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平臺的出現為我們的便捷出行提供了新的選擇,但是這種新模式似乎也一直伴隨著討論與爭議。近日,有多位用戶向中國之聲反映稱,網約車平臺「易到用車」存在違反承諾擅自漲價、限制餘額全額支付訂單以及惡意提高收費等問題。此外,還有「易到用車」平臺的司機表示,平臺存在無法正常提現、拖欠司機費用的情況。(10月16日中國之聲)
從媒體報導可以看出,「易到用車」平臺存在的問題不少。比如不提前告知消費者就突然提高起步價、裡程費以及時長費用。而且有用戶反映,在平臺行程記錄中顯示的路程要比實際行駛的距離多出很多,結果甚至會多收用戶50%的費用。這樣明目張胆的欺客宰客行為並非是司機的個人行為,居然是平臺所為,這倒讓人大跌眼鏡。另外,平臺還存在餘額無法提現,且不能用於全額支付訂單問題;易到用車還清空了用戶此前的帳戶明細等數據記錄,讓用戶以前充值、消費等記錄無跡可循,增加了消費者後續維權的難度……而司機也並非是平臺欺客宰客的受惠者,有司機反映,平臺存在無法正常提現、拖欠司機費用的情況,有司機就被平臺拖欠了約5萬元費用。
從這些跡象來看,「易到用車」平臺已經變成了一個「黑平臺」「老賴平臺」。值得注意的是,據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易到用車運營主體北京東方車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有78條被執行人信息及6條失信被執行人信息,就在近日,該公司被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再次列為被執行人。易到用車的信譽度之低,由此可見一斑。
這樣一個肆無忌憚損害用戶與司機權益的網約車平臺,雖然屢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但這並沒能影響其繼續運作,也沒影響它繼續「欺客宰客」。易到用車存在的問題,已經嚴重損害了用戶與司機的合法權益,涉嫌違反《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易到用車利用平臺優勢對消費者與司機「巧取豪奪」,除了需要權益受損的消費者與司機能夠積極維權,通過法律渠道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需要監管部門能夠主動出擊,加大對不法平臺的懲治力度。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網際網路+」,衍生了不少新興行業,比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網約車、外賣、快遞、網際網路醫藥服務等等。但一些新興行業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技術更新迭代速度較快,行業競爭激烈,讓一些新興行業、新興企業轉眼就成了「昨日黃花」。而對一些新興行業、新興企業卻普遍存在監管滯後的問題,甚至在一些企業「自生自滅」的整個過程,監管也沒能「在場」。比如此前就有共享單車攜用戶大量押金「跑路」等等。
就像易到用車,涉嫌嚴重侵犯平臺消費者與司機權益的問題,而其信譽度早已「警報連連」,這家企業卻竭澤而漁,繼續肆無忌憚侵犯消費者權益——這讓人感覺其只是想掙點「快錢」,而並沒有為了公司長遠利益的考慮。對於這樣一家無良企業,就需要及時叫停其不法行為,而不能任其肆意橫行,任其繼續侵犯他人權益。這樣才能更好保護好消費者權益,才能避免一些已經「死豬不怕開水燙」的企業「破罐子破摔」,利用掌握的平臺資源與優勢繼續肆意侵犯消費者權益,完成最後的「垂死傷害」。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