點個讚吧!
  • 「京圈大佬」海巖有多厲害?馬未都和王朔,在他面前都自稱小弟
    不是一個圈子的人玩不到一起,同一個圈子的人往往有著相同的出身,有著相同的文化基調。 在演藝圈中其實也是如此,例如現在的演藝圈,風塵的圈子比較著名的有京圈、滬圈、港圈和臺灣圈。 在這些圈子之中,一般來說,京圈絕對是門檻最高的一個。一般來說,能夠進入這個圈子的人,往往都擁有著身份和背景。
  • 馬雲曾預言,電商也會「終結」,而它將崛起
    馬雲曾預言,電商也會「終結」,而它將崛起!眾所周知,自從移動網際網路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的網絡環境就得到了很大的改變,經過這麼多年時間的發展,如今網絡也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不管是我們的生活,還是平時的工作,網絡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伴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很多相關行業的發展,比如電商商業就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而崛起的一大產業!
  • 「京圈太子妃」的上位史
    2005年,48歲的「京圈」導演葉京,籌拍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21歲的白百合和30歲的陳羽凡在戲中不期而遇。陳羽凡是北京大院子弟,父親在潛艇部隊工作,隸屬海軍大院,後經姐姐引薦,結識了空軍大院的葉京,鄰居相逢,自然分外親熱,就在劇中謀得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