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1939年,一位揚州的商人在經商途中,與家人失去了聯繫,他的妻子帶著年僅12歲的兒子,從揚州來到南京尋找丈夫,路上遇到了一位喜歡他兒子的和尚。和尚想讓孩子隨他出家。母親同意了。74年後,當初的男孩成為了全球佛教界最受敬仰的大師之一。他就是星雲大師。」央視中文國際頻道《華人世界》講述了揚州人、星雲大師的「三好人生」。
這期節目讓揚州老鄉感恩起大師創辦的鑑真圖書館《揚州講壇》,這一高端公益講座。
雙眼幾乎全盲
用心寫就一筆字
《華人世界》,帶領觀眾走進了星雲大師的佛法世界。
宜興大覺寺,星雲大師早年出家的地方。「我師父在這裡做過住持,我在75年前在這裡住,我那個時候12歲。所以是我的祖庭。我是第48代弟子。」
由於身患嚴重的糖尿病,88歲的星雲大師已經不能再行走,雙眼也幾乎全盲。
「在70歲左右的時候,忽然眼睛模糊看不清楚了。這個手啊,也抖動不停。後來想,看書也不能看,甚至電視也看不到,就練習寫字。寫字可以心裡幫忙。所以,一筆字就是我心裏面有預算。這幾個字,我要把它們從頭到尾一筆寫下來,不能中斷。中斷,從哪裡再開始,我就不知道了。其實,我的字不是很好。所以,我常叫人不要看我的字,可以看我的心。」星雲大師說,「我自詡我要把我的心比字更好。」
星雲大師稱,世界萬物一切皆是心的顯化,心性修好了,入世出世才能在心的掌控下,任運自如。
弘法60餘載,星雲大師有著多重的身份。作為一代佛教作家,他的《釋迦牟尼傳》、《玉琳國師》印行高達數十版,堪稱臺灣出版史上的暢銷書。星雲大師還是海峽兩岸宗教活動的重要推動者。
星雲大師希望能夠將佛法融入俗世,他創立了佛教「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他的人間佛教希望給人「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感恩半碗鹹菜
立誓報師恩弘法
星雲大師1927年生於揚州。小時候的星雲聰明伶俐,鄉裡人稱讚他慧根初露。1939年的江南,戰火不斷,12歲的少年星雲,在南京偶遇僧侶結緣,在南京棲霞寺出家。棲霞寺的生活貧困交加,少年星雲身患瘧疾,痛苦難言。消息傳到師父耳中,請人送來半碗鹹菜。「當我吃到這個鹹菜的時候,就感恩師恩浩蕩啊。那個時候就發下誓願,將來要報答師父。師父又不要我報答,他有辦法的。但是,我要弘揚佛法。」
23歲的星雲到了臺灣修持佛法。宜蘭的雷音寺成了他的第一塊佛教樂土。條件艱苦,星雲趴在一臺破舊的縫紉機上,陸續寫出了《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等。他不僅在寺中講經,還大膽地採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扛上時髦的幻燈機、錄音機,走出寺廟,帶著一班追隨他的青年弘揚佛法。
1975年,星雲大師親自設計的大雄寶殿奠基。如今佛光山在海內外有200多個道場數百萬信眾,達及20多個國家、地區並成立了無數的慈善機構。
記者桂國:什麼是幸福?
慈悲,忍耐,自己做自己的貴人。能提得起,能放得下,就是幸福。——星雲大師