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開播至今,《你好生活》第二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下簡稱總臺)央視綜藝頻道、央視網及騰訊視頻已播出三集,高開高走,漸入佳境,昭示著繼影視劇後,「先網後臺」模式之於綜藝節目已勢不可擋,而這一表象則是總臺深耕媒體融合、網臺供給側質變的一個縮影。
《你好生活》第二季山谷音樂會
從節目未播先火,#央視主持人越野騎行大片#等播前花絮成為熱點,到話題登頂熱搜,#孩子出生時撒貝寧發的第一條微信#、#真實和完美哪個更重要#等多個話題閱讀量過億,再到網友留言點讚,「你好生活真的好看,太溫暖太治癒了!」「感謝你們在屏幕另一頭給予我力量,遇上低迷時刻我會再度打開這個視頻的!」「萬萬沒想到,看一個央視的綜藝,還只是看前面的片頭,正片還沒開始,眼淚就一串一串地來了」……無論是流量價值,還是社會效益,這款總臺「網綜」的IP都不負眾望。
你好生活》第二季固定MC撒貝寧、尼格買提
胡同裡的鬧中取靜,露天沐雨的音樂會,星空下的篝火,閃著淚光的笑容,遼闊草原上的歌聲……這一場關於生活的旅行,邂逅的是不經意的美好,營造的是沒有負擔的思考,還有欲辨已忘言的感動。
從網到臺
融合解鎖央媒IP熱力值
如果說《你好生活》第一季是總臺首檔「先網後臺」節目模式的試驗田,那麼《你好生活》第二季,就該是這片「試驗田」收穫季,IP的聚能價值逐漸顯現。
「革新的不只是內容創作和播出模式。」這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給出的「定語」。
「臺網並重、先網後臺」,這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以來一直深入推行的媒體融合戰略。在網際網路這塊「主戰場」上,試水「先網後臺」的《你好生活》無疑有著一份敲開內容入口的責任。
始終,內容為王。經過第一季的淬鍊,《你好生活》第二季在製作和畫風上更多了幾分從容與精緻。不僅在製作與立意上全面升級,以更年輕的觀察視角和更貼近自然的生活態度回歸生活本質,探索生活智慧,還在充滿驚喜的旅途中,真實呈現出主持人和嘉賓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暖心互動。
撒貝寧和尼格買提的「Sunny」組合一動一靜,個性鮮明。「蔡蔡子」蔡明的加入打破角色設定的代際隔膜,生活智慧得以自然流動。三人各司其職,為受邀而來的嘉賓們營造了輕鬆愜意的氛圍,使他們卸下包袱,在節目中輕裝上陣。
「Sunny」組合籌備音樂會
聊疫情、聊父母、聊愛好,聊天氣、聊美景、聊小野……聊天,是慢綜藝的一個核心表徵。新一季的《你好生活》更像是一個人可以停下來喝的一杯茶,雞湯不再突如其來,暖心金句恰如其分,諧趣理趣相得益彰,後期剪輯詳略有致,字幕包裝也不乏令人會心的點睛之筆,正如網友所說「這節目讓我覺得生活就是要這樣慢慢來,才更能懂得生活吧」。
終究,內容亦即流量。作為一檔慢綜藝,《你好生活》並非執著於生活的瑣碎,而是選擇將對生活的思考融入於鏡頭捕捉到的喜怒哀樂中。內容的表達在「跨平臺、跨資源、跨優勢」的融合聚變中,逐漸打開了它的花式吸粉模式。
主持人與嘉賓共同策劃音樂會
總臺央視網副總經理王冰松說,《你好生活》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動「大小屏融合 內外措並舉」開放合作模式下,打造網際網路IP的一次成功實踐。
這一成功實踐似乎正在用它逐步釋能證明著,「先網後臺」在拓展新增長點的同時,也刺激著主流電視媒體的轉型與突圍。媒體融合時代,內容背後的邏輯支撐變得不再單一。從製作到播出,從形態到樣式,從前端理念創新到後端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都不得不經受網際網路思維的重組與供給側改革的倒逼。
從慢綜藝到漫綜藝
治癒生活的青春絮語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三集的最後,小撒戲謔成真,《你好生活》演唱會在《明天會更好》的歌聲和雨幕中結束;90後「外賣小哥」老計以視頻連線方式現身,疫情期間他堅持給醫護人員送外賣,現在已恢復生活的常態,而這份感動一直都在;令人驚喜的,是現場觀眾為平凡的英雄送上煙花,霎那芳華已是永恆。意外與感動倍增了這檔慢綜藝的治癒氣質。
尼格買提視頻連線武漢外賣小哥
如果用大數據給追看《你好生活》的觀眾作一個畫像,年輕人的形象一定會躍然紙上。瑞典作家弗雷德裡克·巴克曼在《清單人生》中說,到了一定的年齡,人生的所有疑惑幾乎可以全部濃縮成一個問題:應該如何生活?網友在節目播出後的留言,給出了他們心中的答案「要相信不管走哪條路,都會有不一樣的風景,讓自己去盡情感受一路的美好」「生活縱然有百般滋味,也依然要熱愛生活啊」,而這也正是《你好生活》想與觀眾分享的精神養料。
其實,對於生活的探問年齡是模糊的,但在綜藝市場上,卻需要有清晰的分層。分眾化、差異化傳播是資訊時代傳播的內在規律,也是建構一個綜藝IP的立足之本。
《你好生活》第二季正是一篇寫給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漫筆,記錄疫情中的感動,一起反思疫情後的人生,在感動中致敬每一個努力生活的自己。行文縝密又不失活潑,結構自由又不失內涵,富有「理趣」成為突出的特色。
小尼獻唱撒貝寧送煙花「特效」
被稱為「網生代」的當代年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從未缺少來自社會和他人的聚光燈、放大鏡。回過頭來,當人們用挑剔的眼光去審視他們的時候,他們往往用自信和勇氣展示著自己的個性與能量。他們,迷惘又熱烈,感性又惶恐,追求個性但更渴望被愛與認同,他們還在生活的路上,需要朋友、需要前輩、需要有趣,更需要生活的意義。於是,你好生活,適時出現。
沒有流量的堆砌,有的是貼近的表達;有著意的落筆,卻沒有刻意的辭藻,這一季《你好生活》賦予了那些平凡感動一個美好的儀式感。朋克養生的年輕人和學習網絡熱詞的年長者匯流成時代的具象,而青春的真實,就是不計結果,但問過程。就像網友說的「謝謝你們的努力,細節好暖」「收下這份鼓勵」「預告裡『我覺得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什麼,就算不知道也一定要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太戳了」,憑藉細膩真誠,平平淡淡同樣打動人心。
如果你還容易被感動,那說明生活未老。當今天嬉笑玩鬧的每一天都成了經典,你也許會憶起,開心難過每一分一秒都是肩並肩。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文藝評論號光華銳評)
監 制:楊明品
輪值主編:陳 林
後期編輯:高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